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日旅行警示发布后,上海浦东机场赴日航班,旅客纷纷聚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7 04:50 1

摘要:那通告一出,晚上就像扔进了一池水,涟漪很快扩散到各大媒体和社交平台上。次日一早,我去浦东机场看了看——飞日本的值机区照样热闹。去大阪的队排得长长的,行李箱滚来滚去,红护照在手里一闪一闪。大多数人穿得轻松,带着小孩、有的两口子牵着手,有说有笑,和准备出远门的普通

外交部发布旅行风险提示,提醒国人尽量避免前往日本。

那通告一出,晚上就像扔进了一池水,涟漪很快扩散到各大媒体和社交平台上。次日一早,我去浦东机场看了看——飞日本的值机区照样热闹。去大阪的队排得长长的,行李箱滚来滚去,红护照在手里一闪一闪。大多数人穿得轻松,带着小孩、有的两口子牵着手,有说有笑,和准备出远门的普通样子没两样。显然,晚上的提示并没有把这批人都吓住。

值机柜台前,工作人员忙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边给人办登机牌,一边回答退改签、行李超重、孩子座位这些老问题。航空公司和旅行社的电话也不断响起,问的人多,但真正要退票的并不见得很多。现场有日本媒体来采访,采访到一对三十多岁的夫妇带着孩子,被问到会不会改行程,他们简单说了句“我们对政治不感兴趣”,语气很平静。还有个刚毕业的女孩子也接受了采访,她说去过欧洲,没遇到什么明显的歧视,虽然机票能退,但她不打算改。其他被拍到的人多半避谈敏感话题,表情里带点不自在或者小紧张。

你会发现,机场里的人和网络上的讨论不是一回事。网上有人支持外交部的提醒,也有人觉得旅行不该被政治绑架。对眼前这些要上飞机的人,现实问题更直接:行程已经定好、酒店订了、孩子假期安排好了,改退票会有损失和麻烦。很多家庭在算一笔账——改行程的成本和风险哪个更大,就这么权衡下去。换句话说,提示很重要,但短时间内难以把所有人的决定都搅动起来。

数字能说明些背景。日本官方统计显示,2019年来自中国的访日人数是959万,消费大约17704亿日元。2020年受特殊因素影响,骤降到106万,之后几年低迷。到2023年随着交流恢复,人数回升到242万,2024年前九个月有698万,2025年同期则是748万。说白了,两国人员往来是有惯性的,市场里头的链条一拧就是很长,不是一次提醒就能完全停下来。

事情的起点也不能忘。导火索是国会的一次发言:2025年11月14日晚,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就突发事件问题的发言引起了注意。当晚中国外交部据此并结合日本国内治安和针对中国公民的相关情况,发布了旅行风险提示,点明了针对中国公民的犯罪案件在近期有增多的迹象,并提示有恶化趋势,呼吁国民谨慎出行。通告的措辞让媒体放大了话题,社交网络上自然就更热闹了。

从大局往小处看,政策信息和个人安排之间总要过一道门槛。很多人的决定不是凭一纸公告就能翻盘,背后牵扯到工作、孩子的学校或假期、已经花出去的钱,甚至连行李箱里有没有带好电源线这种小事都会影响选择。有的人像是听到暴雨预报还拿着伞出门;有人立刻改道。现场的工作人员反复跟旅客解释退改政策,安检口和登机口有人低声讨论,有人把孩子抱得更紧一些。航空公司和旅行社接到的咨询电话多,说明提示起到了提醒作用,但它并没有瞬间把所有人的计划都推翻。

在这样的场景里,信息传播、个人判断和现实成本互相交织。有人会因为一句提示决定推迟出行,有人会坚持原计划。机场里的那些细节——托运行李被贴上条码,孩子在候机厅追逐,父母低声核对酒店地址——说明生活的大道理:很多事要按自己的节奏来处理,外界的风向只能作为其中一项参考。

来源:善良海燕NWlota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