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照片里,是幸福的一家六口,这帧画面之所以动人,不是因为开学季的热闹,而是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一个多子女家庭对巴川 “始于初见,信于成长” 的选择逻辑,藏着无数家庭对优质教育的期待与托付。
时光走过初秋的开学季,德阳巴川中学的校园里,一份关于 “信任” 的故事正在悄然流传 —— 源于一张六口之家的合影。
照片里,是幸福的一家六口,这帧画面之所以动人,不是因为开学季的热闹,而是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一个多子女家庭对巴川 “始于初见,信于成长” 的选择逻辑,藏着无数家庭对优质教育的期待与托付。
当镜头定格的瞬间成为过去,照片里的故事却愈发清晰:为何这个家庭会将三个学龄段的孩子,相继送到巴川?答案藏在孩子的成长里,藏在父母对教育理念的认同中,更藏在层层递进的信任里 —— 从初见五维自主教育理念的心动,到看见二女儿孟诗雅、大女儿孟诗语、小儿子孟峻霄各自蜕变后的笃定,这份信任,早已在时光里扎下了根。
■三个孩子的巴川路,开启信任的 “接力棒”
二姐孟诗雅:缘分的 “起点”,让父母看见巴川教育的温度
这个六口之家与巴川的缘分,从二姐孟诗雅入学那天正式开启。几年前,为孟诗雅挑选小学时,父母走遍多所学校,直到了解到巴川的五维自主教育 ,这份 “不只是教知识,更要育成长” 的理念,恰好契合他们希望孩子全面发展,变得自信开朗立的期待。于是便将刚到学龄的家中老二孟诗雅送到巴川就读巴川小学部一年级。
从认第一个汉字、解第一道算术题,到在班级活动中展露自信笑容、在课间和同学分享趣事,巴川的每一天都在滋养她的成长。
“孟诗雅同学是一个非常细腻的女孩子,在班上主动承担非常多的责任和工作,比如擦黑板、收拾卫生、整理物品等这种力所能及的事 而且她完成的非常好,很有条理,尤其是她很乐于助人、热心肠又很包容 对需要帮助的小朋友经常伸出援手。 ”
——班主任帅老师
孟诗雅的巴川成长之路
巴川每日开设的 “流畅表达” 课,成了孟诗雅突破自我的关键。刚上课时,她说话声音小得像蚊子叫,一句话总要吞吞吐吐才能说完,紧张时甚至会红了眼眶。可老师从没有催促或批评,而是耐心引导她慢慢说,从简单的自我介绍开始,到分享身边的小事,每一次微小的进步都会被肯定。渐渐地,孟诗雅敢抬头说话了,声音越来越响亮,表达也越来越流畅。
“现在的我能清楚流畅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再也不会害怕发言了!”
——孟诗雅
她笑着自我评价,眼里满是骄傲,如今升入四年级的她,不仅成绩稳步提升,更养成了开朗自信的性格 —— 这份肉眼可见的蜕变,成了父母心中 “巴川值得信赖” 的第一份底气。
大姐孟诗语:因 “信任” 而转校,在巴川找到成长新节奏姐姐孟诗语最初的求学路并不在巴川,是妹妹在巴川的出色成长,让父母更加坚定了转校的念头。四年级下册,她正式成为巴川小学部的一员。初来乍到的适应期里,学科老师们没有急于催促她跟上进度,而是耐心帮她梳理知识断层;同学没有因她是 “新面孔” 而疏远,反而主动拉着她熟悉校园。
“之前的学校三年级才开始学习英语,一周只有两节英语课,所以刚到巴川的时候,我的英语基础对比班上其他同学有一定的差距,心中有一定的压力,但是后来都追赶上来了。”
——孟诗语
巴川每周充足的英语课程给了孟诗语追赶的机会 —— 相比原校一周 2 节课,巴川的英语课频次更多,课堂上有更多开口练习、互动交流的时间,再加上老师耐心的课后辅导,她开始暗中发力:课上认真记笔记,课后主动背单词、练句型,遇到不懂的问题及时请教老师。慢慢地,她的英语成绩从落后逐步追上。
“看着试卷上的分数一点点提高,终于不觉得‘自卑’了,心中的压力也小了一些”。
——孟诗语
除了文化课的进步,巴川小学部的特色选修课程也让孟诗语打开了 “新世界”。刚转学的第一学期,她就被袁可馨老师的创意服装设计课吸引,果断报名参与。
“在袁老师的课上,能大胆发挥想象力,一开始做衣服就很有灵感!”
——孟诗语
包容的氛围、个性化的引导,让她很快融入集体,两年后顺利毕业,并以优异的表现升入巴川初中部。对姐姐而言,巴川不是 “中途转学的站点”,而是让她找回学习自信、稳步成长的 “新土壤”。
如今的孟诗语同学,早已适应了初中的学习节奏:每周的语数英周测实现 “周周清”,帮她及时查漏补缺;每个学科的导学案,让她能提前预习课程重点,上课更有针对性;限时练则不断锻炼做题速度与准确率,每天的学习都很扎实,虽然忙但特别充实。
“孟诗语是一个积极上进,活泼开朗的好女孩。工作充满热忱,学习坚持不懈,待人友善热情。”
——班主任王菁老师
孟诗语的巴川成长之路
妈妈提起女儿孟诗语时满是欣慰:“诗语现在变化可大了,不仅成绩上去了,整个人都变得活泼爱笑,从小学到初中都能在巴川顺利适应,这正是我们想要的教育效果。” 孟诗语显而易见的成长变化,让孟家对巴川的信任又多了一份沉甸甸的分量。
弟弟孟峻霄:追着姐姐们的脚步,奔赴一场 “期待已久” 的入学
弟弟的入学,更像是一场 “早已注定的奔赴”。从记事起,他就常听两位姐姐分享在巴川的学习成长故事,父母也会和他聊起巴川的老师如何耐心、校园环境如何安全。还没踏入校门,“巴川” 就成了他心里 “有趣又靠谱” 的地方。
今年9月,孟峻霄同学正式成为巴川小学部一年级的新生,不同于很多新生初入校的拘谨,孟峻霄同学从踏入校园的第一天起,就对这里 “哪哪都喜欢”:宛如城堡的教学楼,宽敞明亮的教室、充满生机的操场,温柔耐心的老师、热情打招呼的同学,让他很快卸下陌生感,课间就和新伙伴玩起了游戏。
“学校里什么都好!” 每次和父母聊天,他都要兴奋地分享校园里的新鲜事,眼里满是对巴川校园生活的热爱。
孟峻霄与二姐孟诗雅
更让父母惊喜的是,孟峻霄同学的适应力远超预期 —— 进校第一天就要开始住校生活,本以为他会哭闹想家,可他不仅没有丝毫抵触,反而很快适应了住校节奏:跟着老师学习整理书包、自己洗漱,晚上还能乖乖入睡。
孟峻霄的巴川成长生活
他甚至曾开心地说:“我就喜欢在学校住,不想回家啦!” 这份对校园的喜爱、对住校生活的快速适应,既让父母放下心来,也让他们愈发庆幸:把小儿子送到巴川,是和姐姐们一样正确的选择。
“现在我们家老幺才两岁,未来也打算把他送到巴川上学,可惜巴川这边没有幼儿园。”
——孟峻霄妈妈
■多子女家庭的选择,藏着对教育的 “深层期待”
对多子女家庭来说,选择学校从不是 “选一所好学校那么简单”。父母要考虑的,是不同学龄段的孩子能否得到适配的教育,是校园环境能否让每个孩子感受到关怀,是老师能否关注到每个孩子的个性差异 —— 这些 “深层期待”,恰恰是巴川能打动他们的原因。
“从二姐入学时的试探,到姐姐转校后的放心,再到送弟弟来的笃定,我们对巴川的信任,是一步步‘看’出来的。” 孟家父母的这句话,道破了多子女家庭选择学校的核心逻辑:他们不需要 “完美无缺” 的学校,却需要一个能 “持续让孩子变好” 的地方。巴川对每个孩子的用心,让他们从 “试试看” 的心态,变成了 “把所有孩子都托付在这里” 的坚定。
■巴川的 “吸引力”,是让 “选择” 变成 “坚定信任”
在巴川,像这样的多子女家庭并不少见:有的是姐姐先来,妹妹弟弟跟着来,有的是亲戚家孩子入学后,邻里跟着选择 —— 这些 “连锁选择” 的背后,是巴川对教育初心的坚守。
这里没有 “一刀切” 的教学模式:对转校的姐姐,老师会定制 “补弱培优” 计划;对刚入学的弟弟,老师会用游戏化教学培养学习兴趣;对升入四年级的二姐,老师会引导她尝试自主管理时间。课堂之外,丰富的社团活动、安全的校园环境、温暖的师生互动,更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这里找到归属感。
巴川始终明白,教育不是 “批量培养”,而是 “看见每个孩子的不同”。它用专业的教学夯实知识基础,用温暖的关怀呵护孩子心灵,让每个孩子都能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 —— 这正是多子女家庭愿意将孩子相继送来的关键,也是 “选择” 能变成 “坚定信任” 的核心。
■信任不止于合影,成长一直在继续
那张合影早已不是 “开学季的纪念”,而是这个家庭与巴川 “双向奔赴” 的见证:巴川用教育的温度,回应了父母的期待;父母用坚定的选择,认可了巴川的用心。
【往期回顾】
【往期回顾】学部介绍 | 德阳巴川中学部,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对二姐孟诗雅来说,巴川是陪伴她从懵懂孩童到小小少年的 “老伙伴”;对大姐孟诗语来说,巴川是帮她突破瓶颈、重拾自信的 “引路人”;对弟弟孟峻霄来说,巴川是他满怀期待、开启求学路的 “新起点”。而这份跨越学龄段的信任,也将继续在巴川的校园里生长 —— 未来,会有更多孩子在这里收获成长,更多家庭在这里找到教育的答案。
-END-
来源:德阳巴川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