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80年,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旧唐书・黄巢传》记载,起义军“杀唐宗室及公卿百官无遗类”,朱雀大街上士族宅邸被焚毁,世代传承的谱牒被付之一炬。
880年,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旧唐书・黄巢传》记载,起义军“杀唐宗室及公卿百官无遗类”,朱雀大街上士族宅邸被焚毁,世代传承的谱牒被付之一炬。
这个三次科举落第、写下“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盐商之子,用最强硬的手段,向垄断官场600年的门阀士族宣战。
唐朝科举对寒门子弟形同虚设,唐高宗到唐懿宗年间,90%的状元出身士族,寒门子弟上榜率还不到5%。
“五姓七望”通过联姻、舞弊,垄断了70%的宰相名额。黄巢的起义,世人只知其血腥,可鲜有人知他无意间摧毁了门阀制度,让宋朝的范仲淹、欧阳修等寒门名臣得以通过科举逆袭。
黄巢为何如此痛恨士族?不惜对他们赶尽杀绝,他又为寒门打通了哪些上升通道?
唐朝科举制度从诞生起就带着门阀烙印,魏晋以来的“五姓七望”,即崔、卢、李、郑、王、韦、裴,通过三百年的联姻、朋党经营,形成了“一荣俱荣”的联盟。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从唐高宗到唐懿宗200年间,唐朝371位宰相中,260位出身五姓七望,占比超过70%,寒门出身的宰相不到30人。
这种垄断渗透到了科举的每一个环节,考生报名时要提交“谱牒”,非士族出身者直接被归为“异类”。
859年,29岁的黄巢第三次参加会试,主考官看到他报名表上“祖祖辈辈为盐商”,直接批注“非阀阅之家,虽有文才,不堪大用”,这是士族对寒门的明规则歧视,无关才学,只看家世。
科举舞弊成风更是寒门子弟的噩梦,士族子弟考前可通过家族关系拿到考题,甚至直接买通考官。
868年,出身农民家庭的考生文章被考官赞为“天下第一”,结果因为没有士族背书最终落第,而当年的状元是宰相崔慎由的侄子,考前就确定了名次。
这种明目张胆的不公,让黄巢在《不第后赋菊》中写下了“我花开后百花杀”的狠话,他恨的不光是自己落第,是整个寒门上升通道的彻底崩塌。
寒门子弟的困难不止于科举,他们不能和士族通婚,不能进入核心官场,甚至日常交往都要受到歧视。
黄巢的老家曹州,士族子弟见了他这类“富而不贵”的盐商,会故意避让,骂一句“市井之徒”。长期的身份压迫,让黄巢的起义从一开始就带着寒门复仇的底色。
874年,关东大旱,颗粒无收,朝廷照旧加征赋税,而各地士族还在囤积粮食、哄抬物价,无数寒门百姓饿死街头。
黄巢带着盐帮兄弟响应王仙芝起义,喊出了“均平”口号,这里的均平,不仅是财富均等,更是身份均等。
878年王仙芝战死,黄巢接过帅旗,率领起义军转战大江南北。他的军队有明确的军规:所到之处,先查户籍谱牒,再围捕士族官员,最后开仓放粮。
《资治通鉴》记载,879年黄巢攻破广州,诛杀当地士族和官员10余万人。880年攻破洛阳,“焚东都宫室、官署、民宅,杀士族殆尽”。
攻破长安后,黄巢的清算行动达到了顶峰。他首先下令关闭城门,禁止士族出逃,然后派人逐一核对长安士族名单,这份名单来自朝廷档案和士族族谱。
起义军“按图索骥”,把宰相韦昭度、驸马郑昌图、尚书卢携等门阀领袖和他们的家族全部灭族。五姓七望之首长安崔氏拒绝归顺,全族300多人被集体处决,家产被分给了寒门百姓。
黄巢的打击也不是单纯的肉体消灭,更有对门阀制度的系统性摧毁。他下令焚毁全国各州府的士族谱牒,废除科举中“门第出身”的审核环节,禁止士族子弟垄断教育资源。
《旧唐书》记载,起义军统治区域内,士族不得为官,田产分给无地农民,科举只看才学不看家世。这些政策,直接斩断了门阀士族的传承根基。
黄巢起义最终虽然失败了,但对门阀制度的打击相当致命。经此一役,五姓七望的核心家族十不存一,幸存的士族要么隐姓埋名,要么和寒门联姻,曾经的门阀特权彻底消失。
《新五代史》记载,唐朝灭亡后,“士族陵替,谱牒散佚,世人不复以门第为荣”。
门阀崩塌后,科举公平性大幅提升。唐末哀帝时期,寒门子弟科举上榜率从之前的不足5%飙升到了23%。到五代十国时,这个比例进一步提高到了35%。
905年,出身寒门的裴枢考取状元,成了黄巢起义后第一位寒门状元,他在谢恩表中写道:昔日寒门无门路,今日考场见真章。
宋朝建立后,借鉴唐末五代的“去门阀化”经验,推行一系列科举改革,彻底巩固了寒门上升通道。
宋太祖赵匡胤下令推行“糊名法”,就是考卷糊住姓名,“誊录制”,就是专人抄写考卷,防止考官辨认笔迹,并明确规定“科举录取不问家世,只看才学”。
这些改革能顺利推行,正是因为黄巢已经摧毁了门阀士族的反抗力量,如果门阀制度还在,宋朝的科举改革必然会遭到士族的强烈阻挠。
宋朝的寒门名臣,大多受益于这场变革。范仲淹出身农民家庭,幼年丧父,母亲改嫁,他通过科举考取进士,最终成为宰相。欧阳修家境贫寒,靠借书苦读,23岁中进士,成了文坛领袖和朝廷重臣。
他们的崛起,背后是黄巢用强硬手段为寒门劈开的上升路,黄巢起义是中国古代“门阀社会”向“科举社会”转型的关键节点。
黄巢兵败后,于884年在狼虎谷自刎,起义军余部被唐军镇压。但他点燃的“去门阀化”之火,并没有熄灭。
五代十国时期,各国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开始效仿黄巢的政策,打击残余士族,重用寒门子弟。
后唐庄宗李存勖、后周世宗柴荣,都曾下令“不拘门第,唯才是举”,进一步打通寒门上升通道。
到了宋朝,寒门子弟的科举逆袭达到顶峰。《宋史・选举志》记载,宋朝科举录取人数是唐朝的5倍,其中寒门子弟占比超40%,远高于唐朝的5%。
南宋时期,这个比例更是达到了55%,宰相中寒门出身者占比超60%,这要是搁在黄巢之前的唐朝,完全不可想象。
结语曾经不可一世的“五姓七望”,到宋朝时已经沦为了普通家族,谱牒大多散佚,再也无法通过门第垄断权力。
《宋史・列传》中,很少再出现“出身某姓”的记载,取而代之的是“出身农家”“出身寒微”的描述,这标志着,寒门子弟真正获得了与士族平等竞争的机会。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评价,黄巢虽为巨盗,然其破门阀、开科举之路,功不可没。若无黄巢,宋朝之寒门崛起,或晚百年。
黄巢镇压士族确实过于血腥,可他完成了“打破门阀垄断、推动科举公平”的历史使命,为后世寒门子弟劈开了一条靠才学改变命运的道路,我想公道自在人心,大家觉得呢?
来源:芒果侃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