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23日早晨,顿巴斯方向密集的轰炸声响起。俄军一天打出去大约三千发炮弹,其中还有三十多枚超重型FAB钻地巨弹。红军城有一片矿井群,被乌军改造成“地下长城”,用来储存物资、指挥作战、安置伤员,本来认为是最安全的地方,却遭到巨弹一口口地炸穿,巷道塌成了“沙漏”
这几天,乌克兰红军城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不是因为胜利,而是因为它的倒塌;更让人痛心的是,在红军城倒塌的瞬间,美国也在其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10月23日早晨,顿巴斯方向密集的轰炸声响起。俄军一天打出去大约三千发炮弹,其中还有三十多枚超重型FAB钻地巨弹。红军城有一片矿井群,被乌军改造成“地下长城”,用来储存物资、指挥作战、安置伤员,本来认为是最安全的地方,却遭到巨弹一口口地炸穿,巷道塌成了“沙漏”。、
10月25日俄军占领红军城70%左右的地区。此城控制着通往前线的两条铁路线,公路四通八达,东线七成的弹药、燃料、口粮都通过这里运输。枢纽挂掉后,前线就仿佛被人扼住了喉咙。库皮扬斯克和红军城之间大约有一万名乌军被围困在狭长地带,俄方专家认为“突围机会很小”。
油料最危险。矿井储油区被炸毁之后,柴油供应出现缺口,装甲部队的出动率由原来的六成多下降到两成左右,坦克无法点火,步战车陷在泥里。在社交平台之上,俄军的无人机在空中盘旋,一支乌军的小队举着白旗缓缓地走着。
红军城一旦失守,就相当于掀开盖子,把现代战争背后的手伸了出来。到了第三年,乌克兰军工在系统性打击之下喘不过气来,欧洲每年生产约一百万发炮弹,现在前线消耗已经不是一车一枪了,而是炮弹、无人机、油电的不断消耗。红军城方面统计显示,短短一周时间里,俄军就投放了接近1200架无人机、1360多枚制导炸弹,再加上五十多枚导弹。对面要顶住,背后要有同样规模的生产线不断供应。
11月上旬,俄方对乌能源设施进行了开战以来最大的一轮打击,电厂接连“熄火”。乌克兰中央能源公司表示,所有的受袭发电厂都停止了工作,发电量为零。能源专家哈尔琴科表示,如果基辅两座供热发电厂在零下十度时停运三天,就是“技术性灾难”,管网结冰、机组损坏,修复不是一两天的事。
镜头转向大西洋另一边。美国不得不接受一个让人心慌的事实,那就是今天的战争就是工业化的战争。《大西洋月刊》直言,美国军工体系已经退化到危险的地步,面对中国这样的体量级对手,不论结果如何,都很难再按照“自己的剧本”来打了。数据扎眼:2024年全球新造船吨位的一半以上来自中国,美国只有0.1%,吨位相差大约两百倍。这不是车间之间存在的差异,而是重工业生态系统之间存在的差异。
中国的福建舰于2022年下水,预计在2025年服役,三年走完全部流程;美国的“肯尼迪”号于2019年下水,最早也要到2027年才能服役。慢是表象,背后的配套、工艺、供应链等都是处在一种不理想的状态下。美国海军部长德尔·托罗在国会拍桌子:不重建工业链,海军下滑就停不住了。
中国的造船能力按吨位算的话比美国高出232倍(大约2325万吨对10万吨),有二十多家船厂可以马上转为军用,五十多个干船坞,建造航母的硬件条件已经具备。更为激进的估计认为开战第一年可以开工8-12艘航母,第二年极限达到50艘。夸张也好,被认真讨论就代表焦虑正在扩大。
除了造船之外。俄媒把火炮摊开来看,中国大概有九千八百门,美国大概四千九百门。美国坦克、作战飞机的优势还在,但是边际在缩小。乌克兰战场直接提供了现成的黑板,无人机每周消耗几千架,炮弹每月消耗几十万发。能把补给车开到前线的人,就给对手制造出裂痕;表面上看起来是消耗,实际上是最公平也是最残酷的裁判。
美国导弹生产线曾因稀土而停工,说明其高度全球化的零部件体系很脆弱。F35的零件来自十个不同的国家,平时分散成本、提效,但是突发冲突的时候,海外伙伴能不能按时供货就成问题了。相比之下,中国尽量把关键环节拉回国内:特种钢、舰载雷达、动力系统、导弹武器一条龙铺开,目标是“可控可替”。
到2025年,参议员会推动通过《美国船舶法案》,里面会有“232倍的差距”的说法,并且会投入50亿美元来更新船厂。但是业内认为要过十年才能看到效果,更不用说工人的来源了。中国的理工科毕业生人数是美国的24倍,人才储备不言而喻。口号也变了,美国防长大声表示要做好近身肉搏和残酷战斗的准备。
乌克兰人力、物资、能源都很紧张,北约也明确表示不会派兵,欧洲各国顶着通胀和能源账单,援助放缓不是一纸命令就能改变的。电厂停止运转,发电量为零,基辅若不能安然度冬,民生就会亮起红灯。大洋彼岸的美国盟友关系也在不断变化中。
反观中国,完善的工业体系和供应链,再加上较为独立的战时转换能力,这就构成了底气。红军城告诉人们,大国之间较量,并不是比武器多,而是看谁能守住“后方”。打仗已经不是以前的技术碾压加外援支持的老办法了,而是变成了工业持续供给和社会承受能力的比拼。
来源:3C捕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