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66年寒冬,湖南邵阳一处老宅内,82岁的张干躺在病榻上,窗外传来阵阵喧哗。
1966年寒冬,湖南邵阳一处老宅内,82岁的张干躺在病榻上,窗外传来阵阵喧哗。
这位曾经意气风发的师范校长,此刻只能无助地看着红卫兵翻箱倒柜。
突然,一个木匣被翻出——里面珍藏着毛泽东的亲笔信和合影。
"这是毛主席写给我的信啊!"张干用颤抖的声音试图阻止。
回应他的只有冷笑声。
那一刻,半个世纪前的往事涌上心头。
1915年,时任湖南第一师范校长的他,怎么会想到那个被他下令开除的农家子弟,如今竟成了他唯一的希望?
让我们回到1915年的长沙。
湖南第一师范的校园里,22岁的毛泽东站在激愤的学生中间。
这个来自湘潭韶山冲的农家子弟,此刻面临着失学的危机——学校突然宣布要征收十元杂费。
这笔钱在当时意味着什么?
一个普通工人月薪仅5-6元,这相当于两个月的收入。
对毛泽东这样依靠免费师范教育的寒门学子来说,这无疑是晴天霹雳。
少年毛泽东
更让毛泽东愤慨的是,这个决定据说来自校长张干——一个他曾经敬重的师长。
历史的复杂性在于,张干本人就是寒门学子的典范。
他出身佃农家庭,靠着"燃纸醒读"的苦功才走出山村。
据说他每晚苦读时,会在手指上绑一根点燃的纸条,一旦打盹就会被火焰灼醒。
然而,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根据《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史》记载,当时军阀混战,教育经费时常被挪用,学校确实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
张干作为校长,不得不执行省议会的决定。
张干
"我们必须行动起来!"毛泽东在校园后山上对同学们说。
他的目光炯炯有神,言语中透着超越年龄的沉稳。
在这场风波中,毛泽东展现出惊人的组织才能。
他起草的《驱张宣言》笔锋犀利,直指要害。
更令人惊叹的是,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张干一日不出校,我们一日不上课"的斗争策略。
张干读到宣言后,心情复杂。
他后来回忆:"既震怒于学生的胆大妄为,又惊叹于行文之老辣。"
盛怒之下,张干作出了那个让他后悔一生的决定:开除毛泽东。
消息传出,一石激起千层浪。
毛泽东的恩师杨昌济先生第一个站出来反对。
在《达化斋日记》中,杨昌济写道:"毛生泽东,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
杨昌济
这位慧眼识珠的教育家,甚至以辞职相胁来保护爱徒。
在各方压力下,"开除"最终改为"记大过"。
但更让张干意想不到的是,省教育厅为了平息事态,反而将他调离了一师。
这场风波,让两个原本可能成为忘年交的人,从此分道扬镳。
时光荏苒,三十多年转瞬即逝。
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成为万众敬仰的革命领袖。
而张干依然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先后在湖南多所中学任教二十余载。
即便在抗战最艰难的岁月,张干依然坚守教育岗位,把学校迁往湘西山区,保全了千百个孩子的求学梦。
这位曾被贴上"反动校长"标签的教育者,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热忱。
然而,张干的一个决定却,几乎毁了他的晚年。
这位传统知识分子,用毕生积蓄在老家买了一块地,想着退休后生活也能有保障。
不料这个朴素的愿望,让他在土改时被划为"地主"。
一夜之间,张干从受人尊敬的老教师,变成了"阶级敌人"。
土地被没收,生活失去来源,全家六口人常常无米下锅。
1950年秋日,毛泽东的老同学周世钊前来探望张干。
见到老校长家徒四壁的窘境,周世钊心如刀绞。
"我给毛主席写封信吧?"周世钊试探着问。
张干长叹一声:"我曾要开除他,重庆谈判时又写信说什么'应召赴渝',现在哪有脸面向他求助?"
然而,当毛泽东得知老校长的境况后,他的反应出乎所有人意料。
"你怎么不早说?"毛泽东责备道,"像张干这样的老教育家,应该照顾!"
很快,三件事改变了张干的命运:
第一,毛泽东亲自致信湖南省政府,要求每月给张干发放补助;
第二,从自己的稿费中拨出50万元(旧币)相助;
第三,亲笔给张干回信,信中"极为系念"四个字,让老校长热泪盈眶。
更让张干感动的是,1951年秋天,他收到了赴京的邀请。
在中南海丰泽园,毛泽东特意设家宴款待这位昔日的校长。
"张老,您还在教书啊?"毛泽东亲切地问。
"是的,主席,一直在教书。"张干拘谨地回答。
张干
毛泽东感慨地说:"您很有能力,三十几岁就当校长。我原以为您会向上爬,结果您没有,解放前吃粉笔灰,解放后还吃粉笔灰,难能可贵!"
席间,张干几次想提起当年的往事,都被毛泽东摆手制止了:"我那时年轻,看问题片面。过去的事,不要再提了。"
这两个月的北京之行,成了张干晚年最温暖的回忆。
然而,历史的车轮驶入1966年,这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再次将张干卷入漩涡。
危急关头,张干的儿子张六如带着那些珍贵的信件和照片,悄悄前往北京求助。
毛主席的写信
令他惊喜的是,中央办公厅了解情况后立即作出批示:归还所有抄没财物,额外补助500元生活费,并出具正式文件确保张干得到保护。
1967年1月,张干的生命走到了尽头。
弥留之际,他拉着儿子的手说:"替我...向毛主席道个歉...我还想...再见他一面..."
这位84岁的老教育家,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最惦念的仍是那段跨越半个世纪的师生情。
历史的戏剧性往往超出我们的想象。
谁能料到,当年那个差点被开除的"问题学生",最终成为了一位胸襟如海的领袖;
而那位执意要开除学生的校长,晚年却因学生的宽容重获尊严?
这段往事让我们深思: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该如何对待曾经的恩怨?
当命运给我们重新选择的机会时,我们是否也能展现出这样的气度与智慧?
也许,真正的强大不在于永不犯错,而在于懂得宽容与和解。
参考资料: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史(1903-1949)》,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人民出版社,1993年;《杨昌济日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老一辈革命家与人民教育家》,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年;湖南省档案馆藏《驱张运动相关文书档案》(1915年卷)
来源:史料布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