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0月,中国汽车圈出了个大新闻,新能源汽车的月度新车上牌量,第一次超过了汽车总销量的一半,这个数字最终定在了51.6%。
2025年10月,中国汽车圈出了个大新闻,新能源汽车的月度新车上牌量,第一次超过了汽车总销量的一半,这个数字最终定在了51.6%。
这个数不算惊天动地,但它的意义可比单纯的数字重要多了以前买车默认选燃油车的时代,算是真的要翻篇了,11月11日,中汽协的最新数据被公之于众。
2025年前十个月,全国汽车总出货量到了2768.7万辆,比去年多了不少,其中新能源汽车卖了1294.3万辆,增长势头比整体市场猛得多。
本来想单看国内数据就够震撼,后来发现出口数据更让人意外,国内市场杀得火热,中国车企的战场早就延伸到了海外。
今年前十个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达到202.4万辆,反观常规燃油乘用车的出口量,反而降了7%。
一增一降之间,能明显感觉到中国汽车工业的竞争力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国内超过一半的渗透率,就像个超级基地,支撑着出口的高速增长。
欧洲市场占了出口量的四成多,东南亚市场的增长更是吓人,这两个地方成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海外阵地。
这51.6%的成绩,可不是车企光靠吆喝卖出来的,最关键的推手,是两波政策红利。
第一波就是以旧换新,中汽协副秘书长陈士华都提到,这个政策和设备更新一起,对市场的拉动作用特别明显。
申请补贴的消费者里,六成以上都选了新能源汽车,这波操作直接带动了近1.7万亿元的新车销售。
这种政策不是撒胡椒面式的普惠,而是精准瞄准了想换车的燃油车用户,尤其是车龄八年以上的群体,加速了大家从油车换到电车的过程。
各地还出台了差异化政策,上海额外补贴置换高端新能源车型,广东则侧重农村市场,政策的精准度越来越高,另一波政策红利,就是购置税退坡的倒计时。
2026年1月1日起,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就从全额免税改成减半征收了,而且上限不超过1.5万元,距离政策切换就剩不到两个月,车企肯定要抢抓这个窗口期,消费者也不傻,能省一笔是一笔,纷纷提前订车。
10月最后一周的销量占了全月的三成多,如此看来,10月的销量爆发,其实是政策和市场需求提前对接的结果。
回顾2014年以来的购置税政策演变,能发现政策对汽车行业的引导作用一直很关键,新能源汽车卖得这么快,基建肯定得跟上。
本来充电桩是等着汽车普及,现在倒好,汽车跑得太快,充电桩有点跟不上节奏了。
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很快就出台了行动方案,要在2025到2027这三年里,让电动汽车充电服务能力翻倍。
据测算,这波操作能拉动超2000亿元的投资,当前国内车桩比还是3.5:1,到2027年目标要降到2:1。
很显然,充电桩建设已经从以前的引导阶段,进入了必须补课的阶段,毕竟不能让车主买了车却没地方充电。
高速服务区和农村地区的充电桩缺口,会是接下来建设的重点,换电模式也能起到互补作用。
新能源渗透率超过一半,意味着市场从蓝海变成了红海,以前是抢增量用户,现在是抢存量用户,竞争残酷多了。
首先就是金融战,不再是简单的降价一万两万,小鹏汽车第一个推出0首付加五年0息的方案,覆盖了G9、P7i这些主力车型。
特斯拉也跟着上,五年0息还加8000元保险补贴,蔚来也赶紧推出了限时金融优惠,直接降价只是压缩利润,0首付和长期免息,拼的是现金流和融资成本,这就是头部玩家用资本优势,把资金链紧张的对手慢慢挤出局。
2025年已经有三家中小新能源车企退出了市场,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比亚迪还推出了低息加电池租赁的组合方案,专门覆盖入门级车型,把金融战的覆盖面拉得更宽了。
除了拼钱,还要拼技术,而且竞争焦点已经变了,以前大家比的是电池、电机、电控这三电系统,现在转而比拼智能驾驶这个“大脑”。
2025年被业内叫做全民智驾元年,一点不为过,这背后其实是行业定义权的争夺,谁能把智能驾驶的标准定下来,谁就能占据主动。
华为想抢占高阶智驾的定义权,把自己的ADS3.0系统和安全、好用绑定,打造高端品牌的护城河。
比亚迪则走技术普惠的路线,有机构预判它会把智能驾驶下放到10万元级别的车型。
华为系的智驾车型前十个月销量涨得很快,比亚迪秦PLUS智驾版的订单也破了15万辆,两种路线都有各自的市场。
本来以为智能驾驶会是高端车的专属,后来发现普通消费者对这个功能的需求也越来越大,50%的渗透率,就像一条资格线。
没跟上节奏的、技术落后的、现金流撑不住的车企,都会被无情甩在后面,业内预测,未来头部六家车企可能会占据八成以上的市场份额。
中国新能源车的资格赛已经结束,2025年的大决战才刚刚开始,这51.6%的奇点,是政策、市场、技术多因素叠加的必然结果,它不仅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从规模增长转向质量竞争,更意味着中国汽车在全球市场争夺话语权的新起点。
接下来几年,车企得聚焦核心技术研发和现金流管理,行业得完善基建与标准体系,这样才能让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领跑全球。
来源:姑苏九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