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粉丝甚至私信建议他买份高额旅行保险。拉加德其实不是第一次去中国,五年前在上海工作过,但记忆已经模糊。这次看到免签政策,他几乎没怎么犹豫就订了机票。
文|避寒
编辑|避寒
出发前朋友都说他疯了,落地后他订了第二张机票。法国博主洛伊克·拉加德的中国行,撕开了一个被掩盖多年的真相。
当西方媒体用键盘制造恐惧时,亲历者正在用脚投票。
洛伊克·拉加德在社交媒体上宣布要去中国,评论区瞬间炸锅。
"你确定要去那个国家?"
"听说到处是监控摄像头。"
"他们不让外国人随便拍照的。"
有粉丝甚至私信建议他买份高额旅行保险。拉加德其实不是第一次去中国,五年前在上海工作过,但记忆已经模糊。这次看到免签政策,他几乎没怎么犹豫就订了机票。
飞机降落成都的那个下午,拉加德打开手机想叫车去酒店,他不会说中文,却顺利打到了车。司机看他是外国人,特意放慢车速,指着窗外的建筑比划着介绍。
晚上走进一家火锅店,没有英文菜单,他只好用翻译软件对着图片点菜。邻桌的年轻人看他手忙脚乱,主动凑过来帮忙。
那个女孩用结结巴巴的英语教他怎么调蘸料,拉加德架起相机拍了一段视频,镜头里是翻滚的红油锅底,是街边霓虹灯闪烁的夜景。
视频发到YouTube上,48小时播放量突破200万,评论区的画风变了。
"这是我见过最真实的中国vlog。"
"和CNN说的完全不一样。"
让拉加德意外的是,一个法国老太太留言说,她原本觉得中国很危险,但看完视频后决定明年跟旅行团去桂林。
第二周,拉加德改签了回程机票,又订了去重庆和新疆的高铁票。他在镜头前坦白:"免签政策让我有种说走就走的冲动,但让我决定延长行程的,是这里的人。"
英国摄影博主斯科特·豪斯的中国行计划被搁置了三次——先是疫情,然后是签证麻烦,再后来是家人反对。他妈妈在电话里反复问:"你真的要去?听说那里不安全。"
豪斯降落北京首都机场,第一件事就是给妈妈发信息:"我到了,还活着。"这条半开玩笑的信息,后来成了他YouTube视频的标题。
第一天晚上,豪斯一个人在后海附近闲逛。那是个工作日,街上人不算多,酒吧飘出音乐声,混着胡同里的聊天声。他架起三脚架准备拍延时摄影,一个遛狗的大爷路过,主动走过来用手势问他需不需要帮忙。
大爷看懂了他的意图,帮他看了十分钟器材,还把自己的小马扎让给他坐。
拍完照片快十一点,豪斯背着器材往回走,路过24小时便利店买了罐啤酒。收银员是个年轻女孩,笑着教他怎么用手机扫码。
走出便利店,豪斯站在路边给妈妈打视频电话。他把镜头对准马路,对准那些骑着共享单车回家的人。
电话那头,他妈妈沉默了好一会儿:"这和BBC说的不一样啊"。
后来豪斯坐地铁去长城,车厢里,他发现座位下方有无线充电装置,掏出手机放上去,屏幕立刻显示正在充电。旁边一个带着孩子的妈妈看他一脸惊讶,笑着说:"Welcome to Beijing。"
豪斯在视频里说:"我在伦敦坐地铁,最担心的是会不会遇到抢劫。在北京,我担心的是手机没电。"
这条视频成了他频道播放量最高的内容,评论区里,英国人开始质问政府:"我们的地铁什么时候能装上充电器?"
那期节目播出时,制作团队肯定觉得自己又干了件"揭露真相"的大事。
镜头从一个厂房外墙推进,配上低沉的解说词:"在中国南方的这家工厂里,我们发现了令人震惊的一幕。"
画面切到车间,一个小女孩坐在机器旁边,低着头摆弄什么东西。旁白压低声音:"童工,这个词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存在于这个国家的工厂里。"
节目组请来的专家是德国人郑国恩,穿着西装坐在演播室里,表情严肃地分析中国工厂的"系统性问题",一切都按照剧本进行。
直到节目播出后第三天。
那个工厂的女工在社交媒体上发了视频,她站在车间门口,身后是正在运转的生产线。镜头转向那个女孩,孩子正拿着铅笔在练习本上写字,旁边摊着数学书。
"暑假没人带,我把她带来车间写作业,他们拍完就走了,连问都不问一句"。
女工的声音在颤抖,语气很坚定。
视频在中国网络上疯传,被翻译成法语、英语、德语,传回了欧洲。法国网友开始涌进电视台的社交账号留言:"这就是你们的调查?""连基本事实都不核实就敢播?"
更多人开始扒郑国恩的老底,这个所谓的中国问题专家,从来没在中国生活过,不会说中文,他的"研究"全靠二手资料和拼凑数字。
英国前媒体人巴里·琼斯在推特上发了条长推:"郑国恩是个职业抹黑者,谁给钱就给谁干活。"这条推文被转发上万次。
西班牙记者哈维尔·加西亚更直接。他曾在中国常驻三年,新华社对他做了独家专访,他在镜头前说:"我在中国工作过三年,从来没见过西方媒体描述的那个中国,他们要么在撒谎,要么在自欺欺人。"
法国学者洛朗·米舍隆在中国生活了二十多年,他发现,越来越多西方民众开始跳出媒体的叙述框架,那些长期被强加在中国身上的阴暗滤镜,正在被亲历者的镜头打得粉碎。
那期节目成了法国新闻史上的污点,制片人后来接受采访时试图辩解,说他们"也许在细节上有疏漏"。话音未落就被记者追问:"细节?你们把一个做作业的孩子说成童工,这叫细节?"
制片人答不上来。
YouTube上搜索"China Travel",排名前十的视频里,有8条标题直指同一个主题:真实的中国与媒体描述的反差大得离谱。
印度博主米什拉把镜头对准深圳地铁。他用英语和印地语双语解说:列车上的无线充电、出站时的人脸识别、精准到秒的发车时刻。他用"最疯狂的地铁系统设计"来形容。
评论区里,印度网友开始反思:"为什么我们的地铁做不到这样?"
美国博主克里斯只在北京待了三天,就萌生了长期定居的念头。他在视频里细数体验,凌晨独自走在公园里毫无恐惧感,扫码支付比信用卡还快。
评论区炸了锅,有美国网友愤慨地质问:"我们交了那么高的税,为什么看不到中国这样的基础设施?"
艾米丽在TikTok上有20万粉丝,每天靠发视频赚广告费,禁令一出,收入直接归零。
有人推荐她试试中国的小红书,艾米丽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注册了账号,发了第一条视频——在镜头前用生硬的中文说:"你好,我是美国人,我想学中国文化。"
48小时后,这条视频获得50万点赞,涨粉10万。
艾米丽在TikTok上苦心经营两年才积累20万粉丝,在小红书上两天就有了10万。评论区里,中国网友热情地教她怎么包饺子,怎么唱中文歌,还有人建议她来中国旅游。
艾米丽的故事很快传开,越来越多美国博主涌入小红书。她们发现了一个新世界——这里的人不会因为她们是美国人就冷嘲热讽,反而充满好奇和善意。
一个叫萨拉的女孩学会了简单中文后,在视频里唱《甜蜜蜜》。唱得五音不全,中国网友在评论区疯狂鼓励:"唱得太好了!"
艾米丽后来真的来了中国,她在上海待了一周,每天都在小红书上直播。
她走进菜市场,教美国观众怎么挑新鲜的青菜;她坐地铁去外滩,感叹这座城市的便捷;她在弄堂里吃生煎包,被烫到舌头也直喊好吃。
回美国的时候,她在机场发了条视频:"我被西方媒体骗了这么多年,中国是我去过最安全、最现代化的地方之一。"
这条视频在小红书上获得200万点赞,也被搬运到YouTube。评论区里,有人质疑她收了中国的钱,更多人在问:"我们什么时候能去看看真实的中国?"
2024年的入境游账本刚刚公布,全年接待入境游客1.319亿人次,同比暴涨60.8%,其中外国游客达到2694万人次。免签入境的外国人达到2011.5万人次,同比飙升112.3%——几乎翻了一番。
这意味着什么?平均每天有超过7万外国人踏上中国土地。
截至2024年底,中国对38个国家实行单方面免签,加上与25个国家的全面互免,共63个国家公民可持普通护照免签来华。更激进的是240小时过境免签新政,覆盖24个省份、60个口岸。
上海在免签政策推出后的两个月内,韩国游客过夜人数从3.6万暴涨到7.1万。韩国也因此超越美日,成为上海2024年最大入境客源国。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4年旅游业发展指数》显示,中国是唯一进入前十的发展中经济体,排名第八,北京上海的外国游客接待量分别达到321万和497万人次。
TikTok上"China Travel"相关浏览量突破10亿次。海外社交媒体上,许多标题为"我对中国的看法原来是偏见""这才是真实的中国"等由外国博主制作的视频,吸引了不少粉丝。
马来西亚高飞旅行服务公司首席执行官李麒峰说,近期马中两国之间已经新增18条直飞航线,覆盖多个城市。
希腊科斯莫拉玛旅行社市场与公关部经理玛丽亚·卡瓦迪亚最近到中国考察旅游市场。她说:"中国多样化的旅游资源极具吸引力,免签政策带来的利好,让我对希腊赴华游客增长很有信心。"
法国博主洛伊克·拉加德看到这些变化,又想起自己第一次来中国时的惊讶。他在最新的vlog里说:"以前我以为只有我一个人发现了这个秘密,现在我知道,全世界都在重新认识中国。"
当越来越多外国人带着镜头走进中国,那些精心编织的谎言就失去了生存空间。再高明的剪辑也剪不掉亲眼所见,再密集的抹黑也盖不住亲身体验。
参考资料:
新华网:《文化中国行|你好!中国——2024年外国人"中国游"扫描》,2025年1月23日
人民网:《免签效应持续显现 "中国游"更加火热(国际视点)》,2025年1月16日
中国政府网:《发布——来华旅游需求持续增长》,2025年3月
来源:丁丁说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