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同期发布的业绩报告显示,三季度京东集团(Nasdaq: JD; HK: 09618)营收达2990.59亿元,同比增长14.9%,超出市场预期,净利润为53亿元。其中,以外卖为代表的新业务表现尤为抢眼,收入同比激增214%,不仅直接拉动了用户活跃度与购物频次增
《财经》新媒体 撰稿人 舒志娟/文 王婧雅/编辑
“外卖业务是京东的长期战略之一,目标是推动业务健康发展,实现可持续增长。”近日, 京东集团CEO许冉在三季度财报电话会上明确指出了外卖业务的战略地位。
同期发布的业绩报告显示,三季度京东集团(Nasdaq: JD; HK: 09618)营收达2990.59亿元,同比增长14.9%,超出市场预期,净利润为53亿元。其中,以外卖为代表的新业务表现尤为抢眼,收入同比激增214%,不仅直接拉动了用户活跃度与购物频次增长突超40%,也为核心品类的增长注入了新动力,更展现出京东基于超级供应链与跨业态协同,从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增长转型的成果。
业内人士指出,京东的超级供应链正从追求单一环节高效运作到全链条协同发展的维度升级。该体系不仅让外卖业务快速打开市场,更通过商家免佣、骑手保障、食材透明等一系列机制创新,重塑行业价值分配。随着人工智能与供应链的深度融合,京东所构建的已不仅是驱动自身发展的增长引擎,更成为服务实体经济、助推产业效能提升的数字化基础底座,从更高层面引领了新一轮产业竞争的核心逻辑。
零售“压舱石”稳健 供应链优化驱动盈利提升
尽管消费市场复苏进程缓慢,但京东三季度业绩依然亮眼。财报显示,当季,实现营收2990.59亿元,同比增长14.9%,连续四个季度保持双位数增长;归母净利润53亿元;年度活跃用户数在10月份突破7亿大关。这一表现得益于核心零售业务的稳健增长和新业务的快速放量。
作为集团收入支柱,京东零售本季度营收达2505.8亿元,同比增长11.37%,占总收入的83.78%;经营利润为148亿元,利润率提升至5.9%,较去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盈利能力进一步增强。从品类结构看,日百品类收入同比增长18.8%,增速达行业平均的4倍;商超品类收入连续7个季度实现双位数增长;服装鞋帽品类收入同比增速约为行业的8倍,展现出多引擎驱动的增长韧性。
许冉指出,此增长源于多元动力的共同作用。京东不仅有效化解了电子产品品类的高基数压力,更实现了日用百货与平台广告收入的加速增长;这一业务结构的调整,直接带动了毛利率与经营利润率的同步提升。
业绩稳健的背后,供应链体系与履约能力仍是京东的核心竞争力。据了解,为巩固市场地位,强化用户心智,京东通过“天天低价”和“百亿补贴”等策略,结合采销直连品牌方的模式,压缩中间环节,实现成本管控与价格优势。采销直播间免收坑位费与佣金,将节省成本直接让利消费者,在标品领域形成差异化竞争力。同时,京东持续完善“送装一体”“以旧换新一体化”等服务,优化全链路体验。
许冉表示,未来,京东增长动力将更加多元化,商超、健康时尚等以及广告等服务收入,将成为驱动京东整体增长的新动力。
新业务生态协同显效 外卖成为增长关键
京东将其在电商领域积累多年的供应链核心能力,复制至本地生活与服务领域,构建“商品+服务”深度融合的协同生态体系。财报显示,三季度以外卖等为代表的新业务表现抢眼,收入同比增长214%至155.92亿元,环比二季度也实现12.56%的增长。
今年“双11”大促中,京东外卖、七鲜小厨等创新业态首次参战,展现出强劲增长势能。京东提供的数据显示,大促期间,京东外卖平台吸引超200万家品质餐厅入驻,头部合作餐饮品牌日均订单量较上线首月激增13倍;七鲜小厨3日复购率达行业平均水平的3倍,并带动周边餐厅订单量增长超12%;七鲜私厨店铺搜索量环比增长超350%,订单量环比增长超400%。
与传统平台模式不同,京东从外卖到七鲜系列新业态的探索,始终聚焦于破解行业深层痛点。在超级流量平台主导的现有格局下,平台盈利提升往往伴随商家经营承压与骑手保障缺失,导致餐饮生态失衡,甚至衍生出“幽灵外卖”等行业乱象。许冉指出,目前,外卖业务仍处于战略布局的第一阶段,目标是在品质外卖领域建立稳固的用户认知和市场份额,在服务好现有高质量用户的基础上,持续拓展新用户群体。
供应链创新成为京东破局的关键抓手。其中,以“七鲜小厨”为代表的新模式,通过从食材源头构建透明、可信的餐饮供应链,解决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顾虑,提供差异化体验。据悉,目前运营团队正基于地域、用户群及订单类型实施更精细化的运营策略,预计年底前在北京市场进一步扩大七鲜小厨的覆盖规模。
更重要的是,外卖业务正深度融入京东整体生态系统,并产生协同价值。许冉称,外卖带来的新用户转化率逐月提升,早期用户群中已有接近50%转化为京东其他业务的消费者。这些外卖用户尤其在商超、生活服务等日百品类中表现出强劲的跨品类购买力,不仅为平台带来新增流量,也有效提升了存量用户的购物频次。
展望未来,许冉表示,京东将以长期视角推进外卖战略,在追求订单增长的同时,持续优化单位经济模型(UE),逐步释放规模效应,目标是打造健康可持续、最终具备独立发展能力的商业模式。
有分析人士指出,京东用约半年时间,搭建起一套竞争对手需耗时十余年才能完善的商业模式。其底层逻辑日益清晰:通过超级供应链能力,打破行业对流量模式的路径依赖,改变平台独大、各方失衡的旧有格局,构建一个让餐厅、骑手等各个环节都能获得合理利润的健康生态。这意味着,外卖行业的竞争正从单纯补贴战,升级为一场覆盖“从源头到餐桌”的全链路、高效率、可信赖的整体体验重塑。
加速AI与供应链深度融合 形成万亿人工智能生态规模
京东业绩超预期,既源于持续升级的供应链基础设施,也离不开AI技术在多元业务场景中的深度应用与融合。
财报显示,截至三季度,京东供应链基础设施资产规模已达1743亿元。自2017年启动全面技术转型以来,截至2025年三季度,京东体系在技术研发上累计投入近1600亿元。这些投入已转化为切实的业务价值:零售板块推出50多款AI工具,帮助商家在内容生成、营销投放等环节提效;京东健康上线“AI医院1.0”,实现“医-检-诊-药”一体化服务;工业领域通过JoyIndustrial大模型,为汽车、冶金、电池等领域提供专属解决方案,助力工业企业实现系统性降本增效。
同时,京东在AI领域动作频频,大模型品牌JoyAI覆盖从3B到750B的全尺寸参数范围,整合语音与数字人建模能力,并通过AOT、PST、HVRL等算法突破,实现推理速度提升1.8倍、训练成本降低70%。同时,公司发布JoyAI App、“他她它”与JoyInside 2.0三款AI产品,进一步深化AI在零售、物流、健康与工业四大核心场景的落地应用。
物流环节的智能化升级同样明显。由京东物流自主研发的“智狼”货到人系统,在历经618、“双11”等大促高峰实战考验后,正加速向全国推广。此外,京东物流计划在未来5年,采购300万台机器人、100万台无人车和10万架无人机,全面覆盖物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构建高度自动化、智能化的履约体系。
许冉表示,AI技术正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与商业模式变革空间。目前,京东已在基础设施、模型、平台、场景与产品层面构建起完整的AI能力体系,未来三年将持续投入,带动各个产业共同形成万亿规模AI生态。
在业内看来,京东通过推动技术与实体产业的深度融合,不仅提升了自身供应链效能,更以开放场景、开源工具与共建生态为路径,将经过实践验证的AI模式系统性地转化为产业基础设施。这一战略在降低全行业创新门槛与成本的同时,也全面加速了产业链各环节的数字化进程,从而为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构建起可持续、可复用的技术支撑体系。
来源:财经新媒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