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旗飘飘映振兴 新风劲吹富乡村——“沿着总书记足迹看蜀乡新风”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7 20:55 1

摘要:青瓦映晴岚,沃野展新颜。11月17日,“沿着总书记足迹看蜀乡新风”集中采访活动在成都郫都区战旗村启动。漫步村庄,柏油大道纵横交错,乡村十八坊里非遗技艺薪火相传,文化广场上笑语盈盈。如今的战旗村,已成为集体资产超1.19亿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6万元的全国

青瓦映晴岚,沃野展新颜。11月17日,“沿着总书记足迹看蜀乡新风”集中采访活动在成都郫都区战旗村启动。漫步村庄,柏油大道纵横交错,乡村十八坊里非遗技艺薪火相传,文化广场上笑语盈盈。如今的战旗村,已成为集体资产超1.19亿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6万元的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让村民过上了产业旺、日子甜、心气顺的好日子。

“战旗村能有今天的发展,核心就是抓住了城乡融合这个关键点,把城市的好资源引进来,把村里的好东西推出去,让城乡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村党委书记高德敏的话,道出了战旗村发展的核心思路。

产业融合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支撑。战旗村深耕农副加工,通过吸引资本下乡、整合政策资金,建成了600吨仓储能力的粮食烘干中心,培育了萝卜干、辣椒加工、酱醋油酒酿造等10余个农旅融合休闲项目,还做强了3家豆瓣企业及多家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让“土味”农产品变成了“香饽饽”。

“以前村里酿酒只有小作坊,哪想到能有现在的光景!”乡村十八坊的战旗酒坊内,技术工人冯忠会正翻拌着酒曲,手上的老茧记录着四十余年的坚守。他笑着和记者唠起家常,“自从村里建起乡村十八坊,把咱们的传统手艺集中展示,不仅环境好了,还能给城里来的游客表演技艺,年轻人也愿意来学,老手艺有了新活力,我们的收入也跟着涨,日子过得挺舒心。”

在酒坊隔壁,返乡创业青年刘畅经营着一家酱园坊,他坦言:“以前在外地做销售,2018年听说村里正打造乡村十八坊,就和村民们合伙开办了酱园坊。”随着战旗村乡村旅游日渐火热,他的家庭收入是原来的3倍。如今,村里成立了“战旗村企业管理集团”,把农业、农副、旅游、研学各类产品及服务统一纳入品牌体系,线上线下一起卖,2024年“战旗村”品牌产值就达1.62亿元。

村里对人才的培养,既在于引进外来的“新血液”,也在于培育本地的“土专家”。战旗村坚持“高校+支部+农户”的合作模式,这一模式已经持续了19年。

“每年都有大学生来村里实习,他们带来了新想法、新技术。”战旗村党委副书记彭祖彬告诉记者,之前有大学生帮着设计农产品包装,还教大家做电商直播,让村里的豆瓣、酱油这些特产,通过网络卖到了全国各地,销量比以前好了不少。另一边,村里的四川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还会邀请专家教授来讲课,组织村民学习先进技术,让大家开阔眼界、提升技能,更好地对接市场需求。

乡风文明的提升,让城乡融合更有温度。为让大家积极参与村里事务,战旗村推出了“文明实践积分制”,村民参与环境整治、志愿服务、矛盾调解等活动都能获得积分,积分可以在村里的积分超市兑换生活用品。村民杨溢涵拿着刚兑换的生活用品告诉记者,“现在村里更干净了,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关系也更和睦了。”不仅如此,战旗村还修订了村规民约,开展文明家庭评选活动,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成为新风尚,诚信友善、邻里互助的氛围越来越浓厚。

产业兴旺让村民腰包鼓了起来,人才集聚让乡村发展有了后劲,乡风文明提升让乡村更有魅力。高德敏告诉记者,“城乡融合不是把乡村变成城市,而是让乡村保留自身特色的同时,借鉴城市的优势,让村民既能享受乡村的宁静优美,又能拥有城市的便捷舒适。” 今日的战旗村,正沿着乡村振兴发展的道路稳步前行,这面飘扬的“战旗”,不仅见证了自身的发展变迁,也为西南地区的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记者 陈秋妤 部分图据 战旗村 责任编辑 罗皓 编辑 赵子君 审核 张家华

来源:锦观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