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11月16日公开表示,美中两国正在推进的稀土供应协议有望在感恩节前完成谈判。这一表态凸显了华盛顿对关键矿产供应链的高度关切,也折射出美国在全球稀土产业格局中长期面临的战略困境。
信息来源:https://www.scmp.com/news/us/economy-trade-business/article/3333010/china-rare-earths-deal-will-hopefully-be-done-thanksgiving-says-scott-bessent?module=top_story&pgtype=homepage
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11月16日公开表示,美中两国正在推进的稀土供应协议有望在感恩节前完成谈判。这一表态凸显了华盛顿对关键矿产供应链的高度关切,也折射出美国在全球稀土产业格局中长期面临的战略困境。
贝森特在福克斯新闻"周日早晨未来"节目中明确表示:"我们甚至还没有完成协议,我们希望在感恩节前完成。"今年的感恩节将于11月27日到来,这意味着双方仅剩不到两周的谈判窗口期。他同时强调对中方履约的信心,称"在我们两位领导人——特朗普总统和习主席在韩国会面之后,我相信中国会遵守他们的协议。"
这项尚在磋商中的协议,源于10月底特朗普与习近平在韩国釜山举行的双边会晤。当时双方达成了一项框架性共识:中国同意暂缓实施原定于今年实施的稀土出口许可制度一年,美国则承诺不对中国商品加征100%的惩罚性关税,并推迟执行针对稀土材料的出口许可机制。作为协议的一部分,中方还承诺增购大量美国大豆。
地缘政治与产业现实的交织
贝森特在采访中特别驳斥了《华尔街日报》近期的一篇报道。该报道援引消息人士称,中国正在设计一套系统,旨在简化稀土向美国出口的流程,但会将与美国军方有联系的企业排除在外,同时加快对其他公司的出口授权。这一报道在美国国防和工业界引发广泛关注,因为稀土元素是现代军事装备不可或缺的材料,从F-35战斗机的航电系统到精确制导武器,都严重依赖稀土材料。
中国在全球稀土产业链中占据压倒性优势。数据显示,中国控制着全球约70%的稀土开采量,而在精炼加工环节,这一比例更高达90%以上。在部分重稀土产品和永磁体制造领域,中国的市场占有率接近甚至达到100%。这种近乎垄断的地位,使北京在与华盛顿的经贸博弈中握有重要筹码。
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在华盛顿白宫接受记者采访。照片:路透社
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分析指出,中国最新实施的稀土出口管制措施是迄今为止最严格的,不仅针对原材料,连含有微量中国稀土成分的产品都被纳入管控范围。根据今年10月中国商务部发布的第61号公告,境外产品只要含有原产中国的稀土成分且价值比例达到0.1%,就需要申请出口许可。这一规定的实施,几乎覆盖了全球稀土制品供应链的每个环节。
供应链重构的漫长征程
美国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并非一朝一夕形成。数据显示,美国目前87%的稀土精炼产品依赖中国进口。更严峻的是,在使用镓、锗、锑等关键稀土元素的超过1000种美国武器系统中,87%的供应链依赖中国供应商。这种深度依赖使华盛顿在面对北京的出口管制时显得格外被动。
事实上,美国从2010年起就开始实施稀土替代战略,试图重建本土供应链。过去15年间,美国政府通过立法支持、国际合作和产业补贴等多种手段推动稀土产业回归。国防部和商务部相继投入数亿美元,扶持本土稀土企业扩大产能。加利福尼亚州的芒廷帕斯稀土矿曾被寄予厚望,但该矿开采的稀土矿石仍需运往中国进行精炼加工,然后再运回美国销售,从根本上未能摆脱对中国加工能力的依赖。
分析人士指出,稀土产业的真正控制权不在于谁拥有地下资源,而在于谁掌握精炼和加工技术。中国经过数十年的技术积累和产业政策扶持,已经建立起完整的稀土产业链,从开采、分离、精炼到深加工,形成了难以在短期内复制的系统性优势。北矿科技的离心萃取机占据全球90%的市场份额,中国也是全球唯一实现6N级(纯度99.9999%)稀土工业化生产的国家。
谈判背后的战略考量
贝森特在谈及协议前景时表现出谨慎乐观的态度。他表示,一旦协议生效,稀土供应将"恢复到4月4日之前的自由流通状态"。今年4月,中国开始逐步收紧稀土出口管制,这一举措被普遍视为对美国关税政策的反制手段。贝森特同时警告,如果中方"变卦",美国有"多种手段"可以进行报复,尽管他并未具体说明这些手段的性质。
这种表态反映出美国在稀土问题上的复杂心态。一方面,华盛顿迫切需要确保稀土供应的稳定性,以维持国防工业和高科技制造业的运转;另一方面,美国也不愿意在谈判中显得过于软弱,试图保持某种威慑姿态。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美中稀土协议谈判只是两国在关键矿产领域博弈的一个缩影。特朗普政府第二任期伊始就将供应链安全列为优先议程,试图通过与盟友建立"稀土北约"等方式,构建一条绕开中国的关键矿产供应链。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资源富国被纳入这一战略框架,但业界普遍认为,即使这些替代方案全部实施,也需要至少5到10年才能形成有效产能。
中国方面则多次强调,稀土出口管制措施是依法实施的正常管理行为,旨在保护资源和环境,而非针对特定国家。北京的立场是,在尊重彼此核心利益的基础上,愿意通过对话协商解决经贸分歧。
时间紧迫的落地挑战
距离感恩节仅剩不到两周,协议能否如期达成仍存在变数。需要敲定的细节包括具体的稀土产品清单、出口配额、定价机制,以及监督执行机制等。此外,如何界定"与军方有联系"的企业,这一技术性问题也可能成为谈判的难点。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框架协议已经达成,最终协议的实施细则仍需时间制定。贝森特在采访中的措辞——"希望"(hopefully)——本身就透露出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在地缘政治风云变幻的当下,任何突发因素都可能影响谈判进程。
对于美国产业界而言,稀土供应的稳定性关乎切身利益。电动汽车制造商需要稀土永磁材料制造高效电机,可再生能源产业的风力发电机同样离不开稀土磁体,更不用说国防承包商对稀土材料的刚性需求。一旦供应中断,即使持续90天,也可能对产业链造成难以估量的冲击。
兰德公司的研究指出,稀土供应链的脆弱性已经成为美国国家安全的重大隐患。这也解释了为何特朗普政府在关税问题上展现强硬姿态的同时,在稀土议题上却不得不采取较为务实的策略。
随着感恩节临近,美中两国能否在关键矿产领域达成一项平衡各方利益的协议,不仅将影响双边经贸关系的走向,也可能为全球供应链格局带来深远影响。贝森特的公开表态,既是对谈判进展的信心展示,也是对北京的一种压力施加。在大国博弈的棋局中,稀土这枚关键棋子的落子方位,将在未来数周内揭晓答案。
来源:人工智能学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