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I 抢产能、存储芯片暴涨、板卡商停供,三重压力下,PC DIY 领域正经历近五年最惨烈的涨价潮。不仅装机成本飙升,新品发布直接停摆,行业预测这波 “高价寒冬” 至少持续到 2026 年上半年,甚至可能延续至 2027 年!
AI 抢产能、存储芯片暴涨、板卡商停供,三重压力下,PC DIY 领域正经历近五年最惨烈的涨价潮。不仅装机成本飙升,新品发布直接停摆,行业预测这波 “高价寒冬” 至少持续到 2026 年上半年,甚至可能延续至 2027 年!
1. 停摆新品:内存模组厂、主板厂商集体暂停 2025-2026 年新款研发,避免成本倒挂;
2. 疯狂囤货:华强北 “一米柜台” 老板压货半年,纸面身家涨上千万元,但中小商户 “不敢进货也难卖货”,销量下滑超 50%;
3. 产能转移:三星 / SK 海力士 HBM 产能被提前两年预定,消费级存储彻底沦为 “弃子”。
• 非刚需用户:坚决观望!集邦咨询预测 2026 年笔电 / 手机出货量下修,消费级硬件价格难降温;
• 刚需装机:
a. 存储降配过渡:优先选 512GB SSD+16GB 内存,后续再升级;
b. 捡漏二手市场:2023-2024 年旗舰型号(如 DDR5 32GB、PCIe4.0 SSD)性价比凸显;
c. 盯紧国产替代:长鑫存储、长江存储相关产品价格涨幅相对温和(约 30%-40%);
d. 避开溢价重灾区:三星高端 SSD、超大容量内存(64GB+)当前溢价超 50%。
核心结论:2026 年中前难见拐点!
集邦咨询指出,存储器已进入 “超级上行周期”,AI 数据中心对 HBM、ESSD 的需求仍在爆发式增长,消费级产能短期内无法回流。更严峻的是,若存储供需失衡加剧,2026 年消费电子出货量可能进一步下修,形成 “涨价→需求萎缩→更减产” 的恶性循环。
对于 DIY 玩家而言,眼下最理性的选择或许是:要么抄底旧款,要么耐心等待—— 这场由 AI 引发的硬件风暴,注定要让消费者付出时间或金钱的代价。
来源:创远爱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