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几天回老家,72岁的大伯蹲在门口抽旱烟,手里攥着一张养老金领取凭证,上面写着每月187元。他叹着气说:“种了一辈子地,交了二十多年公粮,进城打零工又熬了十年,老了就靠这点钱过日子,买袋化肥都不够,更别说看病了。”
前几天回老家,72岁的大伯蹲在门口抽旱烟,手里攥着一张养老金领取凭证,上面写着每月187元。他叹着气说:“种了一辈子地,交了二十多年公粮,进城打零工又熬了十年,老了就靠这点钱过日子,买袋化肥都不够,更别说看病了。”
这话听得我心里发酸。大伯的遭遇不是个例,村里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大多每月只能领一百多到两百多的基础养老金,而城里退休职工的平均养老金都快四千了。关键是,这些老农民年轻时没少为国家做贡献,交公粮、修水利、进城务工搞建设,现在“十五五”规划要完善养老体系,真该把他们的这些经历算成“视同缴费”,让公粮没白交,打工没白熬。
先说说大伯交公粮的那些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种地交公粮是天经地义的事。大伯说,那时候家里五亩地,每年收完小麦、玉米,第一件事就是把最好的粮食晒干扬净,用平板车拉到十几里外的粮站交公粮。有时候粮食水分超标,还得拉回来再晒,来回跑几趟是常事。遇到年景不好,收的粮食不够交公粮,还得借粮凑数。
“那时候交公粮不是自愿,是任务,一亩地交多少都有定数。”大伯回忆,从1983年到2006年农业税取消,他整整交了23年公粮,每年最少交几百斤,最多的时候交过一千多斤。“国家要发展,城市要建设,我们农民就想着多交粮、交好粮,让国家有粮食储备,让城里人有饭吃。”
可谁能想到,几十年后,这些交公粮的经历在养老时一点用都没有。大伯现在领的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因为以前没交过职工社保,只能领最低标准的基础养老金。而城里那些退休的老人,很多都能享受“视同缴费”政策,比如1993年前的工龄、当兵的年限都能算缴费年限,每月养老金能多领几百甚至上千元。
全国人大代表张翼早就提过建议,把农民交农业税的年限视同养老保险缴费年限。这个建议说到了老农民的心坎里。就拿大伯来说,23年交公粮的年限,如果能视同缴费,按照现在的养老保险规则,每多一年缴费年限,每月养老金就能多80-120元,算下来每月能多领一千多,晚年生活就能大大改善。
再说说农民进城打工的经历。大伯49岁那年,村里种地不赚钱,他就跟着同乡进城打工,在建筑工地搬砖、拌水泥,一干就是十年。那些年,他住的是工棚,吃的是最便宜的饭菜,冬天顶着寒风干活,夏天冒着酷暑施工,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老茧,腰也累出了毛病。
可因为是打零工,没有正式单位,老板根本没给交社保。像大伯这样的农民工还有很多,他们为城市建设付出了青春和汗水,盖起了高楼大厦,修通了道路桥梁,却因为没有社保缴费记录,退休后只能领微薄的养老金。
其实,农民工的打工经历也该算视同缴费。现在很多地方对特殊群体都有视同缴费政策,比如退役军人的服役年限能按比例转换为视同缴费年限,一位服役12年的军人,能折算成14.4年的缴费年限,退休后每月多领近900元。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年限,为什么就不能认定为视同缴费呢?他们同样是在为国家建设做贡献,付出的劳动一点也不少。
村里的王大叔比大伯幸运一点。他年轻时在村办企业干过,企业给交了5年社保,后来自己又续交了10年,现在每月能领400多养老金。他说:“就因为多交了15年社保,每月就比别人多领两百多,这差距也太大了。那些没交过社保的老人,年轻时比我还辛苦,老了却领不到多少钱,真不公平。”
确实不公平。2025年数据显示,全国1.38亿领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老人,月人均养老金仅为81元,全年不足1000元。而城市退休职工的平均养老金水平达到3810元/月,两者相差四十多倍。造成这种差距的重要原因,就是农民在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前的劳动贡献没有被认可。
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1993年就建立了,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2009年才开始试点,2014年才合并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这就导致很多老农民在制度建立前的种地、交公粮、打工经历,都没有被纳入养老保险体系,成了“空白期”。
现在“十五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完善并落实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加快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这正是解决农民养老问题的好机会。给农民设立视同缴费年限,不仅能体现制度公平,还能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让他们感受到国家的关怀。
可能有人会说,给农民设视同缴费,财政压力太大。但其实,农民的视同缴费不需要完全按照职工社保的标准来,可以根据交公粮的年限、打工的年限,制定一个合理的折算比例。比如交一年公粮算半年或一年视同缴费,进城打工一年算一年视同缴费,这样既不会给财政带来太大压力,又能切实提高农民的养老金水平。
而且,现在很多地方已经有了成功案例。比如有的地方对村干部、农村代课教师的工作年限进行了视同缴费认定,让他们退休后能领更多养老金。这种做法可以推广到所有农民身上,只要能提供交公粮的证明、打工的相关记录,就可以认定视同缴费年限。
村里的李大爷今年75岁,交了25年公粮,进城打了8年工。他说:“我们也不贪心,只要能把交公粮和打工的年限算进去,每月能多领几百块钱,够吃饭、够买药就行。国家现在越来越富强了,应该不会忘了我们这些老农民。”
李大爷的话很实在。农民是国家的根基,没有农民的辛勤付出,就没有国家的粮食安全,也没有城市的快速发展。现在国家有了实力,就应该反哺农民,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有保障。
给农民设视同缴费年限,还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现在城乡养老差距太大,导致很多农村老人晚年生活困难,甚至出现“老无所养”的情况。设立视同缴费年限,能让农民的养老金水平有明显提高,让他们感受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当然,落实这项政策也需要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比如很多老农民的交公粮记录、打工记录不完整,甚至已经丢失。这就需要相关部门主动作为,通过查阅历史档案、走访调查、村民证明等方式,帮助农民认定视同缴费年限。不能因为材料缺失,就把老农民的历史贡献一笔勾销。
还有,政策宣传也很重要。很多农村老人不了解视同缴费的政策,甚至不知道什么是视同缴费。相关部门应该通过村广播、上门讲解等方式,把政策讲清楚、说明白,让老农民知道自己有哪些权益,该如何申请视同缴费认定。
“十五五”规划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规划,养老保障是其中的重要内容。给农民设立视同缴费年限,让交公粮、打零工的经历都能算进养老保险,是民心所向,也是大势所趋。这不仅能解决老农民的养老难题,还能体现社会公平正义,让农民真正感受到“公粮没白交,打工没白熬”。
希望在“十五五”期间,相关政策能尽快出台,让像大伯、李大爷这样的老农民,都能享受到视同缴费带来的福利,每月能领到足够的养老金,安度晚年。也希望社会各界能多关注农民的养老问题,为农民发声,让农民的付出得到应有的回报,让农村老人也能过上有尊严、有保障的晚年生活。
农民的要求不高,只是希望自己的辛勤付出能被认可,晚年生活能有依靠。相信在国家的重视和努力下,农民的养老保障会越来越完善,“老有所养”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来源:幸福2799517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