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一次迟到了半个世纪的“聚首”。福州三坊七巷安民巷的白墙黛瓦间,福之轩展厅内墨香萦绕。一幅180cm×190cm的水墨画作《三山四先生》以其震撼的视觉张力,成为“三山四先生——闽都四家书画展(第二回)”的焦点。
这是一次迟到了半个世纪的“聚首”。福州三坊七巷安民巷的白墙黛瓦间,福之轩展厅内墨香萦绕。一幅180cm×190cm的水墨画作《三山四先生》以其震撼的视觉张力,成为“三山四先生——闽都四家书画展(第二回)”的焦点。
画面中,陈子奋、沈觐寿、潘主兰、郑乃珖四位闽都艺术巨匠跨越时空“相聚”,这幅作品不仅是一次水墨群像的创构,更是当代艺术家张永海以水墨技法为闽都文化铸魂的生动实践。
《三山四先生》 张永海 作
视觉凝练:闽地艺坛的墨韵风骨
初见《三山四先生》,水墨技法间所蕴含的张力与人物神韵便扑面而来。张永海运用大写意的水墨语言,在黑白灰的强烈对比中精心塑造人物形象:陈子奋抱扇而立,姿态潇洒自如;沈觐寿手持毛笔,笔锋苍劲有力;潘主兰拄杖迈步,精神矍铄;郑乃珖端坐椅上,神态庄重。
张永海在创作中
尤值一提的是,张永海在构思这幅作品时,还融入了诸多生动的细节想象。比如陈子奋抬头微笑的瞬间,仿佛是因空中飞鸟掠过而自然流露出的欣喜之情。这些虽未在画面上直接呈现,却存在于创作构思中的环境因素,让四位先生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鲜活生动。
背景中的梅花元素,同样是张永海绘画笔法的匠心体现。在尝试过榕树、松石、竹子等多种元素后,他最终选择了白梅。“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象征着四位先生坎坷的艺术生涯与不屈的精神品格。清雅的梅枝还将四位独立的个体有机串联成一个整体,寓意着他们将艺术的芬芳永远留存于人间,启迪后世。
《三山四先生》局部 张永海 作
创作历程:文脉深耕的艺术探索
《三山四先生》不仅在视觉呈现上独具魅力,其创作历程更是一段充满挑战与探索的文脉深耕之旅。这幅静默有力的群像画作,是张永海历经十年多次创作完善的一场文化朝圣。这段绘画因缘,始于他为书画名家立传的“仰望星空”系列创作——彼时,他首次为陈子奋、潘主兰、郑乃珖三位先生绘制了单人肖像。作为生长于福州的后学,张永海深情说道:“他们是我仰望星空系列里不可或缺的星辰,是我这代艺术人引路的灯塔,用绘画笔法为乡贤立传,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精神传承的使命。”
《三山四先生》局部 张永海 作
“每次翻读先生们的画册,我都心潮澎湃。他们的作品里藏着深厚的笔墨功夫与文化密码,哪怕创作陷入迷茫,只要静心品读,总能重获启迪。”这份崇敬与共鸣,成为他在艺术道路上不断回望的动力。
一年前的“三山四先生”第一回展览中,张永海第二次提笔,为四位先生分别创作单人肖像,彼时四位大师各自伫立,尽显独特的艺术境界。仅隔一年,面对邀约张永海也曾有过犹豫。
《三山四先生》局部 张永海 作
面对这个创作过多次的主题,如何超越过去成为张永海面临的最大难点。“你不能再重复过去,”张永海坦言,“这次我用大写意的手法,用强烈的黑白灰对比手法。”他追求在浓淡墨色的强烈对比中,制造一种视觉张力,彰显中国画绘画笔法的力度。
他的创作方式也极为独特——不作草图,即兴挥毫。“我喜欢一种即兴式的创作,一种陌生化的体验感。在画的过程中,当觉得先生是这个动作,应该是这个笔墨的时候,那个瞬间爆发出来的力量,最能彰显写意精神。”这种创作状态让他能够捕捉到最鲜活的艺术瞬间,将内心的情感与灵感毫无保留地倾注于绘画笔法之间。
张永海在创作中
“敢于动笔绘制四人同框,是源于心底的崇敬。”张永海说,这四位先生是福建二十世纪艺术界公认的巅峰人物,在绘画、书法、篆刻领域各有建树,更以深厚国学修养成为文人书画家的典范。
令人遗憾的是,四位同代名家虽有交游赠作的佳话,却未曾留下一张真实合影。而《三山四先生》以艺术之名填补了这一历史缺憾,让后人得以窥见四位大师同堂的动人景象,更以“群贤同框”的意象,诠释了闽都文脉“薪火相传”的深意。
潜心解码:四先生的艺术风骨
要画好四位先生,必先读懂四位先生。在张永海心中,每位先生都是一部厚重的书籍,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内涵与人生智慧。“他们四位都极具风骨,且国学修养极为深厚,这是他们共同的艺术特质。但他们的成就远不止于技艺层面的高超,更在于其作品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张永海如此总结。
在此共同基调下,四位先生又各放异彩。陈子奋被公认为“白描圣手”,其线条如金石镌刻般刚劲有力,诗书画印样样精通。他性格豪爽,培养了大量弟子,展现出“桀骜不驯的气质、博大的胸襟和高瞻远瞩的艺术格局”。
《花鸟图》 陈子奋 作
沈觐寿的书法“别开生面”,他的颜体书法充满“厚重感”,“非常地强悍,但是又正大光明”,其作品能折射出他内在的铮铮傲骨。
《未镂垂德》联 沈觐寿 书
潘主兰的金石、甲骨文与行书体现了一种文人内在的、内敛的气质,但笔墨同时又充满着力量。他常画竹子,以“虚怀若谷”自况,实现了人格与艺术的高度统一。
《山明风正》联 潘主兰 书
郑乃珖的工笔花鸟“艳而不俗”,他在传统中融入青铜器等元素,使作品充满生活气息与温暖感,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锦鲤》 郑乃珖 作
在《三山四先生》这幅作品中,张永海通过不同的姿态、道具和绘画语言,将四位先生的特质展现得淋漓尽致。
张永海在创作中
传承思考:回望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在张永海看来,如今回望这四位先生,有着格外深刻的意义,这也是这次展览想要传达给观众的核心内容。
“艺术的传承,首先要懂得溯源。”张永海感慨道,“我们不能只是一味地向前走,更要时时回望。因为过去是一面镜子,只有看清来路,才能更明确前进的方向。”这番感悟,正是他多年创作历程的生动写照。在一次次为先生们作画的过程中,他也在不断对照这面“镜子”,坚守着艺术的初心。他坦言,在《三山四先生》的创作中,也融入了自己对艺术的理解与追求:“某种程度上,画中也放入了一部分的自己。”这份“放入”,正是与先贤精神共鸣后的自然流露,是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
张永海在三山四先生画作前留影
当观者驻足画前,透过水墨的浓淡干湿,看到的不仅是四位艺术巨匠的鲜活形象,更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与精神图腾。它邀请我们穿越时空,与四位先生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汲取他们身上那股执着追求、纯粹坚守的精神养分,从而激励我们在当下,更好地坚守内心的热爱。
嘉宾在三山四先生画作前合影
主办单位
福州广播电视台
承办单位
文化生活报社
展览时间
2025年10月31日至11月30日
9:00——22:00
开馆时间
9:00——22:00
展览地点
福州城市会客厅—福之轩展厅
来源:文化生活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