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1月,美国临床内分泌学会(AACE)发布了科学声明,更新了成人肥胖/脂肪相关慢性病(Adiposity-Based Chronic Disease, ABCD)的评估和治疗路径,共11部分,本文整理了部分重点内容。
2025年11月,美国临床内分泌学会(AACE)发布了科学声明,更新了成人肥胖/脂肪相关慢性病(Adiposity-Based Chronic Disease, ABCD)的评估和治疗路径,共11部分,本文整理了部分重点内容。
ABCD筛查与诊断流程
ABCD的诊断包含人体测量与临床评估两个组成部分:人体测量用于评估肥胖程度,临床评估用于判定疾病严重程度及肥胖对健康与生活质量的影响。
人体测量
使用BMI进行初步筛查,然后通过体格检查确认脂肪过度堆积情况。腰围和腰高比是反应心血管代谢健康的中心性肥胖指标。必要时,采用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生物电阻抗法、MRI等辅助手段评估体成分、脂肪分布。
临床解读BMI时需考虑肌肉量、水肿、软组织等非脂肪组织对体重的影响。需特别关注存在肌少症或该病风险的患者。
临床评估
根据肥胖相关并发症(ORCD)的风险、存在及严重程度对疾病进行临床分期。AACE推荐了一种简单的分期方法:
1期:无ORCD,但存在发病风险,需通过治疗干预防止体重进一步增加及并发症发生;
2期:存在轻中度ORCD;
3期:患者至少伴有一种重度ORCD。
个体化治疗方案
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基于ABCD的临床分期。干预方式与强度应与疾病分期相匹配。个体化方案的制定需重点评估以下七大要素:
1.既往有儿童早期肥胖(5岁前发病)和/或早期多食,应考虑进行基因检测,并咨询肥胖的特定单基因或综合性病因;
2.继发性病因或医源性因素,如促进体重增加的药物、内分泌疾病、残疾/行动不便以及其他疾病;
3.治疗并发症使用了会导致体重增加的药物(如胰岛素、磺脲类等);
4.内在体重偏见与污名化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及其对治疗的潜在阻碍;
5.是否存在抑郁症、焦虑症和饮食失调等心理障碍,这些可能需要干预;
6.影响健康的社会因素、健康素养以及获得医疗保健和资源的机会;
7.患者的求诊动机、治疗目标及饮食运动方面的个人文化偏好。
ABCD患者终生患病,需长期随访。接受治疗后,代谢适应的病理生理机制可能会导致体重反弹,而体重反弹常与ORCD的加重或复发相关。因此需要制定个性化的体重维持方案,可以通过持续监测、生活方式支持、药物治疗和随访,针对环境、行为和生理机制进行干预,以减轻不良健康后果。
ABCD患者疗效评估与减重目标
以并发症为中心的治疗中,为实现预期临床健康结局通常需要达到一定的减重目标范围。但需注意,任何干预措施的个体临床疗效均存在差异。治疗目标始终是为每位患者实现其临床改善所需的足量减重。
治疗约3个月后,应评估药物疗效:
若体重下降未达5%,则长期疗效可能不足,需调整治疗方案,包括强化生活方式干预、更换药物或联合用药。
体重下降≥5%的患者应继续当前治疗,但若持续随访期间未达到并发症改善目标,则需考虑强化治疗。治疗强度(包括初始及持续治疗阶段)应与疾病严重程度(临床分期)相匹配。
体重下降≥15%表明药物疗效可有效预防或改善多种并发症。
ABCD患者手术治疗
代谢与减肥手术被认为是ABCD的高效治疗方式,如袖状胃切除术、Roux-en-Y胃旁路术及单吻合口胃旁路术等,尤其适用于3级肥胖(BMI≥40 kg/m²)或2级肥胖(BMI≥35 kg/m²)伴有并发症的患者。
目前主流术式为袖状胃切除术与Roux-en-Y胃旁路术,均有中长期安全性与疗效证据。其他术式包括胆胰转流十二指肠转位术、单吻合口胃旁路术及可调节胃束带术,但可调节胃束带术因长期疗效欠佳已较少使用。
当前减重手术多采用微创方式(腹腔镜或机器人辅助)。短期内镜治疗(如胃内球囊)疗效有限且缺乏长期获益证据,但可作为药物联合治疗的辅助手段。长期以来,BMI≥40 kg/m²或BMI≥35 kg/m²伴并发症被视为手术指征阈值。美国代谢与减重外科学会及国际肥胖与代谢病外科联合会当前推荐:BMI≥35.0 kg/m²(无论是否伴有并发症)或BMI 30.0-34.9 kg/m²合并严重心血管代谢疾病(如2型糖尿病、心血管病)的成年患者,均可选择减重手术。
ABCD患者行为与生活方式干预策略
饮食
虽然减重需通过改变能量平衡来消耗储存脂肪,但单纯强调"热量摄入与消耗"会低估肥胖病理生理的复杂性,并加剧污名化。减重需要保证摄入足够的宏量与微量营养素。营养干预应聚焦食物质量与营养密度,在社会心理文化规范与个人偏好框架下尽量减少超加工食品与高能量密度食物的摄入。
目前的多种饮食模式(地中海饮食、DASH饮食、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等)尚未发现某种的宏量营养素组成优于其他方案。最有效的饮食干预取决于个人长期坚持的能力。多种饮食模式缺乏超过2-3年的安全性数据,仅地中海饮食被证实具有长期心血管效益;代餐计划及进食/禁食时间方案亦可与任何个性化饮食干预方案结合实施。
运动
对于肥胖人群,尤其是刚开始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很难达到各种指南中推荐的体育活动目标。可以根据患者偏好和能力,遵循两条原则制定个性化活动方案:从低强度开始,根据耐受程度缓慢增加强度;任何活动都比不活动好。
睡眠
睡眠健康是肥胖及相关并发症防治的重要维度,需向患者充分宣导充足睡眠与节律健康的重要性。建议对典型症状、颈围较大(男性>43cm、女性>40.5cm)或高危人群进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筛查。
心理健康
AACE建议在肥胖患者临床评估、分期及个体化治疗方案中纳入内在体重偏见评估。
抑郁、焦虑和暴食障碍在肥胖人群中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部分患者需优先进行心理干预以确保治疗方案生效。建议将心理筛查和认知行为疗法作为内在体重偏见患者长期随访的组成部分,通过转诊或多学科团队合作提供整体照护。
并发症为导向的药物优先级体系
心血管代谢并发症
糖尿病前期与糖尿病预防
因其显著的减重、降糖及改善血脂、血压、炎症等心脏代谢上的获益,司美格鲁肽或替尔泊肽被推荐为需预防糖尿病的患者的首选药物。利拉鲁肽和芬特明/托吡酯疗效显著,但为二线药物。奥利司他为三线药物。
2型糖尿病
因其减重幅度、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及较低的低血糖风险,替尔泊肽与司美格鲁肽为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的一线治疗药物。利拉鲁肽和芬特明/托吡酯作为二线药物。奥利司他与纳曲酮/安非他酮为三线药物。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司美格鲁肽是目前唯一经心血管结局试验证实可降低非糖尿病肥胖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的药物。替尔泊肽相关试验的事后分析提示其可能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利拉鲁肽相关研究显示对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有心血管保护效益。奥利司他、纳曲酮/安非他酮及芬特明/托吡酯尚无证据表明其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
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
因其改善肝脏组织学及纤维化作用,司美格鲁肽与替尔泊肽被推荐为MASH首选药物。任何实现5%-10%及以上减重的干预措施均可预期改善肝脏脂肪变性。
高血压/血压控制
合并高血压的ABCD患者,首选替尔泊肽和司美格鲁肽,芬特明/托吡酯缓释剂紧随其后。利拉鲁肽与奥利司他为二线药物。
慢性肾病
司美格鲁肽被推荐为慢性肾病首选药物。1.8mg利拉鲁肽对2型糖尿病患者同样具有肾脏保护作用。针对替尔泊肽肾功能影响试验正在进行中,既往2型糖尿病试验的事后分析预期其存在积极作用。
射血分数保留心衰
相关研究显示替尔泊肽可改善此类患者的症状、身体功能及临床结局(如紧急就诊或住院需求),司美格鲁肽也可改善症状和身体功能。
生物力学并发症
骨关节炎
司美格鲁肽被推荐为肥胖合并膝骨关节炎患者的首选药物。体重减轻超过5%可改善骨关节炎症状。
研究显示其可改善OSA症状及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因此替尔泊肽和芬特明/托吡酯为OSA合并ABCD患者的首选药物。替尔泊肽已由FDA批准用于肥胖合并中重度OSA的成人患者。
其他症状改善
托吡酯、芬特明/托吡酯、利拉鲁肽和司美格鲁肽对暴食症/食物渴求有改善作用,纳曲酮/安非他酮可能有效但证据不一致。
其他:托吡酯可治疗偏头痛、纳曲酮和GLP-1受体激动剂可用于治疗酒精依赖、安非他酮可辅助戒烟。
虽未专门探讨减重术后药物干预,但肥胖药物可用于术后体重维持。
肥胖药物治疗的个体化应用
临床用药需考虑ORCD、与肥胖无关的合并症、潜在不良事件进行个体化药物选择:
参考文献:Endocr Pract. 2025 Nov;31(11):1351-1394. doi: 10.1016/j.eprac.2025.07.017.
来源:健康细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