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简介:李国燕,女,贵州遵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食品安全风险演化规律信息技术。*通信作者,正高级工程师,博士,从事食品、中药材质量安全大数据应用研究。
单位:1.贵阳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2.贵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环境污染与疾病监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
简介:李国燕,女,贵州遵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食品安全风险演化规律信息技术。*通信作者,正高级工程师,博士,从事食品、中药材质量安全大数据应用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360627);贵州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对象(“百”层次)(黔科合平台人才-GCC〔2023〕004);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黔科合平台人才-CXTD〔2022〕002);贵州省教育厅2023年度自然科学研究项目(黔教技〔2023〕042号)。
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25年19期
引文格式:李国燕,杨鸿波,胡康,等.基于知识图谱的食品安全风险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25,53(19):1-9,30.
OSID开放科学计划
了解本文更多内容
食品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有效防控食品安全风险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共同难题。食品安全关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与财产安全,满足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不断提升的需求,是保障基本民生问题的关键。风险是指不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对健康、财产和环境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可用事件发生的概率和可能后果的乘积来描述。目前,一般将食品安全风险定义为:食品中某些危害因素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后果或危害的严重性和可能性,风险等级取决于不良后果的严重性发生概率。整个食品供应链的各环节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潜在或实际危害食品安全的因素,这些因素沿供应链体系传递并以间接或直接传导的方式产生食品安全风险。食品安全风险不断累积、相互交叉并叠加达到或超过一定程度就可能危及人体健康。食品安全风险类别主要有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添加剂、生物毒素、重金属六大类,食品安全风险随着不同时间、地点和风险类型而改变,把握其研究进展对于实现精准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CiteSpace是由美国费城德雷赛尔大学陈超美教授基于Java语言开发的一款信息可视化软件,可以通过CiteSpace管理某个领域的大量文献,绘制出文献之间的共现网络图谱、合作网络图谱、共被引网络图谱等,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示某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辅助研究者快速把握该领域的研究方向及热点。该研究以可视化图谱的形式探索近20年来国内外食品安全风险研究的发展轨迹,旨在助力研究者把握未来食品安全的发展趋势,并为食品安全管理策略优化提供学理依据。
目的
助力研究者把握未来食品安全的发展趋势,并为食品安全管理策略优化提供学理依据。
方法
以“食品安全”为关键词,结合六类风险指标作为主题,以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收录的2004—2023年文献为样本,对发文量、作者、国家、机构等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
结果
文献数量分析
在文献计量中,可以将文献数量作为该领域发展情况的反映指标,科学文献发表的数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衡量该领域的研究状况,该领域在某时间段内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可由其文献发表数量及趋势直接反映。对2004—2023年食品安全风险研究领域的文献发表量进行统计并据此绘制时间变化趋势曲线(图 1)。
图1 2004—2023年CNKI和WOS数据库食品安全风险相关研究年发文量
CNKI数据库2004年度发文量为13篇,2023年发文量最多,达246篇,是2004年的18.92倍,2019—2023年的发文量为1076篇,占总发文量的39.72%,可知食品安全风险领域相关研究在近年发展迅速。结合文献发表时间分析,可以观察到食品安全风险研究领域的增长趋势呈现出两个明显的阶段特征:第一阶段为2004—2013年,呈现稳定且持续的增长态势;第二阶段为2013—2023年,呈现出一种“波浪形”上升模式。
WOS数据库2004年度发文量为24篇,年度发文量在2022年达到最多,为369篇,是2004年的15.38倍。结合文献发表时间分析,WOS数据库食品安全风险研究领域的增长趋势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缓慢式”增长阶段(2004—2013年)、快速增长阶段(2013—2020年)、“爆发式”增长阶段(2020—2023年)。
作者分析
对该领域的发文作者进行分析可识别出其核心作者群体以及在学术交流活动中的活跃强度。根据普赖斯定律计算出,CNKI数据库发文的核心作者共计53人,发表论文数量共188篇,约占该领域中文论文总量的6.94%;WOS数据库发文的核心作者共计94人,发表论文数量共663篇,约占该领域英文论文总量的25.79%。二者均未达到发文量统计年限内核心作者发表论文数应达到论文总数的 50%比重的标准,表明在食品安全风险研究领域中,国内外均尚未构建起一个稳定的核心作者群体。
作者共现图谱中,作者姓名在图中的不同大小反映其发文频次的差异,具体而言,姓名显示越大的作者,意味其在该研究领域的论文发表数量越多。CNKI数据库中共有703位作者发表了食品安全风险研究的相关文献,其中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蒋云升(12篇),其次是王辉、高志贤、刘欢等。WOS数据库中共有678位作者在2004—2023年发表了食品安全风险研究的相关文献,其中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Khaneghah Amin Mousavi(22篇),其次是Castle Laurence、Fakhri Yadolah、Grob Konrad等。
作者共现网络图谱揭示了同一领域内作者间合作关系的紧密程度。CNKI数据库图谱中共有523条连线(图2),表示学者之间的联系有523次;合作强度显示为0.0021,表明作者之间联系不密切,相关研究领域仅形成了部分研究团队。发文作者主要形成了以蒋云升和袁洋,杨大进和裴晓燕,李俊、王震、郭晓关和庞宏宇等为核心的研究团队。WOS数据库图谱中共有1 083条连线(图3),表示学者之间的联系有1083次,合作强度显示为0.0047。WOS数据库发文作者形成了以Khaneghah Amin Mousavi、Onyeaka Helen、Arioli Francesco等为核心的团队。以Khaneghah Amin Mousavi为首的队伍为高产作者,彼此间合作交流较为频繁,且有来自不同国家的学者,打破了地域限制。但不同研究团队间开展的合作仍相对较少,更多开展的还是团队内部的合作与交流。
图2 2004—2023年CNKI数据库食品安全风险研究作者共现图谱
图3 2004—2023年WOS数据库食品安全风险研究作者共现图谱
国家与机构分析
对食品安全风险研究的发文机构与国家进行分析,可获悉该领域发展程度和力量分布,不仅可以探究不同的国家和研究机构对食品安全风险领域的影响程度,还可以通过国家与机构之间的合作推动该领域研究进一步的发展。
2004—2023年,共有126个国家/地区发表了食品安全风险相关文章,发文量前10位的国家见表1。其中,中国的发文量最多,为573篇,年均发文量约29篇,占总发文量的22.29%,是排名第二美国的1.69倍,是排名第三西班牙的2.60倍。随着食品安全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国内外学者对食品安全风险研究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若节点的中心性大于0.1,说明其是该网络中的核心关键,且数值越大越核心,同时节点最外圈颜色为紫色。该领域的核心关键发文国家依次为美国(0.25)、法国(0.19)、德国(0.14)、意大利(0.13)、中国(0.13)和印度(0.11),表明这几个国家对食品安全风险领域研究的影响力较大;中国虽然发文量排第一,但在食品安全风险领域的影响力仍低于美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这可能与中国对食品安全风险的研究相比其他国家起步较晚有关,但中国也在不断加强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提高食品安全水平,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国家间的节点连线紧密代表合作交流强度,连线颜色代表了主要的合作时间。与中国有合作的国家有48个(图4),中国与法国、美国、意大利、印度等国家合作较密切。
图4 2004—2023年WOS数据库食品安全风险研究国家合作图谱
CNKI数据库食品安全风险发文量前10的机构依次是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广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华南理工大学轻工与食品学院、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研究主力是国家或地方研究院所、高等院校食品学院等(图 5)。机构合作共现网络图谱中共有节点571个,连线157条,网络密度为0.0010。总体来看,机构间的合作并不普遍,仅有少数几个节点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而大部分节点则显得较为孤立,难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环状合作网络。这反映出在食品安全风险研究领域,科研院所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尚不够密切,存在较大的合作潜力待挖掘。未来不同机构之间应该加强合作,增加学科交叉和不同领域的结合,机构之间可以合作共享资源,包括设备、人力、技术和知识等,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资源共享可以帮助机构在研究、创新和发展方面取得更好的成果。机构之间可以定期开展知识交流活动,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技术进展和行业趋势,共同促进中国食品安全风险的控制。
图5 CNKI数据库食品安全风险研究机构共现图谱
WOS数据库发文量前10的机构中有4个来自中国、2个来自美国,其余4个分别来自西班牙、伊朗、菲律宾、意大利(表2)。在食品安全风险研究领域,浙江大学以40篇的论文发表量位居榜首,成为该领域发表成果最多的机构,发文量排第二的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发文量为39篇。机构合作共现网络图谱中共有节点586个,连线697条,网络密度为0.0041(图6)。机构之间有少数节点之间联系紧密,其余多数节点较分散,表明食品安全风险领域研究国内外之间的交流不够紧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国内机构内部与国外机构间均有合作关系,但主要以内部合作为主,这显示出在食品安全风险研究领域,国内外之间的交流尚不够深入,存在较大的合作发展潜力。未来需加强与国外机构的交流与合作。
图6 WOS数据库食品安全风险研究机构共现图谱
关键词分析
关键词共现
关键词代表了文献研究中探讨的核心问题或所采用的关键方法,是对文献核心内容的精炼总结,能够概括作者传达的主要论点或见解。关键词共现的可视化图谱展现了研究的热点问题,图中的“圆圈”表示节点,节点越大,出现的频次越高;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高,说明该关键词就是研究热点,体现了该领域的研究核心。图中节点的年轮宽度反映了其对应年份的出现频次,年轮越粗则表示频次越高。年轮的颜色则展示了被引时间的分布情况,其中红色年轮表明近期被引频次有所上升,而带有紫色外圈的节点则意味其具有较高的中心性;关键词中心性是关键词在共现网络中作为媒介者的能力强度,中心性越大说明在共现网络中影响力大,中心性>0.1说明该节点处于共现网络核心地位。对CNKI和WOS核心数据库样本关键词制作食品安全风险领域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图7、8)。
图7 CNKI数据库食品安全风险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图谱
图8 WOS数据库食品安全风险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图谱
CNKI数据库中食品安全风险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图7)共有851个节点,1665条连线,节点密度为0.0061。高频关键词有食品安全、农药残留、重金属、微生物、检测、检测技术、兽药残留、风险评估、快速检测和检测方法等,再结合CiteSpace中相关度较高的重要文献进行分析,可得出目前在食品安全风险领域频率较高的热点研究内容。20年间,国内食品安全的研究热点主要聚焦于如何快速、准确地检测食品中的农药残留、重金属、微生物、兽药残留等有毒有害物质,以及建立及时有效、持续的风险监测体系,即对从农场到餐桌可能造成食品污染的因素进行监测,改善和维护食品供应链的安全性,并对结果进行分析,以评估食品安全风险。该类检测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可以有效降低食品安全风险,为人们的食品安全保驾护航,保护消费者权益。
WOS数据库中食品安全风险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图8)共有763个节点,1211条连线,节点密度为0.0042。高频关键词有food safety(食品安全)、microorganism(微生物)、contamination(污染)、Staphylococcus aureus(金黄色葡萄球菌)、food additive(食品添加剂)、safety assessment(安全评估)、Escherichia coli(大肠杆菌)、contamination(污染)、trace element(微量元素)、accumulation(累积)等。与国内研究相比,除了“食品安全”“微生物”“食品添加剂”等与主题相关的高频关键词,国外食品安全风险研究的热点还聚焦于微生物(如李斯特菌、大肠杆菌等)对食品的污染,以及对食品进行风险评估和食品供应链管理以求降低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频率。
关键词聚类
关键词聚类能够更加直观地体现研究领域内研究主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国内食品安全风险相关研究的分布情况和研究重点主题,采用Log-likelihood rate算法(LLR)绘制生成关键词聚类图谱(图9)。各个聚类标签代表该聚类所包含文献的主要研究内容,各聚类之间有不同程度的重叠。聚类号的数字越小,说明该聚类包含的关键词数量越多,同一类型聚类集群越大,所包含的文献数量也越多。
图9 2004—2023年食品安全风险研究中文文献(a)与英文文献(b)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
平均轮廓值S和聚类模块值Q是衡量聚类效果的指标,中文文献关键词聚类Q值和S值分别为0.8478和0.9898,英文文献关键词聚类Q值和S值分别为0.7944和0.9060;S均>0.7,说明聚类是令人信服的;Q均>0.3,说明聚类结果比较显著。中、英文文献的关键词聚类见表3、4。由图9与表3、4可知,国内外食品安全风险领域的研究主题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食品污染物质检测与分析
将聚类、 微生物、 heavy metals(重金属)、 veterinary drugs(兽药)、 Escherichia coli(Escherichia coli斜体)(大肠杆菌)、 Listeria monocytogenes(李斯特菌)、 antimicrobial activity(抑菌活性)、 antibiotic resistance(耐药性)、 spectroscopy(阻抗光谱学)、、、 preparation(样品制备)归并为一类。此类研究关注的是围绕食品从生产到消费全过程中的污染问题,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各类污染物质(如微生物、农药、重金属、兽药等),以及这些污染物质对食品安全的影响。食品安全问题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恰当的检测技术可以有效保障食品安全。如何快速、准确地检测食品中的农药残留、兽药残留、添加剂、生物毒素、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已成为食品安全分析的重中之重。可通过开发和应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和方法,对这些污染物质进行高效、准确的检测,从而提高食品安全性和减少食品污染的风险。主要检测技术包括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技术、基于广谱性抗体的免疫检测法、代谢组学技术、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等,合适的检测技术可以在食品质量和安全领域产生重大影响,可以为食品过程监测提供快速、灵敏和连续的测量。对于不同的产品使用恰当的方法进行快速检测,在现场就能够操作并得到结果。近年来,快速检测因其在检测速度、精确度和成本效益方面的显著优势而迅猛发展,有效弥补了传统方法的不足,实现了现场检测,已成为食品安全监测领域的关键技术。目前常用的快速检测技术主要有应用于农药残留的微流控技术,应用于食源性微生物、农兽药残留、转基因食品和过敏原检测中的悬浮阵列技术,应用于水源中微生物污染的免疫测定技术,应用于检测食品掺假的电子鼻技术等。此外,对于需要进行传统检测的样品,应高度重视样品前处理技术,应用高效率、高准确性的处理方式保障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应用高自动化、少样品、少溶剂消耗使用等特性完成前处理工作,从而持续推动食品安全检测工作的发展。未来,开展通过快速检测、前处理优化等技术手段来提高食品的安全性和质量的研究十分重要。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
将聚类、 health risk assessment(健康风险评估)、 shelf life(保质期)、 分析归并为一类。尽管各国在食品安全领域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夯实了食品安全的法治基础,但由于食品种类繁多、生产工艺复杂以及食品流通的分散性,仍然存在许多影响食品安全的风险因素。因此,强化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对于防范食品安全问题变得至关重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在提高食品安全管理的效果、改善食品质量管理、维护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食品安全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例如,对食品污染和农药残留等问题进行持续监测,即从农场到餐桌对可能造成食品污染因素的监测,有助于改善和维护食品供应链的安全性,并基于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以科学评估食品安全风险。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有赖于技术条件的支持
针对当前风险监测技术条件不足的问题,相关单位和部门应采取相应措施,持续改善风险监测技术条件,提升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技术能力。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风险评估,确定其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并为制定对策提供依据。基于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针对性的食品安全对策,包括但不限于政策建议、技术改进等。关于如何通过各种手段优化现有的食品安全控制措施,有学者提出,运用大数据技术能将食品安全涉及的原料供应、食品加工、运输和销售全过程的海量数据聚合在一起,形成有效、实时的大数据,有效进行食品风险管理和食品供应链管理、减少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为食品安全提供有力保障。通过监测、分析、教育等多方面的手段,确保食品的安全性,保护消费者的健康。
食品安全监管与标准制定
将聚类、、。此类研究关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旨在通过制定和执行相关标准,确保食品从生产、加工、储存到销售的各个环节都符合安全要求。同时,对食品安全事件进行深入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食品安全管理的水平和实效。此外,还关注食品安全法规和政策的研究,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教育和宣传改变个人和企业的食品安全行为,例如,提升农民的农产品安全意识和消费者的健康素养;借助媒体开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宣传教育,并加大对危害食品安全的逐利行为的处罚力度。当前,食品安全监管的内涵侧重于发挥政府、企业、消费者及社会组织在内的多元主体力量的合力,共同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在实践进程中,食品安全监管表现为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不同发展阶段面临不同的监管困境。只有紧密结合社会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动态变化,保持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积极态度,才能深刻洞察食品安全监管领域的核心内容,进而推动其健康、稳定的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相关的标准和规范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以适应新的检测需求和技术发展。
关键词突现分析
关键词突现,也被称为关键词爆发点,可检测关键词出现的频率和振幅,作为预测某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方法。食品安全风险领域研究关键词突现图谱见图10。按照突变起始时间排序,图中红色线条部分代表关键词突现的时间,蓝色线条部分代表时间间隔,突现强度则代表关键词出现的次数。突现长度越长,说明该关键词热度持续时间越久、研究前沿性越强。
图10 食品安全风险领域研究关键词突现图谱
中文文献关键词突现分析
中文论文食品安全风险规律研究关键词突现图谱,形成了28个突现关键词(图10a)。突现词最早出现于2005年,最晚出现于2021年;持续时间最长的关键词是“食品污染”;目前突现强度最高的关键词是“监督抽检”(15.47),其次是“菌落总数”(7.68)和“检测”(6.61);其中食品检验、监督抽检、质量控制、不合格率4个突现词仍未停止突现,说明这4个领域是近年的研究热点。根据突现时间与相关文献,我国食品安全风险领域的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
12004—2013年
此阶段的研究热点主要有食品污染、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食物中毒、菌落总数、食品卫生等。食品从生产、加工、贮藏到消费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均有不同的风险因素,研究人员在此阶段致力于通过深入分析这些风险因素,从而提出有效降低食品安全风险的控制措施,以保障食品安全,维护公众健康。快速、准确地检测食品中的致病菌对预防控制食源性疾病至关重要。为了保障食品安全,避免食物中毒和食品污染,加强食品加工过程的卫生监管,提高从业人员的卫生意识,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在不断发展新的检测技术的同时,综合现有的技术以得到更有效的检测方法是今后研究发展的重点。
22014—2023年
此阶段的研究热点主要有风险评估、风险监测、食品检验、监督抽查、质量控制等。食品安全风险领域的研究已不仅局限于识别风险源,而是更加注重对风险的全面评估与精准检测。风险监测体系也在不断完善,通过定期的监督抽查和食品检验,确保食品安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可以通过全面、持续检测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对食品从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及流通等诸多环节进行多方面的检测,及时预警并识别出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各种不安全因素,确保对食品安全性的全方位把控,从而迅速采取应对措施,有效降低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频率。质量控制成为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通过对食品进行快速、准确地检测和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和预防各种潜在危害,同时为民众提供真实的食品信息,有助于保护其身体健康。当前,尽管中国在食品检验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食品检验技术仍存在较大差距。食品检测工作常常受限于新型设备的缺乏、先进技术的不足以及有效监督方法的缺失,从而难以精准地识别出食品中潜藏的安全风险。因此,需要持续加强食品检验技术的研发与创新,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更好地保障食品安全。
英文文献关键词突现分析
英文论文食品安全风险规律研究关键词突现图谱形成了28个突现关键词(图10b)。突现词最早出现于2004年,最晚出现于2021年;持续时间最长的关键词是“tandem mass spectrometry”(串联质谱法);目前突现强度最高的关键词是“food analysis”(食品分析,18.08),其次是“food composition”(食品成分,17.78)和“microorganism”(微生物,8.90);其中silver nanoparticle(银纳米颗粒)、sensitive detection(灵敏检测)、ultrasensitive detection(超灵敏检测)、sensor(传感器)4个突现词仍未停止突现,说明这4个领域是近年的研究热点。根据突现时间与相关文献,国外食品安全风险领域的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
12004—2011年
此阶段的研究热点主要有microorganism(微生物)、Escherichia coli(Escherichia coli斜体)(大肠杆菌)、food composition(食品成分)、food analysis(食品分析)、liguid chromatography(液相色谱法)、gas chromatography(气相色谱法)等。主要聚焦于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和方法,以及食品中微生物和化学污染物的检测和分析。微生物是影响食品质量与安全的主要因素,也是导致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原因,减少食源性疾病负担的最重要因素是能够发现和调查食品安全问题,然后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各国政府采取有效的监管措施,以及新的食品安全技术和检测方法的开发和使用,有助于减少食源性疾病负担。该阶段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提升食品安全水平,也为食品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22012—2023年
此阶段的研究热点主要有dietary intake(膳食摄入量)、veterinary drug reside(兽药残留)、fresh produce(新鲜产品)、accumulation(累积)、food science(食品科学)、sensitive detection(灵敏检测)、performance liguid chromatography(高效液相色谱法)、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联动免疫吸附测定法)等。主要聚焦于膳食营养与健康、食品安全与兽药残留、有害物质的累积与风险、食品科学的研究进展以及检测技术的创新与应用。食品不安全和低收入家庭人群受到肥胖、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饮食相关疾病的影响更显著。国外学者对食品中不安全因素的检测技术和方法也进行了创新,如为了遏制瘦肉精的非法使用,有必要利用一种简单、灵敏和特异的方法来检测食品样品中的瘦肉精残留。该阶段的研究呈现出多学科交叉、多维度分析的特点,对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
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客观、科学地分析了食品安全风险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利用CiteSpace可视化工具,系统梳理了该领域的研究脉络,得出以下结论:
从整体趋势看,国内外食品安全风险研究的发文总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对食品安全风险研究领域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其中,中国是WOS数据库发文量最多的国家,为573篇,其次为美国、西班牙;发文作者国内外均未形成稳定的核心作者群体,只有少数作者彼此间合作交流较频繁。英文文献的研究机构多以高产者为合作队伍,且存在跨国跨地区合作;中文文献的研究力量多以独立研究为主,力量分散,多为各级研究院所和高等院校,国外发文机构间合作更为频繁,但国内外合作较少,未来需加强与国外机构的交流与合作。
从研究成果看,关键词共现与突现分析结果表明,国内未来的研究热点聚焦于检测水平提高、监督抽检制度优化、检验质控管理水平提升及不合格率降低等方面;国外的研究热点聚焦于新型食品检测技术和方法的应用及创新,致力于提高食品分析检测的效率和准确性,进而提升行业标准和监管水平。但国内外对“食品安全”“食品污染”相关的研究仍然是食品安全风险领域研究的基石和重点。
从发展方向看,从单一事件的食品安全风险控制转向全链条的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是未来国内外食品安全风险领域的发展方向。同时,通过多学科交叉与多维度分析深入探索食品安全风险演化的规律,降低食品安全风险,推动食品安全风险领域研究系统化发展,也是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CiteSpace分析软件可以直观地呈现领域内的研究热点,将数据结果进一步分析可预测该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然而,该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检索范围有限,具体体现在检索词和检索时间的设置;其次,人为手动筛选可能引入主观偏差,导致结果不够全面与客观,未能完全涵盖食品安全风险领域的所有文献。 未来的研究可纳入更多数据源以进行更全面的分析。
李国燕第一作者
女,2000年出生
在读硕士
研究方向:食品安全风险演化规律信息技术。
论文专利:发明专利一项。
陶光灿通信作者
男,1976年出生
博士,正高级工程师
任职情况: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健康医疗大数据食品安全与卫生营养专业委员会委员、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贵州省食用菌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贵州中医药大学、贵阳学院硕士生导师,贵州医科大学博士生、硕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食品安全大数据与风险管控、食品质量与风味调控、中药材产业与质量评价。
研究成果: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94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4篇,顶会1篇,EI收录9篇;主编、参编专著6部;授权国际专利1项,发明专利31项,实用新型专利14项,外观专利2项;制修定行业标准2项、地方标准1项、团体标准6项、企业标准15项。
基金项目:主持、参与科技部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71项,其中国际合作项目2项,国家级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22项;主持科研项目26项,主持课题4项。
获奖荣誉:获得“贵州省千人创新创业人才”“贵州省第十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对象”“贵阳市市管专家”、贵阳市第二批大数据“百人计划”培养对象、贵州省第七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百层次”人才等荣誉。
团队简介
贵州省食品风味感知及品质调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长期围绕贵州省特色农业产业,特别是刺梨、茶、酒、中药材、精品水果、食用菌等进行研究与新产品研发。研究方向包括植物保护和绿色防控技术、食品精深加工及品质调控技术、食品风味及感官科学。团队主持各类科研课题4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项,省级重点2项,横向课题7项,已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70余篇,授权专利40余项,研发新产品20余个。
更多推荐论文
来源:安徽农业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