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江阴市徐霞客镇政府与旭辉商业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将共同推进“仓见1952”城市更新项目。旭辉商业依托其在城市微地标打造的丰富经验,及创新的公共空间运营能力,将打造一个融合江阴在地文化、徐霞客精神与当代文旅生活方式的复合文化场域,力争为江阴奉献一处历史记忆的
近日,江阴市徐霞客镇政府与旭辉商业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将共同推进“仓见1952”城市更新项目。旭辉商业依托其在城市微地标打造的丰富经验,及创新的公共空间运营能力,将打造一个融合江阴在地文化、徐霞客精神与当代文旅生活方式的复合文化场域,力争为江阴奉献一处历史记忆的文化新生。
有内涵的城市更新:从璜塘老粮仓到“仓见1952”
项目位于江阴市徐霞客镇璜塘片区,原为建于1952年的老粮仓,历经73年风雨,承载着几代人的集体记忆。“仓见1952”的命名,既致敬粮仓建成年份,也寓意“在仓廪之间看见世界”的愿景。
城市更新与历史存量空间的转型绝不是简单的修缮补缺,更不是空间简单的功能置换,而是文化价值、空间体验与当代生活方式的深度融合。面对老粮仓建筑结构保存完整,但功能单一、空间利用率低的现状,旭辉商业从前期策划介入,依托全面的资产诊断,提出“记忆延续+内容再造”的定制化更新思路,保留筒仓、老厂房、水系等标志性元素,在延续原有建筑肌理与历史符号的基础上,植入符合当代消费需求的商业业态与文化体验内容,推动存量资产的功能焕活与价值提升。
此外,旭辉商业结合当下年轻人对户外、亲水的喜爱,提出了粮仓与周围水系相融合的整体公共空间提升方案,既扩展了项目的空间丰富度、商业可能性,又为城市打造了一方灵动的休闲文化场域。
有深度的文化演绎:徐霞客精神的当代传承
在项目定位的打造上,旭辉商业充分挖掘徐霞客精神的内核,并将其延伸为当代青年以悦己、探索为内核的新生活态度,力求完成其从历史记忆到当代生活方式的转化,从而塑造出连接古今、面向世界的“精神地标”,使徐霞客精神的文化脉络在新场景中实现赓续传承。
项目围绕徐霞客的旅途足迹展开内容布局:一方面引入淮扬、江浙、云贵川等多元地域餐饮,重现中华美食文化的丰富图景;另一方面融合户外运动、露营装备、骑行俱乐部等现代生活方式品牌,用“行万里路”的精神激发当代青年在此汇聚同道、即刻出发。
通过将徐霞客精神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可消费的当代生活方式,项目延续了老粮仓作为“集体记忆载体”的情感价值,更以可持续的商业运营逻辑,使之成为兼具文化魅力与商业价值的城市微地标。
有记忆的城市体验:在粮仓中看见过去、现在、未来
历史不再是被封存的展品,而是可游、可感的城市体验。项目将通过实物展览、沉浸式体验打造“城市记忆展厅”,展现徐霞客镇的“过去、现在、未来”,并引入亲子自然教育业态,通过户外沙龙等活动,将历史转化为可参与、可传播的体验内容。
旭辉商业进一步将现有的两个筒仓改造为城市书房,在原有特色造型基础上,加入现代设计语言,打造黑白双色主题图书区,并通过旋转楼梯、下沉阅读区、景观浅水池等一系列设计巧思,构建兼具功能性与美学价值的精神容器,从而激活筒仓的当代功能。
除了室内空间的焕活,项目亦充分结合水系资源,利用水塘景观打造乐园化的体验空间,并设置水上舞台,未来通过主题节庆、艺术展览、户外嘉年华等活动,将历史空间转化为兼具文化展示、公共活动与休闲体验的复合场所。
为城市空间注入灵魂:旭辉商业的文化定制解题
“仓见1952”并非旭辉商业在非标空间运营上的首次探索。毗邻江阴的靖江长江文化中心,作为朱锫大师设计的超级城市文化地标,曾因到访市民有限、项目空间尺度过大、功能模块分散等原因,未能充分发挥其城市文化地标的价值。
旭辉商业以空间动线优化提升商业租赁面积,以多元文化场景打造强互动场域,以策展造节持续引爆,吸引客流反复造访,以体育赛事联动文旅,撬动消费增量,成功将其激活为“文体旅商”融合的超级城市地标。在城市能级的先天局限下,靖江长江文化中心先后两次收获央视镜头的聚焦。
挖掘文体场馆、历史建筑、公建空间等非典型商业空间的商业价值,旭辉商业致力于通过定制化的商业解题方案,为委托方开辟新的价值增长曲线,实现空间效率与商业活力的双重提升。
从靖江长江文化中心的文体旅商融合实践,到江阴“仓见1952”的文化记忆唤醒,旭辉商业正在非商业空间运营领域构建起独特的专业优势。未来,旭辉商业将以定制化解题能力,与徐霞客镇政府共同书写“仓见1952”的焕新篇章,将其打造为城市更新与历史微地标活化的创新样本。
来源:万商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