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被称为致死率最高的传染病之一。它最典型的传播方式,是被携带病毒的动物咬伤或抓伤,尤其是狗、猫、蝙蝠等哺乳动物。很多人以为被咬后只要“没破皮”或“用酒精擦一擦”就安全了,但这是误解——狂犬病毒能通过微小的破损进入
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被称为致死率最高的传染病之一。它最典型的传播方式,是被携带病毒的动物咬伤或抓伤,尤其是狗、猫、蝙蝠等哺乳动物。很多人以为被咬后只要“没破皮”或“用酒精擦一擦”就安全了,但这是误解——狂犬病毒能通过微小的破损进入神经组织,一旦进入潜伏期,早期几乎没有任何感觉。真正可怕的是,一旦出现症状,如发热、头痛、伤口周围异常刺痛、恐水、恐风、吞咽困难、情绪异常等,病情会在数天内迅速恶化,目前医学上几乎没有有效的治愈手段,死亡率接近100%。因此,被咬伤后不要侥幸、不要拖延,只要做到及时、规范的处理,几乎可以100%预防狂犬病的发生。
2023年的暑假,6岁的徐念芙是一名来自山东的小女孩。这个略显腼腆的小姑娘平时最喜欢画画和收集贴纸,是幼儿园里最乖巧、最安静的孩子。为了在她正式开启“学习生涯”之前留下一次难忘的家庭旅行,父母特地请了假,带她远赴内蒙古草原度假。刚到草原的那天,徐念芙就兴奋得像小鹿一样跳来跳去:“妈妈,这里好大呀!风好凉快!”她第一次看到成群的牛羊,眼睛都亮得像星星。
拍照打卡的间隙,徐念芙的妈妈穿着一袭美丽的长裙,爸爸在帮忙拍照,而徐念芙在几米外追逐着一只漂亮的蓝色蝴蝶。草原风大、空间开阔,爸爸妈妈没注意,她一边跑一边笑,竟慢慢跑到了一个凸起的大石头后面。就在徐念芙绕开石头的瞬间,一只看起来脏兮兮的老牧羊犬突然出现在视线里,毛发打结,肋骨隐约可见,正盯着她手上拿的糖果包装纸。
徐念芙愣了一下,小脸上还有兴奋未消的红晕。她没见过这种瘦瘦的狗,下意识往后退了一步。可牧羊犬突然向前窜,伴随着一声低吼,狠狠咬住了她的小腿。剧烈的痛楚让徐念芙当场哭出声,糖果包装纸掉在地上。牧羊犬又试图扑过来,徐念芙吓得跌坐在草地上,小腿血珠不断冒出来。听到女儿的哭声,父母惊魂未定地冲过来,大喊着将狗赶走,妈妈抱住她时整个人都在发抖:“念芙,宝贝,别怕,妈妈在这儿!”
人群中恰巧有一位在草原旅游的乡村医生。他见状立即蹲下查看,“这是咬伤,必须马上冲洗!”他拿出随身的两瓶矿泉水,直接撕开包装,对准她的小腿伤口不停冲洗,草地被血水染成深红。他又从随身包里掏出一块小香皂,搓出泡沫后继续清洗,一边动作迅速一边告诉家长:“肥皂水能破坏狂犬病毒的脂包膜,这步必须做足。”完成初步清理后,他用干净毛巾帮孩子包扎,语气严肃:“这是二级暴露,你们现在必须马上去最近的旗县医院注射狂犬疫苗。”
在当地牧民和游客的协助下,徐念芙被火速送到最近的旗县医院。急诊医生见她小腿的咬伤皮肉破裂、牙印间距宽大,立即判断为Ⅲ级暴露。他先用大量生理盐水对着伤口持续冲洗,冲洗时间长达十五分钟,随后又用稀释后的碘伏从伤口中心向外环形擦拭,彻底清除可能残留的病毒颗粒。处理完毕后,医生为徐念芙注射了狂犬病免疫球蛋白,严格按照20 IU/kg 的剂量局部浸润到伤口四周,又在她手臂上接种了第一针狂犬疫苗。父母一头雾水,医生解释说:“免疫球蛋白是立刻起效的被动免疫,用来在最初几天帮身体中和病毒;而疫苗能让她自身产生抗体,两者缺一不可。”说完,他再三强调:“今天这步处理是救命的,越及时越好。”
完成注射后,医生又将父母叫到一旁,详细交代接下来一个月的注意事项。他告诉他们:“孩子年纪小,伤口恢复能力虽好,但免疫系统不成熟,每一针疫苗都必须在规定日期接种,不能提前,也不能拖延。”他列了一张纸条给家长,上面写着整个接种时间表(0-3-7-14-28天),还郑重提醒:“这段时间不要让孩子跑跳、不要抓挠伤口,也不能用草药、偏方涂抹,以免影响药物吸收。饮食以清淡为主,多喝温水,保持睡眠充足,避免熬夜。此外,孩子洗澡时别把伤口泡软,不要贴防水贴以免透气差。阳光暴晒也要避免,因为局部组织正在恢复,容易引起刺激。如果出现发热、伤口红肿化脓、异常疼痛,一定要立刻回来。”父母把纸条折好放进钱包,神情比刚才更为紧张。
回到山东后,徐念芙的父母每天像守着易碎的瓷娃娃一样照顾她。接种第二针的那天,他们提前一个小时到医院,徐念芙虽然有些害怕,但仍乖乖伸出小手臂,护士夸她是当日最勇敢的小朋友。后续每一针,他们都严格按日期完成,从不提前也不推迟。家里客厅被整理成一个相对安静的小空间,地毯铺得厚厚的,避免孩子摔倒或磕碰。妈妈把容易过敏的油腻食物全部从菜单里删掉,给徐念芙准备清淡的小米粥、蒸蛋、煮蔬菜;爸爸每天检查伤口是否干燥、敷料是否松动。洗澡时,妈妈固定每次用保鲜膜松松覆盖伤口,洗完马上拆掉,确保透气。
在这段时间里,徐念芙没有出现任何异常,也没有发热、红肿或过敏反应,整个人依旧每天画画、玩积木、读绘本,恢复得比父母预想得更平稳。到了复查的日子,父母按要求带徐念芙到市疾控中心做抗体检测和伤口复评。医生对伤口进行了检查,创口边缘愈合良好,无继发感染迹象。血清抗体检测报告在下午出来,上面写着:RABV IgG:3.2 IU/mL(参考值:≥0.5 IU/mL为保护水平);中和抗体效价:1:128(参考范围:≥1:16提示有效免疫);白细胞计数正常,未见炎症指标升高。医生看完后笑着对父母说:“她的抗体水平非常理想,说明疫苗起效了,免疫球蛋白的作用也充分发挥,没有延误也没有漏针,这是最关键的。”徐念芙的父母听到这话时终于松了口气,父母甚至悄悄抹了眼角的汗。
可就在徐念芙一家人以为一切都在朝着更好的方向稳步前进时,新的变化却悄悄逼近。
12月14日傍晚,徐念芙正趴在茶几上,用蜡笔给小兔子涂颜色。涂到一半,她突然把蜡笔放下,小手撑着额头,整张小脸皱成一团。徐念芙轻轻地用力呼吸,声音细得像小奶猫:“妈妈,我的头……像被风吹得乱乱的,好晕。”妈妈起初以为她只是玩累了,但当把她抱上床时才发现孩子的后背微微发烫。入夜后,徐念芙频繁翻身,一会儿把腿踢出被子,一会儿又缩成一团,像怎么都找不到舒服的位置。妈妈摸徐念芙的脖颈,汗水滑得手心发湿,甚至连她的枕套都湿了一片。那一刻,妈妈只当这是轻微的上火或临时性发热,用温毛巾给她擦了擦脸,守在床边看着她慢慢睡去,却没有意识到更深的变化正在悄悄靠近。
第二天清晨,阳光刚落在窗台上,徐念芙醒来时先是呆呆望着天花板,好像要想清楚自己在哪里。她撑起小胳膊,却像没了力气般又倒回枕头。妈妈坐在床边,见她脸色发白,便轻声问:“念芙哪里不舒服?”徐念芙慢吞吞抬起手指了指额头:“这里像有小石头在滚……我睁眼都好累。”测量体温仍偏高,38℃多一点。妈妈给她喝了温水,又贴了退热贴,小姑娘的精神才稍微恢复一些,下午还能安静地在地毯上拼拼图。到了傍晚,徐念芙的体温降下来了,但整个人比往常更静,话少得几乎听不见,只是偶尔揉揉手腕、敲敲小腿,好像哪里都不太舒服。父母以为这是还没恢复,并未往更严重的方向思考。
时间很快来到12月22日。这天早上,徐念芙刚睡醒,精神看似还不错,爸爸兴致勃勃带她到洗手台准备洗漱。小姑娘接过小杯子,含了口水开始漱口,可水还没入口咽下,她的喉咙却突然像被什么卡住,整个人骤然僵住,小手死死抓着洗手台边缘。下一秒,徐念芙“哇”地把水喷了出来,咳得小脸涨红,眼角都挤出了泪。她用力呼吸时胸口轻微起伏,像每一口气都变得沉重。爸爸刚想抱她,徐念芙却突然捂住腹部,小身子弯成虾一样:“肚子……好像有虫子在拧。”她的声音软得几乎听不见。妈妈赶紧拿来温牛奶想让她缓和一下,可徐念芙一看到奶在杯中晃动,整个人突然往后缩,眼睛像受惊的小鹿,嘴唇发青,手指不受控地抖个不停。父母第一次感到一种说不出的不祥气息。
妈妈以为孩子只是被呛到,有些紧张,于是轻声哄她喝两口牛奶。可话音刚落下,徐念芙的肩膀突然剧烈起伏,呼吸像被打乱节奏的小风箱,越来越急促。她抓着自己的睡衣领,指甲深深陷进布料,整只小手像是失控般抖得厉害。几秒之后,徐念芙的双腿从膝盖开始抖动,幅度越来越大,直至整条腿都像在打颤。她瞳孔轻微放大,眼神开始变得空白,好像听不到父母的呼喊。妈妈伸手去扶她,徐念芙却像被突然抽走魂魄一样,猛地向后软倒在床上,胸口快速起伏,小嘴微张,呼吸混合着轻微的呜咽声。爸爸吓得立刻拿起电话拨打120,声音抖得几乎说不出话。
可还没等救护车到达,几分钟后,情况急转直下。徐念芙的身体先是僵硬得像一块木板,四肢笔直绷起,十几秒后突然像失去支撑般猛烈抖动。她的下巴不由自主地紧咬,嘴边冒出了细细的白沫,溢到下巴时像小泡一样破裂。片刻后,徐念芙的眼睛慢慢上翻,只露出一条白色弧线,双手乱抓空气,似乎在抵抗什么看不见的东西。紧接着,她猛地掀开被子,整个人像被无形力量抬起又摔下,身子在床边滚落,摔在地板上发出钝响。妈妈扑过去抱住徐念芙,可孩子的四肢依然不停抽动,指尖蜷曲,小腿一抽一抽,像在躲避电流般。霎那间,徐念芙猛地一抽搐后,彻底陷入了昏迷……
救护车抵达后,急救人员迅速完成初步评估:徐念芙意识模糊,双眼对光反射迟钝,呼吸频率明显增快,呈不规则抽吸样,四肢仍有间歇性阵挛。一路心电监护显示心率在152次/分左右,伴轻度心律不齐。入院后,急诊团队立即按“急性神经系统感染”启动抢救流程,对其进行气道管理、静脉通道建立及基础生命体征稳定。医生根据她近期有牧羊犬咬伤史,且接种疫苗后出现恐水样呛咳、阵发性肌痉挛、精神状态急变,立即将狂犬病作为首要可能。随后进行脑脊液检查、血清RABV IgG测定、皮肤活检及唾液PCR检测。
脑脊液结果提示轻—中度炎性改变:白细胞计数升高(132×10⁶/L),蛋白水平增高至1.38 g/L;唾液PCR回报显示狂犬病毒RNA阳性,颈部活检可见典型Negri小体。结合症状、暴露史及实验室证据,最终明确诊断为“狂犬病急性发作期”,立即收住ICU监护治疗。确诊后,医疗团队第一时间向父母说明病情:狂犬病进入发作期后,病毒已沿神经系统快速扩散至脑干及大脑皮层,导致恐水反射、肌阵挛、电风样刺激敏感等典型表现。因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案,所有措施以支持生命体征、减轻神经兴奋性及预防继发性损害为主。
随后医生为徐念芙启动镇静—抗痉挛联合方案,使用咪达唑仑连续输注以控制抽搐,同时给予丙种球蛋白高剂量冲击以期减少炎性反应,辅以甲泼尼龙降低脑水肿风险。呼吸状态不稳后,团队为其实施气管插管与机械通气,维持氧合。尽管监护中不断调整药物剂量,但徐念芙仍出现间断性去皮质强直、呼气延长、植物样反射增强等神经功能恶化信号。父母隔着ICU玻璃墙望着插着管的孩子,手脚冰凉,却仍抱着一点微弱的希望,祈祷治疗方案能出现奇迹。
然而病情的进展远超所有人预期。入院第三天凌晨,监护仪率先报警:心率从140次/分骤降至90次/分以下,伴间断性室性早搏,随后血压开始持续下降,动脉氧分压难以维持在治疗目标范围。医生紧急启动抢救程序,给予去甲肾上腺素提升血压,调整呼吸机参数,同时加用大剂量镇静药物控制剧烈的神经风暴反应。可不到十分钟,徐念芙出现心脏电活动微弱、末梢循环消失的迹象。团队实施胸外按压、肾上腺素推注及高级生命支持,全程持续近半小时,但电活动始终没有恢复。最终,主治医师在07:42 宣布徐念芙抢救无效去世。
消息告知家属后,徐念芙的母亲几乎当场瘫倒,哽咽着伏在孩子身旁,手指紧紧攥着那只小小的、已冰凉的手。她泣不成声,只重复一句破碎的话:“她才六岁,还没上小学……怎么会是这样……”徐念芙的爸爸整个人像忽然失去支撑的空壳,想张口说话,却发现喉咙紧得像被线缠住,半个声音都挤不出来。他眼神空洞得仿佛看不到世界,似乎也不愿接受那个残酷的事实,面前躺着的,是他们才六岁的女儿,一个昨天还抱着画本涂小兔子的孩子。
终于,徐念芙的爸爸哽咽出声,声音像被撕裂:“我知道……我知道你们尽力了,可我女儿不是全程都按规范接种了吗?免疫球蛋白也打了,时间一针不差,我们每一步都是照你们教的来做的……那为什么她还是发病了?”声音颤得断断续续,“她才六岁,她连伤口都不敢乱碰,每天都按你们说的吃、睡、休息……为什么还是没逃过?我和她妈妈每一步都是仔细小心,我们到底做错了什么啊?!”
值班医生站在重症监护室门口,隔着半掩的帘子望着里面那张小小的病床。他的心口像被石头压着,越想越发紧。医生非常清楚徐念芙的整个处置流程有多“干净利落”——伤口冲洗时,父母反复确认流程是否到位;免疫球蛋白分剂量浸润,他亲自参与;疫苗0-3-7-14-28天,父母准时到诊,连一针都没有提前或延误;每次换敷料都严格遵守无菌操作。他甚至记得,这个小姑娘每次打针都会紧紧抱着妈妈,却从不挣扎,哭也只哭一下下,很快就安静下来。然而,现在徐念芙却成了规范处置后仍然发病的极罕见病例。
医生喉咙发涩,也不愿相信一个被父母保护得这样小心、这样周全的孩子,会在医学最努力的防线后面仍然跌落悬崖。不甘心的情绪驱使着医生再次返回办公室。他推开椅子坐下,几乎是带着颤意地调出电脑里徐念芙的全部接种记录——疫苗批号、生产厂家、配送批次、接种日期、注射部位、剂量,每一项都无比标准,甚至超出一般家庭的配合程度。免疫球蛋白足量、按部位、按规范浸润,他当时就在治疗室见证。医生又打开徐念芙的复查资料:抗体水平完全达标;血常规、炎症指标无异常;伤口愈合良好。每一条数据都在告诉他:——这不是一个应该会失败的病例。
医生转而查阅临床数据库,调取罕见型狂犬病、免疫低应答儿童、延长潜伏期、免疫逃逸机制等文献,不停翻页、对比、排除,但始终没有找到一个与她完全匹配的解释。屏幕的冷光映在他脸上,他的指尖因紧绷而微微发抖,这是他从医以来,第一次遇到一个找不到原因的死亡。医生盯着病例编号,心底涌起一种深沉的无力感:一定还有他尚未触及的东西。徐念芙的离世在医院内部引起了前所未有的震动。她不是一个大意的成年人,而是一个被父母保护得无微不至的孩子。伤口处理及时、疫苗按规范、球蛋白足量、生活管理严苛,每一步都比多数病例更“理想化”。按道理,她应该是最不可能倒下的那一类人。
然而,现在所有的按流程执行换来的,却是一张冰冷的死亡时间。于是院领导立即召集跨科室会诊——感染科、免疫科、急诊、病理、检验科,甚至连病毒学实验室的专家都被临时叫来。医生们一页页翻检查资料,一段段倒推时间线,甚至讨论到罕见的“极早期神经侵入”假设、未记录的伤口暴露、超低剂量暴露导致免疫盲区等机制。但所有推测最终又被证据否定。没有一项违规、没有一个错误、没有一处延误,会议室沉默得能听见翻纸声。
没过多久,院长也赶来参加紧急召开的特别临床会议。会议室的灯光冷白刺眼,每个人都沉默着,甚至连呼吸声都显得突兀。长时间无声对峙后,院长终于开口:“徐念芙虽然只是个六岁的孩子,但她父母的配合度、保护意识比许多成年人都严格。孩子的伤口冲洗、免疫球蛋白注射、五针疫苗接种全程无误。这样的病例绝不能被归为‘不可避免的意外’。”他停顿片刻,低声补充,“我们必须弄清楚原因,不只是为了她的父母,也是为了未来可能面对同样情况的每一个孩子。”
深夜的院长办公室里,桌上的台灯亮得刺眼。他一页一页翻阅着厚厚的病例记录,旁边整齐摆着脑脊液检查报告、PCR病毒核酸结果、影像资料与抢救记录。窗外风声猎猎,但屋内静得能听见纸张翻动的声音。徐念芙的病程变化几乎没有间隙——入院、抽搐、确诊、抢救失败,一切发生得让人反应不过来。院长知道,这份病例并非普通文书,它揭示的是防线被未知力量击穿的过程。他决定将其整合成一份特别报告,以“儿童暴露后免疫应答失败疑难病例”为标题,附上完整时间轴、每次临床指标的变化、全部实验室检测原始数据。他在每一页旁边写下批注,将这份四厘米厚的文档亲自密封,上报省级专家组。
两周后,一个阴沉的清晨,这份异常沉重的档案被送到了俞教授的办公桌上。作为国内儿童免疫与病毒性脑炎领域的领军专家,他处理过无数复杂病例,本以为自己早已对各种突发情况习以为常。然而,当他翻阅到徐念芙的报告时,眉间仍不自觉地拧紧。疫苗批号合规,时间精准到分钟;球蛋白剂量按儿童体重足量浸润;抗体滴度在复查时完全达标;孩子无任何免疫缺陷史,甚至连伤口感染都没有发生。每一个节点都严格规范,但最终结果却是一场不可逆的死亡。报告在他面前像一个由无数正常堆叠出的悖论,让人越看越难以接受。
俞教授合上病例,静静坐了许久。他太清楚,越是完美无可挑剔的记录,越意味真正的问题可能隐藏在生活的细枝末节——尤其是儿童,他们的行为习惯往往不在大人的掌控之内。一些成年人都不在意的细节,对于免疫系统尚未成熟的孩子而言,有时就足以改变整个病程。俞教授想起自己曾经接触过的少数类似病例,那些孩子也都按标准接种、按流程处理,可最终还是被病毒突破防线。他深知:答案可能藏在纸面之外。
那天下午四点,他拨通院长的电话:“我需要和孩子的父母单独谈一次。病例告诉我的,我已经全部看到了。但我更需要那些没写进去的生活信息。”三天后,在医院的接待室里,这位德高望重的专家坐在徐念芙父母对面。他开门见山:“我不会问责,我只是想找出真正的原因。”他开始逐项询问:“孩子的接种是否全在医院完成?有没有延迟?”父母几乎同时点头:“一针不差,全在医院,连时间点都按着闹钟提醒。”俞教授继续询问:“伤口恢复期,有没有接触过猫、狗、兔子、牧区动物,或者可能沾染唾液的物品?”徐念芙的父亲立马回答:“从那天后我们连小区的流浪猫都绕着走。”
俞教授顿了顿,继续问道:“期间孩子有没有生过病?吃过激素?病毒感染?”徐念芙的母亲摇摇头,回答道:“没有,她那段时间身体很好。”俞教授继续追问更琐碎的生活细节:洗澡用什么水、家里通风习惯、食物温度、孩子是否喜欢咬玩具、是否有舔手指习惯……父母虽困惑,却仍一一作答。
会谈接近尾声时,俞教授随口问了一个看似无关的细节。话刚问出口,整个房间突然安静下来。徐念芙的母亲脸色瞬时变了,眼神慌乱,却又无力否认,只能缓缓点头。俞教授的心一下沉了下去。他靠在椅背,轻轻闭了一下眼。
“我知道原因了。”他低声说,“这就能说得通为什么徐念芙会在打完全程狂犬疫苗、注射球蛋白后,依旧发病死亡了。这不是疫苗的问题,也不是伤口处理的不当,更与吃的、碰的无关,而是2个生活中极细微、极容易被忽略的习惯,就连你们做父母的都没意识到会有危险的细节。如果我没有二十多年研究狂犬病的经历,也不会把它和致命的发病机制联系起来!”
第一个细节,是看上去再普通不过的吮手指和抓挠习惯。
暴露后那一个月里,徐念芙的伤口恢复得很好,表面几乎看不出什么异常,父母每天检查,也确实没有红肿渗液的迹象。然而,在成人看不到的缝隙里,小女孩的本能动作一直在悄悄发生。她从小就喜欢用手指揉眼睛、抠嘴角、咬指甲,入睡前习惯把两只手放在嘴边含一含,白天玩累了也常用指尖在小腿周围来回蹭。稍一瘙痒,她就会顺手挠几下,力气不大,却足以在刚愈合不久的皮肤上重复制造肉眼难以察觉的微小划痕。
这些动作在肉眼下并不会造成真正的破溃,却能反复打扰表皮刚刚搭建好的屏障。孩子手上本就常有口水残留与细菌、病毒碎片,吮手指再抓挠腿部,会把这些混合物不断带到咬伤附近。局部皮肤长时间处在轻微潮湿和摩擦刺激之中,角质层变得更薄、更脆,微小擦伤在夜间和白天轮番出现又愈合。临床检查看不到明显炎症,但在显微层面,皮肤屏障的完整性一次次被削弱,局部细胞因子环境和免疫细胞分布也随之改变。对于大多数病原体来说,这些变化未必足以翻起波澜,可一旦伤口中残留有极低剂量的狂犬病毒,逃过早期清除的颗粒就有机会在这种长期反复微损伤的环境里贴近更多末梢神经末端。
狂犬病病毒的一个特点,是偏爱沿着周围神经爬行,而不是在血液里大量循环。很多人只重视第一次冲洗和当时的暴露等级,却忽略后期皮肤屏障的反复破坏,会改变局部病毒与神经末梢接触的几率。对于成人来说,这种小动作并不常见,或者可以通过自我克制减少;可在幼儿身上,吮手指、抓挠瘙痒几乎是刻在本能里的行为,很难完全避免。当局部免疫已经被疫苗发动起来,而少量病毒又在长时间的反复接触中寻找机会,最终的结局有时就会被这一点点起初看来无足轻重的习惯推向无法挽回的方向。
第二个细节,则埋在父母出于关心的一段日常护理中。
为了让孩子受伤的一条腿不要总感觉紧绷,徐念芙的妈妈在伤口结痂后,几乎每天晚上都会用温热湿毛巾给她敷一敷小腿,尤其是咬伤一侧。对成年人来说,热敷象征着舒缓和放松,很多家庭习惯用来减轻酸痛和不适。徐念芙每次被热毛巾包住那一小截小腿,的确会觉得暖洋洋的,肌肉不再像刚开始那样紧绷,睡前也更容易放松下来。这样的反馈让父母更加确信,自己是在用心照顾孩子,却不知道对于刚经历过高危暴露的部位,这种看似温和的处理方式可能隐藏另一层含义。
热敷带来的,不仅是主观上的舒适,还有局部血流和温度的改变。持续的高于体表自然温度的刺激,会让毛细血管扩张,组织间隙里的液体流动加快,神经末梢的代谢活动也随之增强。一般的软组织损伤,在这种状态下更容易消除僵硬、促进恢复,可对于已经有极少量病毒潜伏于周围组织的区域来说,血流速度和局部温度的改变,反而可能帮助那些尚未被完全清除的病毒颗粒接近神经干和神经鞘。尤其在儿童体表神经分布更密集的部位,一段时间内反复热敷、揉搓,会让病毒与神经结构之间的距离更短,路径更顺,给本已艰难的免疫防守增加了新的压力。
在理论上,规范的狂犬病暴露后处置已经极大降低了发病风险,但这些措施并不能彻底抹去所有变量。狂犬病毒一旦贴上外周神经,就会沿着轴突缓慢爬行,在潜伏期内几乎不向外界发出任何信号。对绝大多数接受完整疫苗与免疫球蛋白的人来说,机体提供的抗体足以在病毒到达关键节点之前将其围堵;可在极少数个体身上,后续的局部处理如果增加了病毒与神经接触机会,或者改变了局部微环境,使免疫细胞难以及时发挥作用,那么这一场原本几乎注定胜利的“追逐战”,就有可能被意外翻盘。对于徐念芙这样年纪的孩子而言,这两个看似不起眼的生活细节,就在无形中撕开了防线上最薄的一角,而病毒正是从那里悄悄钻了进去。
内容资料来源:
陈雪萍.死亡率接近100%的狂犬病唯一的“解药”是疫苗[J].食品与健康,2024,36(09):30-31.
于一.狂犬病毒谈之色变,如何掌握护身符[J].生命与灾害,2024,(06):14-17.
陈友宝.狂犬病疫苗究竟应该打几针?两针、三针、四针还是五针?[C]//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动物伤害救治分会.2024动物致伤防治学术大会论文集.安徽省马鞍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注:《纪实:山东6岁女孩被牧羊犬咬伤,打了5针疫苗,为何仍狂大病发作走了
》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来源:陈医生科普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