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临床上正在借助精准联合医疗和多学科协作,让晚期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正在不断延长,也让高质量生活逐渐成为现实。”11月17日是国际肺癌日,北京胸科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肿瘤中心主任林根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近年来随着科学研究的持续深入和医疗手段的不断进步,
“临床上正在借助精准联合医疗和多学科协作,让晚期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正在不断延长,也让高质量生活逐渐成为现实。”11月17日是国际肺癌日,北京胸科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肿瘤中心主任林根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近年来随着科学研究的持续深入和医疗手段的不断进步,创新精准治疗方案被快速研发、持续问世,各种靶向药、免疫治疗药物、ADC药物的出现更新了肺癌的治疗模式,肺癌诊疗已进入“精准化、个体化”时代。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肿瘤中心主任林根。
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肺癌在男、女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顺位中均位居首位。2022年肺癌新发病例106.06万,占全部恶性肿瘤的22.0%;死亡病例73.33万,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28.5%。
谈及肺癌的预防和治疗,林根认为,“肺癌和其他肿瘤一样,早筛早诊非常重要,建议高危人群每年至少一次低剂量螺旋CT筛查,以便早期发现和跟踪,在最合适的时候,对肿瘤进行介入和处理,尽量避免肿瘤进展到晚期。”
“在所有类型的肺癌中,我们需要关注非小细胞肺癌,非小细胞肺癌作为肺癌的主要类型,约占所有肺癌的八成,其中大部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发现时已处于中晚期,5年生存率较低。对于公众及患者来说,生存时间长短是判定疾病严重、可怖程度最直观的依据。以往肺癌被贴上‘绝症’的标签,尤其是晚期患者,常常陷入‘确诊’即‘绝境’的困境。”林根解释,但现代随着精准诊断和药物的更新迭代,患者的生存期明显延长。
林根举例,以EGFR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例,EGFR是非小细胞肺癌最常见的驱动基因,在我国,肺癌患者EGFR突变率约一半,目前此类患者,EGFR敏感突变的靶向药物已经成为一线标准治疗选择,且随着EGFR-TKI应用的增多,我们对其耐药机制日益明晰,克服耐药策略也在不断发展,目前已经出现了靶向联合治疗方案,助力患者的总生存期不断延长。
针对这一联合治疗方案,林根强调:“这一方案比单纯三代靶向药要好,虽然副作用会稍微多些,但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更好地控制疾病的风险;此外,用于预防或治疗化疗毒副反应的联合用药方案日益完善,现在针对化疗都会制定全套方案,有效控制呕吐等毒副反应的发生。”
“总生存时间的延长、提高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的痛苦,让患者能够更有尊严的带瘤生存,是每一个肿瘤医生和患者,最简单的3个愿望。”林根说。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