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BBC怎么招惹上特朗普了?这么多钱它砸锅卖铁能赔得起吗?原来BBC在2024年11月份的《广角镜》节目里播出了一个纪录片,名字叫《总统选举第二次机会》,还打了个问号,明确讲特朗普能不能当选美国总统。
特朗普又要打官司了,这次不是当被告而是当原告,而且索赔标的巨大,在10亿美元到50亿美元之间。这么大数字告谁?告英国的老牌广播公司BBC。
BBC怎么招惹上特朗普了?这么多钱它砸锅卖铁能赔得起吗?原来BBC在2024年11月份的《广角镜》节目里播出了一个纪录片,名字叫《总统选举第二次机会》,还打了个问号,明确讲特朗普能不能当选美国总统。
这里面引用了特朗普的演讲,我们知道2021年美国发生了国会山骚乱,那次总统选举特朗普输了,民众就冲击国会山。这纪录片就用了那里面的一个讲话,提到特朗普演讲原声:"我们一起去,我们一起去国会山,接着我们战斗,我们拼死战斗!特朗普那口气"Fight like hell"就这么讲了。
如果看了这个纪录片就会觉得,特朗普就是在演讲里边鼓动民众去国会山、去拼命打仗,冲击国会山,但实际上不是这么回事。实际上这两句话的确在同一个演讲里面,但中间隔了50分钟,"我们奋斗,我们努力"不是讲去国会山的事而是讲别的事,移花接木。
特朗普哪受过这气!特朗普一开始要求他们道歉,BBC一看顶不住了,总裁蒂姆·戴维就直接辞职了,可以道歉。但是私下沟通过程中,BBC拒绝赔偿,其中一个理由是:"我是在英国的电视台,我又没有在你们美国电视台上播,这纪录片我没有在大众新闻或者其他上面播。
"特朗普心里话:你耍我!你是个全国性的广播公司,BBC在美国的流量就是它的网站排名前十、是第八名。
关键是BBC在美国观众里边公信力特别高,比什么CNN、纽约时报这些都要高,比天气预报公信度稍微低一点的就是BBC了,远远地比其他那些电视台公信度高。这不就是说摆明了给特朗普一个下马威,不想让他选上总统吗?
因为那个时候播出了会对选民、那些摇摆选民影响很大。特朗普说这玩意儿比假新闻还可怕,假新闻它就假的,这新闻两段话它都是真的,还凑在一起就不是那么回事。
这事我们怎么看?第一点,看看以后这事的进展会怎么样。BBC现在把精锐部门、精锐人员全集中起来了,准备应对这场诉讼,这叫耗时耗力漫长的一个斗争。对特朗普来说,一旦刀举起来也不会轻易落下,在这中间也许还有和解的一个可能。
英国首相斯塔默就给特朗普打电话了,特朗普说英国首相给我打电话了。这事有点尴尬,是有点尴尬,他不太喜欢斯塔默,但两个人关系还行。
这时候你的国营媒体出这事,对斯塔默来说确实是的确尴尬,他愿不愿动用自己的资本、动用自己的这种关系,以个人名义去求特朗普放BBC一马?
放了BBC,欠一大人情咋还?英国用什么其他的来交换?政治之间,人与人之间就交换,我看你面上,10亿到50亿这么多钱我不要了,你给点啥?下一步的走向特别值得关注。
第二,我觉得特朗普说的也有道理,这种造新闻比假新闻更可怕。现在网上各种消息满天飞,有人就用AI或者其他方式在那编造,编造每个人讲话,这个一看就能看出来。
你要是把一个人的讲话,他不同时期的给放在一起,就好像看似讲同一件事,但实际上根本不是同一件事。这就是我们看新闻时候心里要有个明镜。
这明镜就是看似真的每句话都是真的,但是把它拼接在一起,就完全不是他原先想表达的意思。这我们是不是司空见惯?以前有个"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把这世界看得清清楚楚"。
的确现在假新闻满天飞,真的假新闻也是满天飞,假的真新闻也是满天飞,是也非也如何判断?如果无法判断,就别看到一个事就跳脚,深呼吸冷静一下,让子弹飞一会儿,别着急。
第三点,这个世界在社交媒体时代,现代的传播技术会让大家经常无所适从,到底信哪个不信哪个。BBC就说挺有公信力的,怎么能弄这事?
其实我们背后看媒体,或者每一个在媒体里面写作者,也都有自己的倾向。我们这个时候,会强调客观,理性。何为客观何为理性?比如我做这个视频,我尽量客观尽量理性,但是怎么可能一点点感性的色彩都不带?怎么可能每一件事都判断得完全的那么精准?
而这时候我建议各位加一个字——全面。什么叫全面?就是这家也看看那家也看看,大家都说好也许才是真的好。如果就一家在那里编个事,您先等一等,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用在新闻里面,用在我们当下互联网社会也是这样。
来源:冲哥瞰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