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662年,在明末清初改朝换代的历史洪流中,郑成功领导的明郑政权,是南方重要的反清复明力量。郑成功联合南明势力,以福建金门、厦门为基地,从事反清活动,甚至收复台湾为反清复明基地,成为东亚沿海中的重要角色。
1662年,在明末清初改朝换代的历史洪流中,郑成功领导的明郑政权,是南方重要的反清复明力量。郑成功联合南明势力,以福建金门、厦门为基地,从事反清活动,甚至收复台湾为反清复明基地,成为东亚沿海中的重要角色。
但在郑成功的反清斗争中,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令人关注。在郑成功的抗清斗争中,日本德川幕府和地方大名资助明郑集团,但只限于刀和军事武器,坚决不出兵援助。
要知道,郑成功家族的崛起与日本势力是有千丝万缕的关系。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早期是活跃在东亚海域的商船主,母亲田川松则是日本平户藩武士家族的女儿。郑成功在日本出生,幼年时候在日本生活,接受日本的武术道教育,六岁时候才跟随父亲回明朝。郑成功的弟弟田川七左卫门长期驻留在日本的平户,成为连接中日的重要纽带。
可以看到,郑成功家族是有强大的日本势力背景。当时德川幕府也认为郑氏集团视为“可利用的海外势力”,乃值得拉拢的对象,一直与之联系。
由于郑成功家族与日本的关系,这也是1645年郑成功起兵抗清后,曾多次遣使赴日请求援助。但当时统治日本的德川幕府给予的军事援助,只限于军事武器,可以说是“一兵不发”。
德川幕府这一种操作,并不是简单对交情的冷漠无情,乃是基于利益的精打细算和精明的政治考虑。今天,我们就从真实史料出发,揭开当时日本德川幕府“只给刀不给兵”的三大隐秘算计。
郑成功反清复明,正处在十七世纪。当时德川家康结束日本百年战国混战,统一国内,开创德川幕府统治时代,也叫江户时代。
经历百年战国混战的日本,刚在德川家康手中实现统一。对幕府而言,最珍贵的不是领土扩张,而是眼前的和平稳定——这是他们统治的根基。
于是,德川幕府在1639年颁布“锁国令”,严禁日本武士、商人私自出海,仅允许中国、荷兰商船在长崎进行有限贸易。这一政策的核心目的,是防止天主教传播和外部势力干涉内政;隔绝外部纷争的方式,稳定对国内的统治。
德川幕府虽统一日本,隐患却未消除。各藩主(大名)对中央离心离德,尤其是萨摩、长州等西南强藩,手握重兵且对集权心存警惕。
因此,当郑成功派使者向日本请求借兵时候,派那个大名的军队增援也是德川幕府考虑的重大难题。如果派西南强藩率军出海,一旦他们在海外获得战功与财富,实力必将大增,直接威胁幕府的中央权威。因此,德川幕府是承受不起这一种“养虎为患”的风险。
同时,德川幕府认为,如果大规模对外出兵,必然要从各个大名抽调兵力,征收军饷,容易引起各地方的大名不满,甚至可能点燃内乱的导火线。
更加现实,就是当时日本军事资源有限,根本无法支撑跨海远征。德川幕府建立是经历过常年的征战,消耗了国力,全国常备兵力不足10万,主要部署在江户、大阪等核心城市,目的防备藩主的叛乱。再加上日本缺乏横渡跨海的大型战船,更没有组建远洋补给线的能力。即使勉强增援明郑军队,却让国内兵力空虚,给国内大名反叛中央提供机会。
所以,在德川幕府看来,拒绝出兵是维护德川家族“幕藩体制”局面的首要选择,任何打破幕府和各地方诸侯权力平衡的军事冒险,都可能威胁到日本国内的和平和稳定。如果增兵给明郑集团,军事冒险太大,自然拒绝。
因此,德川幕府在回复明郑使者中,隐晦提及这一困境:
“邦内初定,甲兵未足,若远渡重洋,恐内虚而外危。”
可以看到,对德川幕府来说,从“攘外必先安内”的政治考虑,给刀不给兵才是稳赚不赔的选择,对明郑军队自然坚持“只给物资不给兵”的底线。
德川幕府拒绝出兵,也是为了避免卷入当时中国的纷争,不干涉内政,因为德川幕府也是深知与强大的清朝为敌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这也是丰臣秀吉时代留下的惨痛教训。
十六世纪末战国末期,丰臣秀吉倾全国之力发动侵朝战争,妄图以朝鲜为跳板进攻明朝,目的是实现“大东亚共荣圈”的梦想。
为了粉粹日本丰臣秀吉借着朝鲜吞并中国的野心,明朝出兵援助朝鲜,史称万历抗倭援朝战争。
经过一番浴血奋战,日本损兵20万,宣告战败。这一场战争不仅消耗了日本战国时代积累下的国力,国内经济几乎崩溃,令后来继承者——德川幕府家族深刻认识到:“跨海征战,赢无实利,败则招祸”。
于是,在1650年代,郑成功向德川幕府提出“借兵三千”之请,在1660年郑成功派张光启赴日借兵时,都是希望联日反清。
德川幕府的重臣智囊团们看到,清军入关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大陆,正在调集重兵围剿台湾东南沿海的反清势力。
如果日本公然出兵支持明郑政权(占据台湾地区),就相当于支持一个“前朝残余势力”,与清朝结下仇恨,挑战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向一个强大的陆地帝国宣战!即使打赢了,明郑政权偏安于台湾,日本也无法从中获得领土、贸易特权等实际收益。
但如果打输了,日本就遭到清朝的外交抗议、军事威胁或者经济贸易制裁!清朝极可能切断对日贸易通道,甚至以“讨伐逆党”名义威胁日本本土安全。对于一个在战乱废墟中建立政权,需要休养生息的德川幕府政府来说,乃是得不偿失。
由此总结,在当时德川幕府的幕僚们看来,清朝和明郑政权的战争,乃是中国内部政权的更替,德川幕府没必要为了“道义支持”或“血缘情谊”打破既定的锁国国策,给自己招来无妄之灾。当时,幕府的重臣——松平信纲在文书中直接拒绝:
“出兵之事,胜则无益于邦,败则结怨于清,断不可为。”
于是,幕府对郑成功派来的使者,都是礼遇,赠予大量军械物资。如根据《长崎港贸易记录》记载,1659年出口3000柄武士刀、500副铠甲;1660年再赠10门铜炮、200支鹿铳,还给予郑氏商船免税特权。但却始终以“锁国令”为由,拒绝派兵。
为什么援助明郑政权反清的风险巨大,日本还要提供武器军事物资呢?这也是德川幕府的精明务实之处,通过“有限援助”的战略,保持东亚海上格局的平衡,以最小成本获取最大利益。
十七世纪的郑成功家族集团,凭借强大舰队垄断东亚与东南亚一带的海上贸易通道。当时在中国东南沿海的丝绸、茶叶,东南亚的香料、木材,再到日本长崎的白银、铜料,都要通过郑氏商船转运,从而形成了“无郑不通航”的海上贸易格局。
当时日本手工业发展有限,国内民众对丝绸需求量很大。如日本贵族对中国丝绸的追捧达到极致,一匹上等苏绣丝绸在长崎的售价,相当于普通武士半年俸禄,而这些丝绸几乎全靠郑氏商船转运。同时,日本盛产的武士刀、火绳枪(鹿铳)、铜料等,恰好是明郑抗清急需的军事物资。
对于德川幕府来说,对明郑集团提供军事武器援助,既能讨好明郑政权以保障贸易通道畅通,又能通过武器出口赚取巨额利润,无需卷入战争。这有限的援助,本质也是一场低风险、高回报的“贸易投资”。
因此,在1659年郑成功第三次向日本求援的时候,幕府拒绝出兵,但批准向其出口武士刀3000柄、铠甲500副;1660年郑成功最后一次求援时,日本更是一次性援助铜炮10门、鹿铳200支,同时允许郑氏商船免税进入长崎港。德川幕府就是借助于这一种“物资换贸易”的模式,让日本在不卷入战争的前提下,保障了经济利益。
面对清朝统一进程,德川幕府也借助贸易维持东亚海域平衡。通过对明郑集团输出武器军火,间接也资助有势力的明郑政权存在,赚取“道义支持”的名声。同时,也能不用付出实质性的军事代价,持续牵制和消耗清朝的势力,使清朝无暇东顾,为日本创造一个更安全的外部环境,也能避免重蹈丰臣氏的覆辙。
日本这一种外交平衡术,在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达到顶峰——台湾成为中日贸易中转站,每年50艘商船往来日本的长崎,明郑政权形成了独特的“以商养战”模式,日本也是稳赚不赔。同时有实力的台湾明郑政权存在,可以牵制和消耗大清的实力,使其无暇东顾,为日本发展营造安全的外部环境,符合日本的战略意义。
370年前,清初日本对明郑政权的“选择性援助”,与一切国际关系一样,都遵循着“利益最大化”的逻辑。这也验证了国与国之间来往,没有永远的朋友和敌人,都是利益往来。
有人说当时日本的德川幕府,奉行精明利己主义的外交政策,也有人认为这是弱国的生存智慧。读者们,可以思考如果当时日本出兵援助郑成功,明末清初的历史会改写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来源:坤仔音乐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