摘要:11月12日,郑丽文第一次主持中常会,没有寒暄也没有铺垫,直接定下了五个重要的职位,并把革实院也归为自己的兼任。这次布局,把“动员、传播、纪律、后勤、立法”串联成一条链。
11月12日,郑丽文第一次主持中常会,没有寒暄也没有铺垫,直接定下了五个重要的职位,并把革实院也归为自己的兼任。这次布局,把“动员、传播、纪律、后勤、立法”串联成一条链。
李哲华接任发会组长,任务就是打通地方血脉、让支部重焕生机;吴宗宪掌管文传会,目标就是扭转舆论战长期处于被动的局面、把议题和节奏抢回来;张雅屏一人兼任考纪会主委与大陆事务部主任,把“规矩”和“两岸”绑在一起,既要整顿队伍又要立论;江美桃负责行服会,主要管活动、志工、物资等末梢工作;傅崐萁任政策会执行长,要把立院战场与整体路线精准对接。此举不是为了搞派系平衡,而是为了集中人事权、明确责权、提高效率、保证可执行。
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革实院又回到了院长亲自兼任的状态。曾经的“黄埔”被赋予了再造论述和训练干部的任务:更新教材和语言,形成一致明确的对外表达;把党的基本路线教熟讲透;打通地方作战经验的上行和再复制。不是口号,而是靠系统的训练和人的参与来完成循环。
沈富雄公开要求郑“辞职”,由“十人小组集体领导”。听起来很民主包容,但实际上容易造成多头推诿、会议治党,这也是蓝营过去的老毛病。郑的路线就是收拢指挥权、先建立梯队后协同分工作业。此时摊权的话,节奏就会被打乱。不管这次的喊话是提醒还是试探,客观上起到的作用就是干扰节奏、考验新团队的定力。
蓝营接下来要面对一明一暗两场战役:2026年的地方选举在台面上展开,而组织及论述的重建则在幕后进行。人手到位仅搭建起了一个框架,真正的工作才刚刚开始。主线不是“人人分一杯羹”,而是“各管到底、成果可验”:组织要交出活的支部;文传要抢回议题;纪律要立住规矩;行服要跑出效率;政策要使立法资源精准落地。责任和权利要对应起来,考核要公开透明,革实院打底,党才会运转起来。
阻力是可以预见到的,集中管理会冲撞到派系的利益,纪律的推行也难免会遇到不适应的情况,论述过于锋利也会有被贴标签的风险。外界舆论在盯着,内部观望在拖延。稳住靠的是时间,靠的是效果;有了效果,质疑就少了;没有效果,质疑就会反弹。接下来几个可以观察到的指标最重要:革实院什么时候开第一堂课、课程是不是务实;基层有没有人回来、支部里有没有新面孔;文传能不能在热点出现的第一时间发声并且不自说自话;立院党团能不能把法案攻防拆分成步骤,让选民看得懂、看得见。这些都是可以量化的,也是可以验收的。
两岸论述的语言也要更新,不是换口号,而是换一种年轻和中间选民能够听懂的生活语言:安全、稳定、生计、产业、市场。把复杂的道理说简单,把情绪标签转化成可以验证的方法。革实院既要有舞台也要有压力。带得动的队伍,打胜仗的战果,落得地的政策,杂音自然少;若跑不起来,再漂亮的路线图也会被扔到垃圾桶里。这次的人事变动也可以看作是一个信号,蓝营要改变打法了。现在有人愿意担责拍板,关键是看能不能产生实际的效果。
对于普通选民来说,诉求很简单:少空话、多实事;少内斗、多服务。谁能把“廉、能、勤”变成有感的日常,谁就有票。如果能把这次的人事变动变成高效的日常机制的话,到2026年就有希望了;如果陷入新一轮的内耗的话,机会就可能失去。悬念还在:关键岗位如何跑动和配合;革实院怎样教和考;立院战场怎样打和收。路已经选定,内部需要磨合,外部要有风声,能不能走得稳,就看接下来两个月三个月的执行情况了。
来源:卢麒元点评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