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那个拒绝上清北,誓要一生扎根农村的女知青,现状如何?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09 23:13 1

摘要:1998年自筹创业,成立辽宁知青食品有限公司,扩至数十人规模。

她把写在小本子扉页“铁心扎根在农村,甘愿把青春奉献给人民。”

彼时是1968年,号召下达,城市课堂忽地沉寂。

吴献忠,生在工人家庭,成绩全优,原以歌舞为梦。

转而,她随队下到辽宁锦州,黑山县太和公社耿屯大队。

土路松软,水渠未平,她说先干一天再看路。

据当时记载,她干得很狠,播种、挑土、修渠都上手。

那会儿,很多同伴盼着回城,她的想法却相反。

她在队里立下话头“就在这儿,把本事用在地里。”

两年后,1970年,转机曾经来过一次。

清华、北大等校到生产队招生,名额不多,争的人多。

大伙儿推她报名,她摇头,理由简单地里更缺人手。

这一拒,立刻把她与同龄人的路径拉开了距离。

此前,她被推为“知青标兵”,公社常请她作报告。

她讲的多是耕作细节如何分垄,如何节水,如何管苗。

有研究认为,正是这类公开发言,让她进入更亮的聚光。

转而,她的命运忽生坎坷,叙述版本并不一致。

较可信的说法是,她随后被有关部门审查并羁押约三年。

缘由不详,档案难得一见,知情者口述也多有含混。

末了,她获释回到辽宁,个人生活已起了变化。

男友离去,父亲病逝,母亲因悲恸旧疾加重,视力大损。

这些细节,出自同期回忆,可能有夸张成分,但情势艰难。

她很少谈这段,谈起也只说一句“耽误了队里的农时。”

再往后,她被安排到一家农业科学研究所做民工。

岗位普通,记工、搬样、伺弄试田,日子重新起步。

随后,调到肉鸡联营公司当保管员,接触账本与饲料。

据同事回忆,她对数字较敏,进出都记得细。

几年里,她先做办公室主任,再任经理,职务逐级而上。

那会儿,养殖业扩张,车从沈阳方向日日进出。

她把耿屯学来的踏实,用在成本、运输和活禽检疫上。

她也学会和市场周旋,找补给,压损耗,盯通道。

1998年,改革开放已转入深水,她做了一个决定。

把多年积蓄凑在一起,注册辽宁知青食品有限公司。

名字朴素,合伙人多是当年的同队知青。

起初只做熟食与半成品,数量不大,日出库不过两三吨。

她把厂房设在交通便的县城边,靠近公路与冷链点。

据工商资料,员工约数十人,后期扩到上百。

她仍习惯每晨巡线,看高压锅、看温度计、看班组表。

她并未离开“农业”二字太远。

从田埂到流水线,路径不同,逻辑相通稳、细、守时。

这一路,与不少同龄人形成了一个清晰对照。

他们在七十年代末返城考学,她则留在辽宁摸索产业。

反过来正因为选择不同,承担与回报也变了形状。

她曾说过一句更确切的话“不是不要书,是先把饭端稳。”

此后,企业遇到过几次坎,禽流行病、金融收紧、渠道调整。

她把产线拆成小单元,分散风险,也维持就业。

等到新世纪,她年过花甲,仍在会标上签字。

她逐渐把管理交给年轻人,自己守着质检与培训。

偶尔,她会带新员工去黑山一趟,看看老社老渠。

她指着那道旧渠,说这里教会她“水往低处流,人得往难处走”。

据公开报道,近年她仍保持工作节律,少量出席活动。

她不再讲“感人故事”,多讲流程、成本与合规。

严格说来,她的人生并非一条直线,更像被风吹折的麦秆。

倒伏过,再扶正,虽有折痕,仍能结穗。

把关键节点排开1968年下乡耿屯,1970年婉拒名校招生。

转年起被树为典型并多次报告,随后遭审查羁押约三年。

出狱后入农业科研所,再到肉鸡联营公司,由保管至经理。

1998年自筹创业,成立辽宁知青食品有限公司,扩至数十人规模。

这些事实散落各处,但指向同一条因果链。

她的选择塑造了她的处境,她的处境逼迫她学会选择。

她并不把自己当传奇,反把许多成败归给“赶上了时候”。

末了,耿屯大队的地名又一次在她口中出现。

她如果当年不去那儿,她可能是另一个人。

这话听上去朴素,却大致贴近她的一生。

把扉页翻回去,那句老话还在,墨色已淡。

而她的路径,已从田间延进厂房,再落到一个更温和的。

人总要在某个地方扎根,她当年的地方,叫辽宁黑山耿屯。

来源:静心如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