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孙颖莎把比分追到8比2那一刻,全场以为要抢七,结果王曼昱连拿六分,4比2把金牌揣兜里,现场大屏定格在11比9,数字冷得像冰,却把两个人四年来的账一次算清。
孙颖莎把比分追到8比2那一刻,全场以为要抢七,结果王曼昱连拿六分,4比2把金牌揣兜里,现场大屏定格在11比9,数字冷得像冰,却把两个人四年来的账一次算清。
这六局球,每一局都在算账。第一局王曼昱11比9拿下,孙颖莎在9平的时候发了一个急长球,王曼昱直接反手撕直线,球擦边,裁判举手,1比0。这个擦边不是运气,是王曼昱赛前练了整整三天的接发球,她算准孙颖莎在开局会求稳,果然一击命中。
第二局孙颖莎11比8扳回,她换了发球站位,从正手位改到反手位,王曼昱拧拉质量下降,回球出台两次,比分被拉开。孙颖莎这一变,是她过去半年对王曼昱九场失利里总结出的唯一缺口,她必须赌,赌在这一刻王曼昱来不及调整。
第三局10比8,孙颖莎手握两个局点,她发了一个半出台,王曼昱劈长,孙颖莎拉冲,王曼昱防回,孙颖莎再拉,出界。10比9。下一个球孙颖莎想发抢,却吃了旋转,回球下网。10平。这两分把孙颖莎的算盘打碎,她原本计划3比1领先,后面就能压着打,结果王曼昱用两个最普通的防守把节奏拖回,11比13,王曼昱逆转。心理的天平瞬间倾斜。
第四局王曼昱11比6速胜,孙颖莎的肩膀开始连续转动,队医在场边递了两次水,她没喝,只是用毛巾捂脸。转播镜头给到她右手虎口,那块胶布已经渗血,她还在发死力,想靠质量冲穿,却忘了王曼昱最不怕的就是对轰。
第五局7比3,孙颖莎领先四分,她换了逆旋转发球,王曼昱连吃两个,比分7比3。接下来孙颖莎却开始保守,回球弧线变高,王曼昱抓住机会连抽五个,8比7反超。孙颖莎抬头看天花板,那一刻她知道自己又犯了老毛病:领先时想保,落后时想搏,情绪像开关,一拨就跳闸。11比9,王曼昱再下一城,大比分3比2。
第六局8比2,孙颖莎把王曼昱逼到悬崖,她每拿一分就吼一声,声音大得连看台第一排的教练都捂耳朵。王曼昱不发一声,只是弯腰捡球,擦汗,发球。8比3,她换了一套战术:发孙颖莎正手小三角,不拧,只摆短。孙颖莎两步上抢,拉冲,球下网。8比4。这个套路重复四次,比分变成8比8。孙颖莎的吼声没了,只剩喘。王曼昱趁她换气,连发两个长球,孙颖莎退台,反拉出界,10比8,赛点。最后一球,孙颖莎发逆旋转,王曼昱直接侧身正手暴冲直线,11比9,金牌落袋。
数据写得很冷:孙颖莎全场主动进攻得分38比34领先,却在关键分丢了11个,王曼昱只丢4个。关键分背后,是王曼昱把每一颗球都当成最后一分去打,孙颖莎却把八分之后的球当成优势去守,一念之差,金牌飞了。
赛后王曼昱说“输多赢少,每次都是学习”,这不是客套,是策略。她要让孙颖莎继续觉得“我整体比你强”,下一次相遇,孙颖莎还会抢攻,王曼昱就能继续磨,磨到对手手凉。孙颖莎说“关键球没处理好”,她真正想说的是:我技术没问题,是脑子没跟上。她想要的是一口气把四年前的0比4撕碎,结果撕到一半,自己先裂了。
两个人从小打到大,少年赛、青年赛、乒超、国家队,交手记录孙颖莎21胜15负,但三大赛决赛,王曼昱4胜1负。越大的舞台,王曼昱越像一块铁,越烧越硬;孙颖莎像一把刀,越快越脆。这一次,刀口卷刃。
看台上有教练摇头:孙颖莎的体能储备只够五局,第六局她的移动比王曼昱慢了0.3秒,球到拍面才起步,这0.3秒在高水平对抗里就是死。王曼昱的教练组赛前把训练量降到平常的七成,就为了拖长战线,算盘打得比球还精。
观众只看见8比2被翻盘,看不见孙颖莎右肩的积液,看不见王曼昱夜里加练的防守多球,看不见两个人在国家队食堂碰面时点头的那个瞬间——表面风平浪静,心里都在磨刀。竞技体育的账,从来不在镜头里算清。
下一次,孙颖莎还会冲上来,她必须冲,因为她输不起第二次。王曼昱还会磨,她享受把对手的好球防回去的快感。金牌只有一块,两个人却都想要,于是只能继续把对方往死里逼,逼出更高的极限。
全运会落幕,但两个人的对决才刚写序章。孙颖莎会不会把关键分练成肌肉记忆?王曼昱还能不能继续把逆风球磨成顺风?这些问题没有答案,只有下一次球台两边的白线能给出回声。
球台两边,谁退一步,谁就把金牌拱手让人,下一次,你敢押谁会退?
来源:风姿卓越轮船l1nSg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