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历史上有不少王朝,连“二世而亡”都没做到,直接在一代君主手中就宣告终结。这些王朝为何如此短命?它们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历史规律?
一场龙椅还没坐热就被赶下台的悲剧,在中国历史上反复上演。
最近,秦隋两朝迅速灭亡的历史话题再度引发热议,秦始皇统一六国仅15年便江山易主,隋朝也在37年间轰然崩塌。
但历史上有不少王朝,连“二世而亡”都没做到,直接在一代君主手中就宣告终结。这些王朝为何如此短命?它们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历史规律?
秦朝与隋朝,这两个中国历史上曾经强盛一时的王朝,都有着惊人的相似命运,迅速崛起又迅速灭亡。
秦始皇用武力终结了战国时代的分裂,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但他不懂“逆取顺守”之道,用打天下的方法治理天下,结果天下大乱。
贾谊对此曾精辟地指出:“取与守不同术”“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意思是夺取天下和守护天下是两码事,打天下靠智谋和力量,守天下则需顺应变化。
隋朝同样在完成统一后迅速崩溃。隋炀帝迷恋巨型工程,开凿京杭大运河、远征高句丽,动辄征调百万民力,沉重徭役与赋税压垮了民心。
两个王朝的灭亡路径如出一辙:未能“与民休息”、好大喜功、继承人选择失误、暴政横行。 历史的教训如此深刻,为何后世仍不断重蹈覆辙?
相比秦隋至少传了两代,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些王朝,连一代君主都没能撑过去,就匆匆退出历史舞台。
王莽的“新朝”是其中典型。西汉末年,儒生们对汉朝实用主义的儒法混用政策不满,推举王莽上台,希望他实现纯粹的儒家复古理想。
王莽真的搞起了周代那套纯粹复古变革,可时代发展出的问题,不是靠复古就能解决的。
天凤四年,全国发生蝗灾、旱灾,新朝瞬间民变四起。更始帝皇四年,刘秀在昆阳之战中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加上当时正巧出现的极端天气,一举击败王莽大军。
新朝就这样崩溃,王莽成了历史上第一个“一轮游”皇帝,脑袋也成了收藏品,关键是后世没有人承认他的正统地位。
袁术建立的“仲氏”同样短命。建安二年春,袁术在寿春称帝,建号仲氏。然而袁术的帝号在两年后的建安四年就用到头了,随着他的死亡,仲氏政权也随之消亡。
比起这些连割据都不算的小朝廷,北魏分裂出来的东魏就比较有含金量。北魏末年,权臣高欢掌权,立北魏宗室元善见为皇帝,这就是东魏。
元善见这个皇帝做得无比憋屈。高欢去世后,高澄继续掌权,在酒桌上因为不愿继续喝酒,元善见就被高澄的大臣狠狠揍了一顿。
这个窝囊的皇帝很能活,熬走了高欢、高澄爷俩。直到武定八年,元善见被迫禅位于高洋,高洋随后建立北齐,东魏就此实现“一轮游”。
在“一轮游”王朝中,最具有含金量的当属武则天的武周。与其他割据小朝廷及王莽那不被承认的帝号不同,武周本身是一个被承认的大一统王朝。
武则天退位后,唐朝给她的尊号是“则天大圣皇帝”,后来武则天自己要求以皇后身份与唐高宗合葬,才去掉了帝号。
这意味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武则天就是唐朝认可的合法皇帝。她能以女性身份登上帝位,并最终平稳落地,在“一轮游”的皇帝中结局算是比较好的。
而北宋之后出现的那些小朝廷,别说被承认,皇帝本人都被扣上了“伪帝”的帽子。
北宋垮台后,太宰张邦昌被金人扶持为傀儡。张邦昌本人并不想干,但金人的意思是“不干也得干”。
他只能捏着鼻子,在靖康二年继皇帝位,国号大楚,史称“伪楚”。张邦昌不想干是发自内心的,金兵一撤,他立马就派人找赵构把玉玺送了过去,随后宣布退位,在位仅33天。
他之后,金国又扶持了刘豫,在中原建立了伪齐。比起张邦昌的战战兢兢,刘豫真的以为“天命在我,优势在我”,不仅倒行逆施,还把北宋皇陵挖了个遍,搞得金国都受不了,最终废掉了他。
观察这些短命王朝,尤其是那些连一代都没撑过去的政权,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点:缺乏来自社会的认同感,凝聚力严重不足。
秦朝虽然实现了政治和领土的统一,但没有在人民心中形成认同感。 贾谊在总结秦朝覆灭的教训时说:“安民可与行义,而危民易与为非”。
意思是生活安稳的百姓可以一起走正道,而生活困苦的百姓容易参与非法活动。
而秦帝国推行的“弱民”政策尤为致命。《商君书》中提出“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只有民贫民弱才能够顺利推行国家政策,才能体现政府强权。
“弱民”的真正含义是压制民众的欲求、智力和权利,限制其参与国家行政的能力,使民众无法团结起来与统治者对抗。
这种统治策略的结果是,人民在内心里没有归属感。 天下乃一人之天下,非天下人之天下。
秦帝国虽然在领土上、在政治上、在文化形式上统一了天下,但是没有赢得民心。
对比那些国祚绵长的王朝,如汉、唐、宋、明、清,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解决了社会认同和凝聚力问题,至少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了社会稳定。
而这些短命王朝的历史教训,对后世有着深刻的启示。治国必须懂得“逆取顺守”之道。
打天下与治天下是两回事,用打天下的方法来治理天下,必然会导致失败。
唐太宗对此有清醒认识,他曾对侍臣说:“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 正因为如此,在璀璨的历史星河中,民本思想深植于圣贤和历朝历代统治者的内心。
人才选拔机制关乎国家命脉。秦帝国灭亡的教训之一,是缺乏合理的官员选拔机制。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对官僚制度进行了改革,但没有配套的官员选拔机制,导致在推行中央集权过程中不得不面对官员不足的问题。
门客制度导致“派系”“团伙”“山头”林立,固化了局部利益。正是秦帝国灭亡的教训,隋唐开启了后来的科举制,从而开辟了治国的人才通道。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秦帝国的教训是深刻的,但后世王朝是否真正从中吸取了足够教训?
从历代王朝更迭来看,短命王朝的悲剧在不断重演,只是具体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曾言:“国祚之长短,在德不在力。”那些短命王朝,无论是秦隋还是新莽、武周,都有着强盛的外表,却因缺乏内在的凝聚力而迅速崩塌。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历史的教训却永恒不变,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那些匆忙落幕的王朝,不过是这一规律的反复印证。
参考资料:
大秦帝国为何灰飞烟灭|谈今论古——长江网
秦、隋一統天下轉瞬滅亡 4共同點撐不過兩代——中时新闻网
来源:执昆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