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医食住行”里的长虹,为何成了这么多领域的“隐形冠军”?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7 17:28 1

摘要:长虹,可能是中国产业界“最熟悉的陌生人”。我们熟悉长虹品牌,可能并不知道长虹的技术触角,早已延伸到医疗、高铁,甚至航天、深海,并成为多个新赛道的“隐形冠军”。从“家电长虹”到“科技长虹”,长虹的科技创新之路走出了自己的特色。

长虹,可能是中国产业界“最熟悉的陌生人”。
我们熟悉长虹品牌,可能并不知道长虹的技术触角,早已延伸到医疗、高铁,甚至航天、深海,并成为多个新赛道的“隐形冠军”。
从“家电长虹”到“科技长虹”,长虹的科技创新之路走出了自己的特色。

站在“十五五”新起点的门口,科技创新的主题已从“并跑”转向“领跑”,原始创新成为新的动力源,并将科技创新成就于产业创新。

长虹,敏锐地把握这一历史性转变,不再满足于单一产品的迭代,而是将自主创新的基因植入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致力于打造一种更具韧性和爆发力的“新质生产力”。

从根植“AI科技”的熊猫主题AI家电,到全球销量第一的冰箱压缩机,再到领跑全球的X-FLASH肿瘤放疗设备……

长虹近日在德国IFA展、广交会、进博会等国际舞台上,以其覆盖多领域的科技成果,向世界展示中国科技企业的实力跃迁。

未来五年,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在于科技企业。以长虹为代表的领军企业,必须通过对核心技术的“解构、重组与跨场景复用”,在产业链关键环节掌握“技术主权”,方能成为链主型的产业创新巨头。

今天,本文将从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医食住行”四个方面切入,来揭秘这个在各细分领域都是“隐形冠军”的科技产业集团。

长虹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

1“住”长虹让AI家电更懂你

试想一下,当你回到家,打开长虹行业首款治愈系AI TV,智能体“熊猫小白”就会用软萌动画和你互动。观影的同时,贯穿式漫反射AI光翼能随环境亮度自动调节,3D立体氛围光场随剧情变换色彩,让追剧成为“有仪式感的陪伴”。

这套熊猫主题AI家电,让“有温度的智能”渗透用户全屋:AI空调通过自适应技术调节家中舒适度;AI冰箱创新应用AI云保湿科技,确保果蔬7天脆嫩如初;AI洗烘套装则以“一揉二打三冲洗”升级3倍力洁净技术。

这一系列创新产品的背后,是长虹多年来在智能智造与AI等创新技术领域的深耕细作。

2023年,长虹率先在电视端接入大模型;2024年初,“长虹云帆AI平台”成为四川省首个通过国家网信办备案大模型;2025年,推出行业首款治愈系AI TV,技术迭代的步伐从未停歇。

仅用两年,长虹AI家电实现从“能听会说”到“懂你情绪”的跃迁,使家电从工具进化为“有温度的家庭成员”。

值得一提的是,长虹推出的行业首款百吋治愈系AI TV“追光100Q10Air”,更于近日斩获2025世界显示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创新成果“十大创新产品”奖项。

长虹熊猫主题AI家电,凭借其“科技+萌趣”的独特气质,已经在全球三大消费电子展之一的德国柏林IFA展,以及广交会、进博会等国际舞台上,屡屡收获海内外客商的高度认可。

长虹推出的行业首款百吋治愈系AI TV

2“食”每三台冰箱就有一颗“长虹心”

民以食为天,大家对“食”的核心期待,始终离不开一个“鲜”字。

撑起这份“新鲜”的关键,就藏在冰箱的“心脏”里——压缩机。其重要性就好比手机的芯片、汽车的发动机。

但鲜有人知的是,全球每3台冰箱压缩机中,就有一台来自长虹华意。

依靠自主创新打破国外垄断,长虹华意已经连续12年产销位于全球行业第一,压缩机总销量超8000万台,是当之无愧的压缩机“行业巨头”,更让中国制造在制冷核心领域掌握话语权。

这份“话语权”,是靠一次次啃下“硬骨头”换来的:

2010年,国内冰压行业面临关键技术“卡脖子”的问题——“关节轴承技术”难题,这项决定压缩机精度与寿命的核心技术,被长虹华意团队攻破。

近年来,以高保鲜、高能效为特征的“双A级冰箱”,成为消费市场新宠,行业对顶级能效压缩机的需求呈井喷式增长。

长虹华意历时两年,成功攻克高效阀组系统优化、润滑摩擦系数降低、智能控制单元集成等多项技术难题,推出VNL系列超高效压缩机,能效比突破性提升3%,并让食材保鲜期延长。

如今,长虹华意已经构建起覆盖景德镇、嘉兴、西班牙巴塞罗那等地的“三洲八地”智能制造网络,形成强大的全球协同能力。其西班牙Cubigel品牌第一亿台轻型商用压缩机的下线,标志着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已从规模扩张迈向体系制胜。

3“医”Flash放疗+超低温存储实现领跑

在前不久落幕的科博会上,长虹的科技展示刷屏朋友圈。-86℃的极寒杯摇晃着与温热的咖啡液发生碰撞,瞬间凝结成“冰激凌咖啡”,让观众惊叹不已。

这杯刷爆观众朋友圈的“科技饮品”,背后藏着长虹中科美菱的超低温技术实力。而比“秒变冰激凌咖啡”更有分量的,是这项技术在医疗领域的“隐形守护”。

长虹美菱携手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自2002年开启在生物医疗设备领域的探索和拓展。

通过持续攻关,成功突破超低温制冷技术的“卡脖子”难题,研制出多款填补行业空白的医用储存设备,凭三大“全球之最”站稳技术高地:

全球最低温度(压缩机制冷):-180℃极低温冷冻储存箱;

全球首款风冷无感化霜:-40℃超低温冷冻储存箱;

全球容积最小:-86℃超低温冷冻储存箱,容积仅1.8L。

其中,-180℃极低温冰箱不仅打破美国和日本的技术垄断,更刷新行业世界纪录。它采用中国科学院理化所发明的深冷HC多元混合工质,可用于科学研究,特殊材料的低温试验,冻存红细胞、白细胞、DNA/RNA、骨骼、细菌、精液、生物制品等。

如今,这些“生命守护箱”已深度融入医疗与科研场景。不仅走进北京协和医院、湖南湘雅医院等多家知名医院,还入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助力生物科学方面的前沿课题研究。

长虹中科美菱的极低温冰箱

除此之外,长虹的另一项科技成果——FLASH放射治疗技术,有望改写肿瘤患者命运。

作为肿瘤治疗的“革命性突破”,FLASH放疗依托“超高剂量率射线瞬时照射”核心机制,展现出两大颠覆性优势:

一是大幅缩短治疗周期和时间。由于超高剂量率射线的瞬时照射,FLASH放疗可将常规放疗单次治疗时间缩短到1秒钟以内,将常规放疗疗程缩减到1-3次,极大提升患者治疗体验。

二是显著降低副作用。前期大量研究证实,与传统放疗方法相比,FLASH放疗对正常组织的损伤更小,可极大降低副作用。

当前,我国在FLASH放疗领域已处于领先地位,尤其在电子射线与X射线方向形成独特优势,而这背后,长虹的技术攻坚始终是关键推力。

据了解,长虹旗下中玖闪光医疗,是国内唯一同时开展电子射线FLASH(e-Flash)和X射线(X-Flash)放疗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的企业。

今年3月,长虹中玖闪光e-Flash临床试验项目,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正式启动,单次照射时间已突破至毫秒级,技术水平与国际前沿并跑。

而中玖闪光正在研发的X-Flash放疗设备——全球首款适用于深部肿瘤治疗的X射线FLASH放疗设备,拓展了Flash放射治疗的应用范围。

当前,全球首台超高剂量率X-Flash放疗设备已进入型式检验阶段。在这场放疗领域的技术革命中,长虹中玖闪光将继续领跑,为全球肿瘤患者带来福音。

X-Flash放疗设备

4“行”为最快高铁装上动力电池

近日,中国高铁发展史上又迎来里程碑时刻。被称作"全球最快高铁"的CR450动车组,在试验中跑出单列时速453公里、相对交会时速896公里的惊人纪录。

这份“中国速度”突破背后的“功臣”,正是长虹电源研制的AI锂离子蓄电池组。

长虹这套电源系统不仅轻了57%,还首创能“预判故障”的PHM健康管理技术,实现对电池系统历史数据的存储、运算、解析,可视化信息输出,从而可以更好地进行蓄电池健康管理以及故障预测。

据悉,明年将会在成渝中线高铁展开更接近运营条件的全面测试。高效的高铁网络将加速成渝两地产业的协同,让“行”的便捷性,真正转化为区域发展的红利与民生幸福的获得感。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60%的中国高铁、地铁、磁悬浮列车,都装备着长虹电源系统,并服务着中国中铁“一带一路”建设。长虹已经是中国领先的轨道交通电源和航空电源供应商。

从“看得见的场景服务”到“看不见的核心支撑”,长虹的产业布局始终贯穿着“小家温度”与“大国战略”的双重底色,以硬科技让中国制造闪耀全球。

CR450-AF动车组样车

5不止“医食住行”长虹构建跨领域协同的产业集群

如今的长虹,已经发展成为集智能家电、核心部件、ICT服务、新能源、半导体等产业的综合型千亿跨国企业集团。

长虹旗下拥有7家上市公司、3家新三板公众公司。创新产品和服务覆盖全球160余个国家和地区,服务用户已超过5亿。其影响力早已超越传统家电范畴,深入到各产业价值链的关键环节。

比如,在制造业“老本行”里,长虹正不断重塑自己的“智能基因”。对全球22个制造基地、65个制造工厂实施“智能化升级改造”,积极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让传统制造业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再比如,在能源领域,长虹新能源自研碱性电池生产线每分钟可下线750只电池,年产销电池全球前5位。长虹高倍率圆柱锂电池年产量突破5亿只,广泛应用于电动工具、清洁工具、园林工具、移动储能等。

此外,长虹已成为中国领先的物联网模组供应商,成为中国领先的高速连接器供应商。长虹年产销各类芯片物联模组1.4亿片,广泛应用于智慧家居、智慧城市等网络连接;年产销高速背板连接器超1亿只,护航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深海探测等。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面向即将到来的“十五五”,长虹正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在中国智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走在前列。

长虹年产销各类芯片物联模组1.4亿片

长虹以一场横跨“医食住行”的科技跃迁,其创新的路径与模式,不仅重塑“科技产业集团”的标签,更为广大成长型科技企业提供借鉴样本。

长虹最值得借鉴的,不是某一项技术的突破,而是其构建的 “一技多能、多业协同”创新生态,让多元化不是“副业蚕食主业”,而是“主业赋能副业、副业强化主业”的正向循环。

大成产经认为,长虹的科技创新路径,对成长型科技企业有三大启示。

一是创新必须“沉下去”,才能“跳出来”。真正的科技企业,不是停留于做“风口上的应用”,而是敢于投入“无人区”技术。成长型企业应摒弃短视思维,聚焦产业链关键节点,打造不可替代的技术护城河。

二是多元化不等于分散,而是注重发展协同性。长虹的多元化始终围绕“能源、信息、制造”三大主轴展开。成长企业应以核心能力为圆心,向外延展,避免盲目跨界导致资源稀释。

三是科技的价值最终体现在产业融合与社会贡献。技术的终极归宿不是专利证书,而是融入医疗、交通、民生等真实场景。企业唯有将创新与社会需求深度绑定,才能获得持续的生命力与政策支持。

长虹告诉我们:真正的科技企业,不是靠营销讲故事,而是用技术打地基;不是追求快增长,而是构建慢积累的技术势能。

在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的今天,唯有像长虹这样,以系统思维构建创新生态,成长型科技企业才能构建核心竞争力,成为支撑科技自立自强的“隐形冠军”。

来源:文轩财经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