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颐和园宫廷区:那些不为人知的皇家规矩与故事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7 19:37 1

摘要:颐和园前身为清漪园,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给母亲祝寿,改瓮山为“万寿山”,改金海为“昆明湖”,并开始兴建行宫和庙宇,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工程全部完成。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二年(1886年),清廷以兴办海

颐和园

一、颐和园

位于北京西北郊,是一座历史悠久、风景秀丽的皇家园林 。

1、历史沿革

颐和园前身为清漪园,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给母亲祝寿,改瓮山为“万寿山”,改金海为“昆明湖”,并开始兴建行宫和庙宇,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工程全部完成。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二年(1886年),清廷以兴办海军的名义开始秘密修复,光绪十四年(1888年)改名为“颐和园”。

2、园林布局

颐和园占地3.009平方千米,水面约占四分之三,由万寿山和昆明湖构成主体框架,可分为宫廷区、前山区、后山后湖区、昆明湖区等几个部分。

3、主要景点

(1)宫廷区:位于东宫门内,主要建筑有仁寿殿、玉澜堂等 。仁寿殿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朝会大臣、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 。玉澜堂是光绪皇帝在园内的寝宫,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被囚禁于此 。 

​(2)前山区 :以佛香阁为中心,有排云殿、智慧海等建筑。佛香阁是颐和园的标志性建筑,八面三层四重檐,气势恢宏。长廊横列在万寿山脚下,全长728米,有14000余幅彩绘,内容丰富多样。 

​(3)后山后湖区 :有四大部洲与须弥灵境遗址组成的汉藏混合式佛教建筑群,还有仿江南苏州河道、店铺模式而建的苏州街。苏州街在咸丰十年被焚毁,1986年重建,是中国古代“宫市”的唯一孤本。 

​(4)昆明湖区 :有十七孔桥、南湖岛等景点。十七孔桥如长虹偃月倒映水面,桥身有544只形态各异的小狮子。南湖岛通过十七孔桥与东堤相连,岛上有广润灵雨祠。 

4、文化价值

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既有皇家园林恢弘富丽的气势,又充满了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1998年,颐和园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5、颐和园旅游攻略

(1)交通指南

地铁:乘坐地铁4号线,去北宫门在北宫门站D口出,去东宫门在西苑站C2口出,去新建宫门在西苑站C1口出,再换乘437路公交两站到达。

​公交:303路、332路、346路等多路公交可到达颐和园北宫门站。

(2)游览路线

春季游线:东宫门—仁寿殿—谐趣园—乐寿堂(赏玉兰花)—长廊—石舫—西堤(赏山桃花)—绣漪桥—昆明湖东岸路—廓如亭—十七孔桥—新建宫门。

​ 夏季游线:北宫门—苏州街—四大部洲—佛香阁—长廊—画中游—耕织图景区(赏荷)—藻鉴堂湖(赏荷)—绣漪桥—昆明湖东岸路—廓如亭—十七孔桥—昆明湖东岸路(观日落晚霞)—新建宫门。

​秋季游线:北宫门—苏州街—后湖(赏秋)—西堤(赏秋)—玉带桥—团城湖(观鸟)—颐和园西门。

​冬季游线:北宫门—四大部洲—佛香阁—长廊—石舫—西堤—绣漪桥—昆明湖东岸路—廓如亭—十七孔桥—南湖岛(赏十七孔“金光穿洞”奇观)—新建宫门。

宫廷区乐寿堂

二、颐和园宫廷区

位于万寿山的东边,是清代皇帝、太后的理政、生活区 。

1、整体布局

宫廷区由东宫门进入,由涵虚牌楼向西依次是广场、东宫门、仁寿门、仁寿殿,这组建筑构成理政区域的主体。理政区域之后是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等帝后生活区,德和园、东八所等建筑是辅助帝后生活的建筑。

2、主要建筑

(1)仁寿殿:是颐和园的政治中心,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曾在此处理朝政、接见外国使节。殿名由慈禧太后所取,原名勤政殿。殿宇采用中轴线布局,外观庄重典雅,殿内陈设着宝座、屏风等皇家器物,庭院中有铜龙、铜凤、铜鼎等礼制陈设。

​(2)乐寿堂:是慈禧太后在园内的寝宫,是一座四合院建筑。堂前陈列着铜鹿、铜鹤、铜花瓶,寓意“六合太平”,院内有一块巨大的“青芝岫”巨石,是明朝米万钟所遗,乾隆皇帝将其移至此处。

​(3)玉澜堂:最初是乾隆皇帝临时办公和用餐的地方,后成为光绪皇帝的寝宫。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被囚禁于此,玉澜堂的东、西、北三面均被砌上砖墙,与外界隔绝。

​(4)宜芸馆 :原本是乾隆皇帝的书斋,后来成为光绪皇后隆裕的寝宫。馆内以藏书为主,建筑风格融合了江南园林的秀丽和北方园林的雄伟,布局精致。

​(5)德和园 :是慈禧太后看戏的场所,内有三层大戏楼,是清代三大戏楼之一。大戏楼建筑宏伟,舞台设计巧妙,有天井、地井等设施,可上演各种精彩的戏剧表演。

东宫门

三、东宫门

1、历史沿革 :东宫门在清漪园时期叫大宫门,始建于乾隆年间,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年间重建。

​2、建筑形制:东宫门建于汉白玉高台之上,为灰色筒瓦歇山顶,顶上有吻兽 。宫门为五扇朱红色大门,门上排列着九行九列镀金圆钉,彰显皇权至高无上 。门前有一块刻有“两龙戏珠”的丹陛石,是乾隆年间的遗物,从圆明园废墟上移来 。

​3、 匾额:门楣和檐下绘有精美的图案,檐中间挂有光绪帝亲书的“颐和园”三字匾额,这块匾叫“骚青底九龙雕漆金字匾”,金色边框上雕有九条龙,是颐和园规格等级最高的匾额。匾额上方钤印慈禧佛爷三方宝,左侧还有“光绪御笔之宝”和“爱日春长”印。

​4、门前设施:东宫门前有两座铜狮,北侧雄狮爪下踩绣球,南侧雌狮爪下是小狮,寓意“太师少师”。再往前是一座影壁,为清漪园旧物,壁身两面砖刷红漆。最外侧是一座三间四柱七楼式木牌楼,即涵虚牌楼,东侧匾额上书“涵虚”,西侧上书“罨秀”,额枋彩绘为金龙和玺彩画。

5、功能用途:东宫门是皇帝、太后等进出颐和园的主要通道,门前的朝房是大臣们等待召见时休息的地方。

6、东宫门宫廷秘闻

(1)匾额题写的“帝王求学”传说

东宫门檐下的“颐和园”九龙金匾,相传是光绪帝亲笔所书,但背后藏着一段“拜师练字”的趣闻。慈禧挪用海军经费重修颐和园后,命工部大臣筹备宫门匾额,大臣提议由光绪题写以表皇权威仪。不料光绪初写的三字歪歪扭扭,慈禧见后大怒,下令摘下匾额。光绪惶恐之下,经大臣建议,秘密请园外六郎庄的老木匠王永福入宫授课。光绪虚心求教、勤学苦练,最终写出苍劲有力的“颐和园”三字,不仅获慈禧认可,更被制成九龙金匾悬挂至今 。虽民间传说与史料记载略有出入,但这段“帝王拜师”的故事,为匾额增添了传奇的色彩。

(2)玺印错位暗藏的权力博弈

匾额上的五方玺印,看似规整却暗藏晚清权力格局的玄机。按清廷规制,皇帝御笔匾额应将“御笔之宝”盖在正上方(额章位置),但东宫门匾额的正上方却赫然盖着慈禧的“慈禧皇太后御览之宝”,两侧还配有“和平仁厚与天地同意”“数点梅花天地心”两方印章,标榜其德行与学识;而光绪的“光绪御笔之宝”和“爱日春长”(祝慈禧长寿)玺印,却被挤到左侧边缘。这种“太后居中、皇帝靠边”的错位布局,表面是慈禧“御览认可”,实则是她独揽大权、打压光绪的隐性体现,打破了皇家匾额的用印规制 。

(3)丹陛石与铜狮的“移驾”往事

东宫门前的“二龙戏珠”丹陛石(俗称“龙垫儿”),并非颐和园原物,而是乾隆时期从圆明园安佑宫废墟中移来的珍品。这块雕刻精美的汉白玉石,原本是圆明园的礼制陈设,1860年圆明园遭焚毁后,被清廷移至东宫门,既弥补了颐和园建材的不足,也暗藏着对前朝园林遗产的延续之意。此外,门前的一对铜狮也有来历——乾隆二十八年,朝廷特意铸造镀金铜狮替换下原有的铜麒麟,而被换下的麒麟则移往长春园,这种“器物挪位”的操作,既符合皇家建筑的等级规制,也留下了园林间文物流转的痕迹 。

(4) 台阶与彩画的隐藏密码

东宫门的台阶设计暗藏“九五之尊”的寓意:前设9级台阶,后设5级台阶,“九”为阳数之极,“五”居正中,二者结合既彰显皇权至高无上,也符合皇家建筑的风水讲究。而门廊下的彩画中,还藏着“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颐和园共有6幅此类彩画,东宫门独占2幅,每幅都有明确的原画依据,并非随意绘制,既体现了工匠的巧思,也以寓言故事暗藏劝诫之意,为庄严肃穆的宫门增添了几分民间趣味 。

涵虚牌楼

四、涵虚牌楼

是颐和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北京现存的清代最大的过街牌楼 。

1、历史沿革

涵虚牌楼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最初是清漪园大宫门(今东宫门)外的四柱三间三楼木质牌楼,东侧匾额为“罨(yan)秀”,西侧为“涵虚”。光绪十二年(1886年),牌楼因破旧被整体拆掉,向东移至距东宫门约200米的位置重建,形制变为四柱三间七楼,匾额位置也进行了调换,东侧改为“涵虚”,西侧改为“罨秀”。

2、建筑形制

涵虚牌楼为四柱三间七楼柱不出头式牌楼,平面呈一字形。四根柱等高,明柱上支顶龙门枋,龙门枋横跨明间,端头延伸至次间。7座檐楼高低错落,明楼居于明间正中、次楼居于次间正中,明、次楼均由高拱柱、单额枋支承,明、次楼之间为夹楼,次楼外侧为边楼。

3、装饰特点

牌楼前后檐有龙凤透雕花板,两面彩绘有金龙176条、凤36只,多层梁枋上均画有最高等级的金龙彩画,顶部为高低错落的七条脊,尽显皇家牌楼的富丽堂皇。

4、匾额寓意

“涵虚”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可理解为包容太虚之景,寓意宁静幽远、恬静无为的境界。“罨秀”中“罨”为捕鸟的网,“秀”即美,意为网罗秀美景色于园中。

5、文化意义

涵虚牌楼是从东面进入颐和园的第一座建筑,当人们走近时,万寿山和佛香阁正处在牌楼柱枋构成的画框之内,巧妙地点出了颐和园清幽恬静、山清水秀的主题,是颐和园山水乐章的“序曲”。

6、涵虚牌楼传说故事

(1)匾额调换避“水患”忌讳

传说光绪年间重建牌楼时,原本“涵虚”(含“水意”)匾额在西侧、“罨秀”(含“聚拢”意)在东侧。有大臣进言,颐和园东临昆明湖,“涵虚”居东会让“水气相冲”,恐招水患;而西侧靠近陆地,“罨秀”镇西能“网罗地气”,护佑园宅安稳。慈禧听后下令调换匾额,将“涵虚”移至东侧镇水,“罨秀”移至西侧聚秀,既合风水,又暗合“湖涵虚、山罨秀”的景致。

(2)龙凤彩画镇住“昆明湖龙脉”

老辈人说,昆明湖下藏着一条“潜龙”,乾隆建清漪园时,担心龙脉异动惊扰皇家气运,便在入园第一座牌楼上绘满龙凤彩画。176条金龙象征皇权镇宅,36只凤对应“凤仪天下”,龙凤相济可压制水脉中的“潜龙”。传说牌楼建成后,昆明湖从未有过异常水情,百姓便称这龙凤彩画是“镇湖之宝”。

这两个传说虽无史料实证,却贴合牌楼的建筑改动与装饰特色,也为这座皇家牌楼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仁寿门

五、仁寿门

是颐和园东宫门内的第二道宫门,是进入仁寿殿的主要门户。

1、建筑形式:仁寿门是牌楼门、衙署仪门与寺庙棂星门相结合的形式,柱高6.14米,牌楼为2柱一楼,庑殿式顶。门上悬挂着满汉文的“仁寿门”匾额。

​2、 历史沿革:仁寿门建于清漪园时期,当时称二宫门,后在光绪年间重建时改为现名,其名出自《论语》“智者乐,仁者寿”,寓意统治者施仁政可长寿。

​3、附属建筑:仁寿门的左、右各有一个长7.2米的青砖影壁,庑殿式顶,上有砖雕浮龙,是颐和园内唯一的一座砖雕影壁。影壁与红墙连接,左右各有一个小随墙门。

​4、门前奇石:门前有一对高大的太湖石,南侧湖石顶部形似猴头,北侧湖石顶部形似猪头,被称为“猪猴石”,寓意着镇守皇家园林大门。

5、 门内景观:进入仁寿门,迎面是一块巨大的太湖石,因轮廓酷似一位拱手作揖的老寿星,被称为“寿星石”。它是光绪年间重修颐和园时,从墨尔根园移来的

6、仁寿门传说故事

(1)猪猴石镇守山门:仁寿门前的“猪猴石”,传说并非普通太湖石。当年重修颐和园时,工匠发现此处风水有“冲煞”之气,需灵物镇守。而“猪”对应“福”(谐音“朱”,暗合皇家姓氏),“猴”对应“侯”(寓意权贵稳固),二者结合能挡煞辟邪,守护皇家园林安宁,于是特意挑选形似猪猴的太湖石立在门前,成为仁寿门的“风水卫士”。

​(2)寿星石迎祥纳福:门内的“寿星石”,传说原本是墨尔根园的镇园之宝,有“摸石增寿”的灵气。光绪年间移至仁寿门内,恰好正对宫门,既像老寿星拱手迎客,又能为进出的皇室成员祈福添寿。民间还传,慈禧太后每次经过都会抚摸石身,盼着延年益寿,这也让寿星石的吉祥寓意更广为流传。

这些传说虽无正史记载,却为仁寿门增添了神秘色彩,也体现了古人对风水吉祥的美好追求。

仁寿殿

六、仁寿殿

1、历史沿革

仁寿殿位于颐和园东宫门内,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当时名为“勤政殿”,寓意不忘勤理政务。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1886年)重建,取《论语》中“仁者寿”之意,改名仁寿殿。

2、建筑布局

仁寿殿坐西向东,面阔七间,卷棚歇山顶,建于汉白玉高石基之上。其两侧有南北配殿,前有仁寿门,门外有南北九卿房,构成了颐和园内的政治活动区。

3、建筑装饰

(1)匾额:外檐匾额为“仁寿殿”,内檐匾额有“大圆宝镜”“寿协仁符”等,分别寓意为政者智慧如镜、仁寿兼备。

​(2)铜铸异兽:殿前有一只铜铸麒麟,龙头、狮尾、鹿角、牛蹄、遍体鳞甲,是传说中的瑞兽,象征富贵吉祥。

​(3)铜龙铜凤:仁寿殿前的铜龙铜凤为空腹,帝后举办朝会时可点燃檀香,香烟从龙凤口中冒出。慈禧掌权后,将龙凤位置颠倒,凤在上,龙在下,以显示其权威。

​(4)太湖石:殿前摆放着五块高约4米的太湖石,称“峰虚五老”,象征庐山五老峰,寓意长寿,石头上还刻有乾隆甲子夏日诗词。

4、内部陈设

殿内正中设有慈禧太后、光绪皇帝朝会大臣的宝座,由紫檀木精雕而成,椅背上雕有九条金龙。宝座前有御案,左右设有孔雀羽掌扇,后有镶着帖金框架的“寿”字屏风,屏风上雕有200多个不同书法写成的寿字。此外,殿内还陈设着景泰蓝凤凰、鹤灯、甪端熏炉等用品,南北暖阁山墙上挂有“百福捧寿”条幅。

5、历史意义

仁寿殿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在颐和园居住时朝会大臣、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也是中国近代史上变法维新运动的策划地之一。1898年,光绪皇帝曾在此殿召见康有为,任命他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上行走,准其专摺奏事,揭开维新变法序幕。

6、仁寿殿传说故事

(1)铜龙铜凤的“权位之争”传说

慈禧重建仁寿殿后,特意将殿前铜龙凤位置颠倒——按惯例龙居左、凤居右,她却改为凤在左(上位)、龙在右(下位)。传说每当雷雨天气,铜龙铜凤会发出轻微异响,宫人私下称这是“龙凤争位”的征兆。更有传言,光绪帝曾趁慈禧离园时,悄悄让人挪动龙凤位置,可次日清晨龙凤竟自行“归位”,吓得宫人不敢再提,暗合了晚清皇权旁落的现实。

(2) 麒麟“镇火”的典故

仁寿殿门前的铜麒麟,传说并非普通瑞兽。乾隆始建勤政殿时,特意铸造此麒麟镇守,因东宫门内曾是皇家御苑的“火险高发区”。1860年殿宇被烧,唯有这只麒麟虽遭炮火熏烤却完好无损。重建仁寿殿后,麒麟被重新安放在原位,民间传它有“镇火避灾”之力,其鳞甲间的焦痕便是当年护殿的印记,也成了警示后人铭记国耻的象征。

(3) “峰虚五老”的长寿寓意传说

殿前“峰虚五老”太湖石,传说是乾隆皇帝南巡时,从庐山五老峰附近甄选而来。据说这五块石头吸足了庐山灵气,能助人长寿,乾隆特意将其安放在勤政殿前,希望自己和百官“勤政务、得长寿”。重建后慈禧更是偏爱它们,每逢寿辰都会让人擦拭石上题字,还传下规矩:百官经过时需躬身行礼,沾取“五老”的长寿福气。

(4)屏风“藏谏”的民间趣谈

殿内“寿”字屏风背后,曾有个隐秘的小夹层。传说光绪帝想推行新政时,不敢直接顶撞慈禧,便让维新派大臣将改革建议写在小纸条上,藏于夹层中。慈禧某次偶然发现后,虽震怒却没当众发作,只是让人封死了夹层,还打趣说“屏风只配藏寿,不配藏是非”。这个趣谈也从侧面反映了光绪与慈禧在变法上的暗中角力。

德和园大戏楼

七、德和园 

1、历史沿革

德和园的前身是怡春堂,始建于1750年,1844年毁于大火。光绪朝重修颐和园时,样式雷第七代传人雷廷昌担当设计,耗资71万两白银,于1891年开始建造德和园,1894年建成。

2、建筑布局

德和园占地面积约594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940平方米,包括大戏楼、颐乐殿、看戏廊、庆善堂等24座建筑。进入德和园,大门正对着的是扮戏楼,是演员的后台区。从东西两侧绕过扮戏楼,进入戏楼院,南侧是三层的大戏楼,正对面是颐乐殿,是帝后观演区,戏楼院两侧是东西各十间的看戏廊,颐乐殿北侧是庆善堂,为帝后休息的场所。

3、主要建筑

(1)大戏楼 :是德和园的主体建筑,由两层的扮戏楼和三层的大戏台组成,总高约21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戏台。戏台三层称福禄寿三台,可同时演出,顶板有天井,台底设地井,二层设有绞车架,底部有水井,可实现演员升降、喷水等特殊效果。

​(2) 颐乐殿 :是慈禧太后观戏的主要场所,位于大戏楼正对面。慈禧在殿内由后妃公主福晋等陪同看戏,光绪只能坐在廊上陪看。

​(3) 看戏廊 :东西各十间,是王公大臣被赏看戏的地方,能在此看戏是一种恩宠和荣耀。

4、文化意义

德和园见证了京剧在清末的繁荣发展,谭鑫培、杨小楼等一代京剧宗师都曾在此登台演戏,因此它又被称作京剧艺术成长的摇篮。

5、德和园传说故事

(1)烧饼指路:大戏楼“神仙点拨”传说

慈禧下令修建德和园大戏楼时,提出苛刻要求:戏台需呈现“人间、天堂、地府”三界,神仙能从天而降,小鬼可从地底钻出。工匠们苦思冥想数月无果,绘制的上百张图纸均被驳回,眼看期限将至,众人愁眉不展。

一日傍晚,东宫门外突然走来一位卖烧饼的老汉,吆喝着叫卖。工匠们无心应答,老汉却主动上前,举起筐中的烧饼说:“尝尝我这三层烧饼,可不是寻常物件。”众人拿起一看,这烧饼共分三层,四边翘起如房檐,中间还留着窟窿。老汉拿起烧饼摇晃,上层的芝麻从窟窿落下,翻转后下层的焦屑也从中掉落,随口说道:“上天入地,不过如此;三层房檐(盐),才有滋味。”

老工匠闻言猛然醒悟:“三层”对应戏台的福禄寿三台,“窟窿”便是天井与地井,“房檐”暗指戏台的挑檐设计!等众人反应过来想道谢时,老汉早已不知所踪,大伙都说这是鲁班爷化身指路。工匠们依此灵感连夜绘制图纸、制作烫样,最终建成了兼具特殊机关效果的大戏楼,完美满足了慈禧的要求。

(2) “谭贝勒”由来:戏台前的恩宠传说

清末京剧大师谭鑫培是德和园的常客,因演技精湛深得慈禧喜爱,也因此获得了“谭贝勒”的戏称。

传说谭鑫培嫁女儿时,慈禧特意赏赐了一个平底宽边铜盆作为嫁妆,盆沿上还刻有长长的御赐铭文,这份殊荣在伶人中极为罕见。正因得到慈禧的格外器重,王公大臣们也纷纷追捧谭鑫培。当时的尚书那桐是他的戏迷,想请他到家中唱堂会,谭鑫培却提出一个“无理”要求:需那桐亲自上门请安。按清制,大臣仅对贝勒、亲王等皇室宗亲行礼,可那桐为了听戏,竟真的亲自前往,“谭贝勒”的名号也因此在民间传开,成为德和园戏台内外的一段趣谈 。

(3)戏廊“隔座”:皇权森严的细节传说

德和园颐乐殿两侧的看戏廊,是王公大臣获赏看戏的地方,看似是恩宠,实则暗藏皇权等级的森严规矩。

每当慈禧在颐乐殿升座看戏前,王公大臣需先行礼谢恩,随后宫监会在戏台两角柱间拉上八字形帐幔,将慈禧与大臣们的视线隔开,这便是“隔座”制度。意为即便同处一台看戏,帝后与臣下也需“内外有别”,不可随意对视。

大戏楼

八、大戏楼

1、基本概况:德和园大戏楼始建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耗时四年建成,总占地面积约594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940.4平方米。大戏楼坐南朝北,共有三层台面,总宽17米,总深16米,通高21米。它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北半部分为戏楼,南半部分为演员的梳妆楼。

​2、建筑特色:大戏楼翘角重檐,气势恢弘。戏楼的三层皆有戏台,从顶层到最下层依次为福台、禄台、寿台。首层上部有七个天井,地面有六个地井,天井、地井都通向后台,演员可从中出入,还可营造雪花飘落、水景喷出的效果。台面地板下安置了水缸,起聚音和共鸣作用,戏台还设有翻板和高压水机等机关,可实现神仙自天而降、鬼怪由地而出的场景。

​3、历史沿革:这里原为清乾隆时期怡春堂旧址,后被烧毁。慈禧嗜好京剧,听鹂馆内小戏台已无法满足需求,因此另选此地兴建德和园大戏楼。京剧名角杨小楼、谭鑫培、王瑶卿等皆在德和园大戏楼为慈禧唱过戏。据清宫史料记载,从光绪二十一年大戏楼建成到光绪三十四年这13年间,德和园大戏楼共上演过200余出不同剧目,慈禧在这里看戏达260多场次。

4、大戏楼传说故事

慈禧爱看神话戏,一次演《蟠桃会》时需“仙女下凡”“龙王喷水”特效,可高压水机突然故障。工匠急中生智,利用地井连通昆明湖的暗渠,临时引湖水加压,终让水雾如期喷出,慈禧龙颜大悦,重赏了工匠,此后戏楼暗渠连通湖水便成了“应急妙招”。

玉澜堂

九、玉澜堂

1、历史沿革:玉澜堂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最初是乾隆皇帝的一座书堂。嘉庆朝时,皇帝曾在这里办公、用膳、召见大臣。道光年间,这里被用来赐宴有功的大臣。清漪园时期,殿内陈设丰富。1860年,玉澜堂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年间重建,成为光绪帝的寝宫。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帝被慈禧太后幽禁于此。

​2、 建筑布局:玉澜堂是一座三合院式的建筑,正殿玉澜堂坐北朝南,东配殿为霞芬室,西配殿为藕香榭。三个殿堂原先均有后门,东殿可到仁寿殿,西殿可到湖畔码头,正殿后门直对宜芸馆。为防止光绪帝与外界接触,慈禧太后命人在东、西、北三面砌了多道墙壁,虽大部分已拆除,但仍能见到痕迹。

​3、殿内陈设:正殿内陈设大都是乾隆时制品,御案后紫檀木屏风很有特色,画面立体感很强。宝座、御案、香几等均为浅色沉香木和深色紫檀木制成,极为珍贵。东暖阁是早膳室,西暖阁为寝宫,现在的陈设多为原物。

4、玉澜堂传说故事

玉澜堂作为光绪帝的寝宫,因戊戌变法后的特殊历史背景,流传着多段承载宫廷恩怨与人性冷暖的传说,每一段都与建筑遗迹相映成趣:

(1)子母石的“君臣母子”隐喻

玉澜堂正殿前的一对守门石,被宫人称为“子母石”,背后藏着慈禧与光绪的权力博弈传说 。这两块石头并非天然生成的景观石,而是慈禧特意从畅春园(一说静宜园)移来,东边石块纹理似蹒跚幼童,西边造型如满脸褶皱的老妇。

变法失败后,光绪被软禁于此,慈禧将这两块石置于门前,明面上喻指“母子之情”,实则告诫光绪需对她尽忠尽孝,不可违背“母命”。宫中太监私下流传,这两块石一雄一雌,冷眼相对,恰如慈禧与光绪的关系——名义上是母子,实则形同陌路、权力对立,“子母石”的名字也由此在宫人中传开,成为这段冰冷君臣关系的无声见证。

(2)穿衣镜后的生死相会

光绪被软禁期间,与珍妃咫尺天涯,无法相见,便有了“穿衣镜暗室相会”的传说 。光绪的贴身太监王商深知帝妃相思之苦,暗中在玉澜堂正殿东南角的穿衣镜后修建了一间狭小暗室,以备紧急会面之需。

一日深夜,王商买通看守宫女,偷偷将珍妃带到玉澜堂。两人相见泪眼婆娑,倾诉衷肠,浑然忘却时间。不料慈禧因听闻玉澜堂深夜仍有灯火,起了疑心,亲自带人前来查探。危急时刻,王商迅速将珍妃藏入暗室,关好镜门,严丝合缝不露痕迹。

慈禧进屋后,见光绪独自秉烛“夜读”,虽无异常却仍怒火中烧,指着门口的石头怒斥光绪“无情无义,简直是块石头”。光绪只得跪地称是,待慈禧离去后,对着石头喃喃自语:“你竟比这石头的心还要冷”,这段惊险的相会也成为帝妃悲剧中的一抹温情。

(3)“腹殿留景”的文字暗咒

玉澜堂内曾悬挂着慈禧亲笔题写的“腹殿留景”匾额,传说其中暗藏着她对光绪的压制之心。匾额上的“景”字(一说“井”字)被刻意写错:本该是“日”字底的结构,却被写成“口”字底,且下方多添一横。

宫人解读,慈禧此举是隐喻光绪如困于“井底”的囚徒,永远无法重见天日,“口”字象征牢笼,警示他此生只能困守玉澜堂,永无出头之日。这处文字游戏,与东西配殿被砌死的砖墙相呼应,成为慈禧精神控制光绪的又一佐证,也为这座“天子监狱”增添了几分阴森的宿命感。

这些传说虽带着民间演绎的色彩,却与玉澜堂的历史遗迹相互印证,让这座古建筑不仅承载着清代的宫廷规制,更镌刻着近代中国的权力纷争与人性悲欢。

宜芸馆

十、宜芸馆

1、历史沿革

宜芸馆始建于乾隆年间,是乾隆皇帝在清漪园的藏书之处。1860年,宜芸馆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年间重建,成为光绪帝的隆裕皇后在园中的住处

2、建筑布局

宜芸馆由垂花门宜芸门、正殿及东西配殿组成,是一座小巧的四合院。正殿面阔五间,前出廊后接抱厦三间,屋檐下金龙和玺彩画彰显帝王规制。东配房称道存斋,西配房名近西轩,院内的游廊迂回连接玉澜堂、乐寿堂。

3、名称由来

“芸”是一种香草,可以防书中蛀虫,古人常把芸香草叶或芸香干花夹于书页内,给书防蛀。《续博物志》记载:“芸香辟纸鱼蠹,故藏书台称芸台。”宜芸馆原是藏书之处,所以取了这个名字,寓意“宜于藏书之所”。

4、主要景观

(1) 宜芸门:是宜芸馆的垂花门,门内两侧是抄手游廊,游廊的墙壁上东、西各镶嵌五块书法石刻,共十块,这些都是乾隆皇帝临摹的历代名家法帖石刻。 

​(2)正殿:殿内正中安设宝座、地平、五屏照背,光绪皇后的宝座使用了“百宝嵌”工艺,极为富丽。东稍间是佛堂,西稍间是皇后的卧室。 

​(3)道存斋:宜芸馆的东配殿,乾隆时期为皇帝书库,现悬挂慈禧御笔匾额“恩风长扇”,寓意皇恩如春风广布。 

​(4)近西轩:西配殿因西临昆明湖而得名,匾额“藻绘呈瑞”典出《文心雕龙》,象征文采与祥瑞

5、宜芸馆传说故事

(1)龙凤树的“天意显权”传说

宜芸馆西北后角门外有一棵树龄超500年的古松,树皮斑驳如龙鳞,枝干盘绕似巨龙,早年被称为“龙树”,比颐和园前身清漪园的历史还要悠久。传说清末慈禧掌权时,格外在意“凤尊龙卑”的象征。一次她与李莲英避雨途经此处,听闻此树为“园中之最大龙树”,顿时震怒,下令砍伐。话音刚落,一道闪电劈中古松,树干拦腰折断,断裂处竟露出一根横生枝干,形似凤凰展翅踩于龙身之上,恰好形成“凤在上、龙在下”的态势,正合慈禧心意。李莲英当即跪地高呼“天意”,慈禧转怒为喜,下令保留古树,后人便将其改称为“龙凤树”,成为宜芸馆外一道藏着权力隐喻的奇景。

(2) 道存斋的“观物悟理”典故

宜芸馆东配殿“道存斋”的命名藏着一段与先贤智慧相关的传说。乾隆年间,宜芸馆作为藏书之所,乾隆皇帝常在此读书品茗。他取《庄子·田子方篇》中“目击而道存矣”的典故命名配殿,寓意“见景悟理、观物知道”。传说乾隆曾在此与大臣对谈,指着窗外山水道:“登近西轩可观山情水趣,入宜芸馆可览千卷藏书,二者皆能悟‘道’,此斋名不虚传。” 他还特意作诗:“一室恰如温伯雪,果然目击道斯存”,将藏书之理与山水之趣通过“道存”二字串联,让这座配殿成为承载哲思的文化符号。

(3)隆裕皇后的“孤寂宫闱”轶事

光绪年间重建后,宜芸馆成为隆裕皇后的寝宫,却流传着一段孤寂的传说。因隆裕是慈禧侄女,光绪对这桩政治联姻极为抵触,夫妻感情疏离。传说隆裕每日在宜芸馆正殿独坐,望着院内游廊发呆,常对着乾隆时期遗留的书法石刻默默落泪。她偏爱在西配殿“近西轩”凭窗远眺昆明湖,宦官们私下说,皇后看的不是湖光山色,而是对自由的期许。后来隆裕签署退位诏书,终结了封建王朝,这座曾见证她孤寂岁月的院落,也成了清王朝落幕的无声见证者。

乐寿堂

十一、乐寿堂

1、历史沿革

乐寿堂始建于1750年,是乾隆为庆祝母亲孝圣宪皇太后60大寿而建。1802年,乐寿堂修葺。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1886年,改建为单层建筑,成为慈禧太后在颐和园内的寝宫。1891年,乐寿堂重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乐寿堂辟为宫廷原状陈列。

2、建筑特色

乐寿堂面临昆明湖,背倚万寿山,是园内位置最好的居住和游乐的地方。它是一组前后两进,东西各有一跨院的大型四合院落。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码头,“乐寿堂”黑底金字横匾为光绪手书。阶两侧对称摆放一对铜鹿、铜鹤和铜花瓶,取“六合太平”之意。院内植有玉兰、海棠、牡丹等,寓“玉堂富贵”之意。

3、室内陈设

乐寿堂殿内设宝座、御案、掌扇及玻璃屏风。座旁有两只盛水果闻香味用的青龙花大磁盘,四只烧檀香用的九桃大铜炉。西套间为卧室,东套间为更衣室,室内紫檀大衣柜为乾隆时遗物。

4、乐寿堂传说故事

(1) “青芝岫”(败家石)的传奇往事

乐寿堂前的巨型巨石“青芝岫”,民间俗称“败家石”,背后藏着跨越明清两代的故事。明代官员米万钟(宋代米芾后裔,爱石成癖)在房山发现这块嶙峋奇石后,不惜耗费巨资,效仿秦始皇修长城的运石法——沿途打井浇路冻成冰道,用四十匹马拉运。可石头刚运到良乡,米万钟就遭奸臣诬陷丢官,财力耗尽只能弃石而去,“败家石”的名号就此传开 。

百年后,乾隆皇帝祭祖归来途经良乡,一眼相中此石,执意运回颐和园。此时乐寿堂院墙已修好,为将巨石运入,乾隆下令拆墙破门。太后得知其“败家”来历,怒斥“此石既败米家,又破我门,其名不祥”。乾隆只好请大臣献策,称此石形似灵芝,象征“人寿年丰、皇基永固”,又赐名“青芝岫”,才说服太后接纳,还亲笔题写“神瑛”“玉秀”四字刻于石上,让奇石终成乐寿堂的标志性景观 。

(2)铜鹿衔绳的“结草报恩”寓意

乐寿堂正殿门前的铜鹿,嘴里衔着一根绳索状物件,并非蛇或仙草,而是源自“结草报恩”的典故。相传春秋时晋国大将魏颗,未遵从父亲病重时让侍妾陪葬的遗愿,反而将其嫁出。后来魏颗作战遇险,一位老人用草绳绊倒敌将助他取胜,梦中老人自称是侍妾的父亲,特来报恩。

慈禧太后将这一寓意融入铜鹿设计,既借“鹿”谐音“六”,与铜鹤、铜花瓶组成“六合太平”的吉祥组合(鹤谐音“合”,瓶谐音“平”),又以“衔绳”暗喻“知恩图报”,暗含对自身统治的期许,也让这对铜鹿成为乐寿堂的独特看点。

(3)中国首盏电灯的“入宫”趣闻

乐寿堂是中国首个安装电灯的皇家宫殿,这段往事与慈禧太后相关。传说清末德国商人为开拓市场,买通大太监李莲英,提议在乐寿堂安装电灯。慈禧起初对“通电发光的物件”充满疑虑,担心是“妖术”。

李莲英巧言解释:“这是西洋送来的‘吉祥灯’,通电后亮如白昼,寓意‘福寿绵长、光明普照’。”当晚试灯时,乐寿堂瞬间灯火通明,慈禧见后龙颜大悦,不仅接纳了电灯,还成了中国首位使用电灯的人。此后,电灯、电扇等西洋电器陆续进入乐寿堂,成为皇家生活的新奇点缀。

(4)“玉堂富贵”与“太后一餐饭”的传闻

乐寿堂院内种植的玉兰、海棠、牡丹,并非随意栽种,而是取“玉(玉兰)堂(海棠)富(牡丹)贵”的谐音,寓意皇家富贵吉祥。而关于慈禧在乐寿堂的生活,流传着“太后一顿饭,百姓一年粮”的说法:她每日用餐要摆三桌,一桌食用,两桌观赏,菜品多达上百道,每道菜最多夹两筷子,吃不完便赏赐宫人,一餐耗费相当于普通百姓数年口粮,尽显皇家奢华。

来源:期盼606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