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 | 一曲浩气长存的英雄赞歌——观大型东路二人台新编历史剧《赤土青松》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7 18:35 1

摘要:11月10日晚,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大型东路二人台新编历史剧《赤土青松》在旗政府礼堂正式与观众见面,收获不少好评。作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推出的这部文艺新作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绥远、察哈尔地区的抗日斗争为背景,讲述了察右前旗

一曲浩气长存的英雄赞歌

——观大型东路二人台新编历史剧《赤土青松》

11月10日晚,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大型东路二人台新编历史剧《赤土青松》在旗政府礼堂正式与观众见面,收获不少好评。作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推出的这部文艺新作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绥远、察哈尔地区的抗日斗争为背景,讲述了察右前旗本土革命烈士纪松龄的英雄事迹,展现了汉蒙民族携手抗敌、共赴国难的壮阔图景。从故事情节的精巧构建到艺术表达的创造性转化再到当代价值的深度开拓,作品为观众带来了震撼心灵的艺术体验,在滋养心灵中筑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蒙汉民族共抗外侮的革命精神得以大力弘扬,为北疆文化建设写下了精彩的篇章。

宏大叙事下的个体命运

《赤土青松》以宏大历史中的个体觉醒为线索,把抗日战争的时代洪流与个人命运起伏交织在一起,构建出主线清晰、群像鲜活、主题突出的叙事框架。全剧围绕纪松龄的革命历程展开叙事,从入党宣誓许下的初心到敌后抗战的求索,从监狱斗争的贞毅到带兵出征的笃行,生动刻画出一位共产主义战士在抗战岁月中的成长轨迹,他如青松般挺拔坚韧的浩然气节,成为贯穿全剧的精神标识。

在叙事结构上,该剧以序幕、三场正剧、尾声为框架,在情节编排中融入现代叙事技巧,使叙事逻辑与板块结构协调统一。序幕首先回溯了察右前旗的历史人文底蕴与纪松龄弃笔从戎的革命历程。正剧以传递情报为主线,车站遇险、狱中智斗、带兵出征,每一场戏都有强烈的戏剧冲突,起承转合环环相扣,令观众不知不觉沉浸在紧张的戏剧节奏中。尾声部分的出征场景与纪松龄生平事迹交织,既使叙事趋于完整,又凸显出主人公“始于誓言,终于信仰”的高大形象。

剧照

在人物塑造上,作品以细腻的情感描摹为观众呈现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革命英雄群像。剧中,纪松龄既有面对审讯时的刚毅不屈,也有痛失亲人的锥心之痛。妻子小庭从“默默牵挂”到“并肩作战”,一句“你尽忠我尽孝”道尽革命家庭的家国情怀。地下党员山丹从青涩联络员到舍身取义,年轻革命者的形象鲜活立体。潜伏敌营的李二牛以看守身份为掩护,践行共产主义信仰,奏响舍己救人的英雄赞歌,用血泪书写出平凡中的伟大,使宏大抗日叙事下的个体悲欢成为直抵人心的时代印记。

鼻烟壶藏密的巧思、山丹因送情报牺牲的一幕、李婶捐出家产抗日的义举、蒙汉人民同仇敌忾参军的场景,均还原了绥远各民族休戚与共的真实历史,追溯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源,彰显了民族融合与中华文化的厚重底色。

艺术表达的创造性转化

《赤土青松》以传统唱腔“转山头”为基调贯穿全剧,使地域韵味与情感抒发达成高度契合。在具体场景中,散板与甩腔的运用使人物情感表达更显自然舒畅。序幕中,《洒热血青松沐寒霜》的主题曲以苍凉悲壮的曲调开篇,配合国际歌的旋律,渲染出革命初期的艰难悲壮,传递出革命者不畏艰险的精神气概。车站遇险场景中,纪松龄与山丹接头时的唱腔节奏明快,暗藏锋芒,而伪队长王全德围堵时的唱腔,通过节奏变化强化了情节紧张感。狱中智斗的场景中,纪松龄痛斥日寇与汉奸时的唱腔高亢激昂,气势恢宏,把革命者的愤怒与不屈展现得淋漓尽致,而与李二牛互相猜忌时的唱腔显得婉转低沉,传递出彼此试探和顾虑的繁杂心情。带兵出征场景中,经纪松龄一番动员,乡亲们群情激奋,斗志昂扬,纷纷表示要拿起武器驱日寇,那种众志成城、共御外侮的气势,如排山倒海,格外憾人心魄。

在表演形式上,该剧将戏剧人物的具象演绎与现代戏剧理念相融合,达到了程式化与生活化的有机统一。例如,纪松龄受酷刑时的程式化身段、小庭坐在洞外石头上手捧信物默念丈夫的程式化情景,均有效地传递了情感。同时,用细节刻画具象言行,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鲜活。又如,纪松龄越狱后与妻子小庭洞口重逢相拥,劫后余生的惊喜里尽显革命夫妻的真挚情感和坚定信仰。山丹得知李二牛为救战友壮烈牺牲,以往的误解与如今的愧疚、悲痛交织,她立誓为其报仇,由此迸发出的战斗力极具冲击力,这也为后续人物的塑造埋下了伏笔。

剧照

在舞台呈现上,作品将现代技术与传统戏曲形式巧妙结合,视觉效果与叙事内容十分匹配。舞美以“赤土”“青松”为主旨意象,突出北疆草原的雄浑悲壮。简单的道具移动与灯光变化,实现了不同场景的快速切换。车站遇险场景,LED屏闪烁画面、小贩摊位与吆喝声,共同构成火车站的轮廓,灯光明暗变化配合,营造出传递情报的神秘氛围。狱中智斗场景,铁栏门、刑具与布景上的高墙、铁丝网构建出监狱黑暗空间,冷色调灯光增添了压抑感。山洞场景以泡沫堆砌的岩石与昏暗灯光为主,凸显出地下斗争环境的艰苦。山丹拉响手雷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场景,通过烟雾效果与声光电闪烁,营造出爆炸的真实感,令观众仿佛置身在战火纷飞的现场。灯光设计与剧情紧密配合,通过光影变化烘托情感氛围。譬如,序幕与尾声运用纱幕投影、LED屏等多媒体技术还原历史影像,强化了戏剧的历史真实感与视觉冲击力,使舞台艺术表达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历史剧赋予的当代价值

《赤土青松》通过纪松龄、山丹、李二牛等革命先烈的斗争历程,生动展现了共产主义信仰的强大力量。这种对革命信仰的艺术呈现,在当代具有重要的精神引领价值。一方面,它能让观众在信仰的感召下反思自身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它也能为当代观众尤其是青年一代树立正确“三观”提供指引,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助力他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始终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前进方向。

戏剧兼具媒介属性。《赤土青松》以东路二人台再现汉蒙民族共抗日寇史,成为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载体。剧中蒙汉民众团结抗敌的场景,既呈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事实,又彰显了守望相助、匹夫护国的家国情怀。观众在欣赏这部戏曲时,能深刻认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渊源与现实意义。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面对复杂国内外局势,亟需凝聚各民族之力抵御风险,共克时艰,而该剧所蕴含的精神力量,恰能跨越时空激励各族人民同心同德、携手同行,为实现中国梦凝聚磅礴力量。

剧照

显而易见,《赤土青松》的创作与演出为地方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借鉴。作品扎根归绥草原历史文化土壤,将地域底蕴与红色内涵融于一体,一则彰显了地方文化特质,二则提升了区域影响力,成为地方文化品牌建设的成功范本。这种立足地域文化根脉、深挖本土红色资源的文艺创作与历史剧推出,可进一步激活地方文化产业生态,厚植民众文化自信,释放区域发展潜能。

概而言之,大型东路二人台《赤土青松》既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的英雄赞歌,也是弘扬、传承时代精神的红色力作。新征程上,这部作品必将激励后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共赴美好未来。

来源:内蒙古文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