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剧+思政——河北广电局助推红色文化全新叙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7 18:10 1

摘要:“红色家书·赤诚永流传”系列,聚焦河北革命先辈的家书,展现他们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对家人的深情,通过家书这一红色元素,传递革命精神,让学生感受先辈们的家国情怀。

原创 王禹

近日,由河北省广电局联合多部门启动了“时代新人·青春华章——红色微短剧共创活动”,面向社会广泛征集红色微短剧剧本和成片。

从传播视角来讲,此次共创活动不仅仅是一次主题征集,更是主流价值与青年文化的一次深度对话,一场关于红色记忆如何在新媒介土壤中重新生长的实验

“时代新人·青春华章——红色微短剧共创活动”不是泛泛而谈,而是深度挖掘地方红色资源,设计了八个系列主题,为创作者提供了具体而丰富的创作方向

“红色家书·赤诚永流传”系列,聚焦河北革命先辈的家书,展现他们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对家人的深情,通过家书这一红色元素,传递革命精神,让学生感受先辈们的家国情怀。

“山河忠魂·燕赵英烈谱”系列,聚焦党的百余年历史上著名的河北籍英雄烈士,如赵博生、董振堂、狼牙山五壮士、董存瑞等,展现他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

绿色丰碑·塞罕坝精神系列, 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奋力书写“两山”转化新答卷,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塞罕坝力量的故事。

烽火冀忆·岁月峥嵘系列, 还原河北抗日根据地的军民生活,包括八路军战士的训练、战斗,以及根据地群众的生产、支前场景等,展现军民鱼水情和顽强抗争的精神,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的艰苦与伟大。

红色地标·永恒印记系列,以河北的红色地标为背景,如李大钊纪念馆、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八路军一二九师陈列馆、西柏坡纪念馆等,讲述发生在这些地方的革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弦歌不辍·红歌故事系列,选取与河北有关的经典革命歌曲,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挖掘歌曲创作背后的人物和故事,以歌曲为线索串联起历史,让学生在歌声中感悟革命精神,传承红色文化。

暗线脉动·红色生命线系列,展现河北地区的红色交通线上的惊险故事,如交通员们如何巧妙地传递情报、运输物资等,突出他们的机智勇敢和忠诚可靠,教育大学生学习交通员们的奉献精神和担当意识。

热土青春·燕赵风华系列,聚焦河北历史上青年学生的革命活动,如学生运动、青年知识分子投身革命等故事,展现河北青年在革命时期的热血与担当,激励当代大学生珍惜青春时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细数八个系列主题,犹如八把开启红色记忆的钥匙,同时也会发现组织者对“青春化表达”的执着追求。这些主题从情感细节、生活片段、个体命运切入,当狼牙山五壮士的纵身一跃被赋予血肉温度,当塞罕坝的绿海被诠释为三代人的青春接力,可以预见,此时此刻历史的教科书活了起来,为年轻人构建起可感知、可共情的历史入口。

当厚重的红色历史遇见轻快的微短剧形态,这看似“最不可能的组合”却蕴含着深刻的时代逻辑,在信息碎片化、注意力稀缺的当下,年轻人习惯于在方寸屏幕间获取知识、感知世界。

比如,将“董振堂的忠烈”“塞罕坝的坚守”浓缩于十分钟的影像叙事,正是对青年文化消费习惯的敏锐回应这不是对历史的轻慢,而是让红色基因以更适配的方式融入数字原住民的精神血脉

更具创新意义的是“微短剧+思政”的跨界融合,这不仅是将思政内容搬上小屏幕,更是创作理念的根本变革

它意味着思政教育从课堂讲授走向情境体验,从理论灌输转向情感共鸣,在冉庄地道的逼仄空间里感受抗战智慧,在红歌旋律中聆听时代心跳,这种沉浸式、场景化的传播,远比单向度的说教更能触动心灵。

从这个意义上看,河北广电局的这次探索具有超越地域的示范价值,它预示着主流文化传播正在进入一个更加精细、更加包容的新阶段。

从尊重年轻人的接受习惯,到相信优质内容的感染力,再至勇于打破传播的壁垒,当红色记忆被赋予了青春的语态和当代的形态,它所激发的将不只是怀旧的情愫,更是向前的力量

微短剧+思政的探索犹如一条纽带,一端牵着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另一端连着数字时代的青年心灵。通过小小的屏幕,革命先辈的家国情怀跨越时空,与当代青年对话;英雄烈士的坚定信仰,成为激励年轻人前行力量

微短剧这方小小屏幕,或许正孕育着联通历史与未来、价值与青年的新可能。在这场实验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对红色文化的守护,更是一个古老民族如何以创新的姿态,将自己的精神密码传递给新一代的生动实践

来源:广电视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