箕子东渡到汉武帝建四郡:中华文明在朝鲜半岛的千年奠基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7 17:31 1

摘要:商朝末年,纣王暴虐无道,商朝贵族箕子作为纣王的叔叔,曾多次劝谏纣王改过自新,但纣王不听从,反而更加暴虐。箕子见商朝已无可挽回,便决定离开商朝,寻找一片新的土地建立自己的政权。周武王灭商后,得知箕子不愿臣服于周朝,便将朝鲜半岛分封给箕子,允许他在那里建立自己的国

商朝末年,纣王暴虐无道,商朝贵族箕子作为纣王的叔叔,曾多次劝谏纣王改过自新,但纣王不听从,反而更加暴虐。箕子见商朝已无可挽回,便决定离开商朝,寻找一片新的土地建立自己的政权。周武王灭商后,得知箕子不愿臣服于周朝,便将朝鲜半岛分封给箕子,允许他在那里建立自己的国家,史称"箕子朝鲜" 。

箕子,名胥余,是商朝末期一位极具智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不仅精通治国之道,还深谙礼乐文明。据《尚书大传》记载:"武王胜殷,继公子禄父,释箕子之囚。箕子不忍,为周之释,走之朝鲜。武王闻之,因以朝鲜封之。" 这一记载表明,周武王虽然释放了箕子,但箕子不愿臣服于周朝,选择逃往朝鲜半岛,而周武王则顺势将朝鲜半岛分封给他,使其成为名义上的属国。

箕子朝鲜的建立,标志着中原文明开始向朝鲜半岛传播。据《后汉书·东夷传》记载:"昔箕子违衰殷之运,避地朝鲜。始其国俗未有闻也,及施八条之约,使人知禁,遂乃邑无淫盗,门不夜扃,回顽薄之俗,就宽略之法,行数百千年。" 这表明箕子在朝鲜半岛推行了中原的礼法制度,教化当地民众,使原本野蛮落后的地区逐渐文明化。

关于箕子朝鲜的地理位置,学界存在"辽西说"和"平壤说"两种观点。辽西说认为,箕子最初是在辽西地区(今河北迁安一带)建立政权,后来才迁至朝鲜半岛北部的大同江流域 。平壤说则认为,箕子直接在平壤建立了政权 。两种观点并非完全对立,可能是箕子朝鲜政权逐步南迁的结果。

无论箕子朝鲜最初建立在哪里,它都为后来中原王朝对朝鲜半岛的统治奠定了基础。据《史记》记载:"箕子既受周之封,不得无臣礼,故于十三祀来朝。" 这表明,尽管箕子朝鲜名义上是周朝的属国,但它实际上是一个高度自治的政权,只在每十三年朝见一次周朝皇帝,表明周朝对它的控制相当松散。

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将卢绾封为燕王 。卢绾是刘邦的密友,两人自幼关系交好,因此尽管卢绾没有立下丰功伟绩,刘邦仍将其封为燕王,负责抵御匈奴 。然而,随着汉初异姓诸侯王(如韩信、彭越、英布)相继被杀,卢绾开始心生疑惧。

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卢绾在叛将陈豨的挑唆下造反,并联合匈奴对抗汉朝 。刘邦派樊哙、周勃等大将讨伐叛军,次年(前195年)将其击败。卢绾兵败后逃奔匈奴,被封为东胡卢王,次年病卒于胡地 。卢绾的部将卫满则率一千多名亲信,头梳椎形发髻、身穿蛮夷服装向东逃出边塞,渡过净水(今朝鲜大同江),投奔箕子朝鲜 。

卫满投奔箕子朝鲜时,正值箕子朝鲜国力衰弱之际。战国中后期,燕国曾派秦开攻占了箕子朝鲜的西部领土两千余里,使箕子朝鲜一蹶不振 。汉朝初年,天下初定,无力对东北地区进行稳固统治,因此只重修辽东地区的原有边塞,以净水为界,将朝鲜半岛纳入燕国管辖范围 。

箕子朝鲜的君主箕准见到卫满的汉人流民,认为这是恢复朝鲜半岛北部领土的好机会。他拜卫满为博士,赐给礼器圭,并将箕子朝鲜西部原秦国空旷之地"上下障"的方圆数百里土地封给卫满,让卫满守护箕子朝鲜西部边境,并试图收复被燕国占领的失地 。

然而,卫满是一个极具野心的政治家。他在封地内不断招引汉人流民,将他们编入军队,逐渐形成了颇具规模的军事力量。汉惠帝元年(前194年),羽翼已丰的卫满,欺骗箕准说汉朝派十路大军前来攻打,请求到箕准身边来守护。箕准不知是诈,许诺了卫满的请求。于是卫满趁此机会,率军向箕子朝鲜都城王险城(今朝鲜平壤)进攻,击败箕准,攻占都城,自立为王,建立卫氏朝鲜 。

卫氏朝鲜的建立,标志着中原移民开始在朝鲜半岛建立自己的政权。据《史记》记载:"卫满自立为王,以王险城为都,方数千里。" 卫满成为朝鲜半岛北部地区的实际统治者,而箕准则率部逃往朝鲜半岛南部的马韩地区。

卫满建立政权后,立即向汉朝表示归顺。他向汉惠帝献上朝贡,表示愿意协助保护汉朝边疆。汉惠帝看到卫满如此投诚,给予了大量物资援助,包括粮食、金钱以及兵力 。卫满利用这些资源迅速扩大了自己的势力,吞并了周围的邻国,如真番、临屯等小部落,使卫氏朝鲜的疆域扩展到方圆数千里 。

卫氏朝鲜的统治阶层以汉人为主,但卫满也保留了部分箕子朝鲜的旧贵族,如将原古朝鲜的尼豁相参封为澧清侯,相韩陶封为秋菹侯,将军王ᐈ封为平川侯等 ,以稳定统治。同时,卫满还大量招纳来自齐地、燕地的流亡之徒,进一步增强了卫氏朝鲜的军事实力 。

卫氏朝鲜在卫满和其子卫蒙的统治下逐渐强盛。然而,到卫满的孙子卫右渠继位时,卫氏朝鲜的政策开始发生变化。卫右渠自恃国力雄厚,拒绝向汉朝称臣纳贡,并大量招纳中原的亡命之徒为其效力 。更为严重的是,卫右渠还极力阻止真番、临屯等小国向汉朝进贡,严重违背了当初卫满与汉朝达成的和平协定 。

汉武帝时期,汉朝国力强盛,对周边地区的控制力大大增强。汉武帝有感卫氏朝鲜对汉朝的威胁愈来愈大,决定出兵远征朝鲜。元封二年(前109年),汉武帝派涉何为使者前往朝鲜,劝谕卫右渠改变对汉朝的不友好政策,但卫右渠终究不肯接受汉朝诏命。

涉何离开卫氏朝鲜来到边界净水边,派驾车的车夫刺杀护送他的卫氏朝鲜裨王长,然后立即渡河疾驰而回,进入汉朝边塞 。回到京城后,涉何向汉武帝报告说:"我杀死朝鲜的一个将军。"汉武帝认为他有杀死朝鲜将军的美名,没有追究他的过失,反而任命他担任辽东东部都尉 。

卫右渠对涉何的刺杀行为极为愤怒,于是派兵偷袭杀害涉何。这一事件成为汉武帝出兵远征朝鲜的直接导火索。

元封二年(前109年)秋天,汉武帝调集五万大军,分水陆两路进攻卫氏朝鲜 :

- 楼船将军杨仆率领水军从齐地(今山东)乘船渡过渤海,直指王险城 。

- 左将军荀彘率领陆军从辽东郡出发,进攻朝鲜西部。

两路大军计划在王险城会师,合力攻打朝鲜。然而,战役初期并不顺利。荀彘的卒正(县令)多率领辽东兵进攻朝鲜军队,结果队伍溃散,多逃回来,因触犯军法被处斩 。杨仆率领的水军先到达朝鲜列口(今大同江入海口附近),未等荀彘的陆军到达,就单独率领水军进攻王险城,结果战败,杨仆丢掉自己的部众,逃匿山中十多天,渐渐寻找、收拢溃散的士卒,重新聚集起来 。

汉武帝得知两路大军出师不利,便派使者卫山借着兵威前往朝鲜晓谕卫右渠。卫右渠接见卫山,磕头谢罪说:"我愿意投降,只是担心杨、荀二将军会用欺骗的手段杀害我,现在看到真的符节,请允许我降服。"于是卫右渠派遣太子卫长(一作卫长降)前往汉朝谢罪,同时进献五千匹马,并向在朝鲜的汉军馈赠军粮 。

然而,当有一万多朝鲜人手持兵器护送卫长前往汉朝时,卫山和荀彘怀疑卫长他们要发动变乱,认为卫长已经降服,应该命令手下人不要携带兵器 。卫长也怀疑卫山和荀彘要设诈杀害自己,就不再渡河,率众返回 。卫山回到京城向汉武帝报告此事,汉武帝于是杀死卫山,以此为由,调集更多军队进攻朝鲜 。

战争进入僵持阶段。荀彘打败净水西岸的朝鲜军队后,才向前推进到达王险城下,包围王险城西北部。杨仆也前往会和,驻军王险城南部。卫右渠于是坚守城池,汉军进攻数月未能攻克 。

转机出现在元封三年(前108年)春。汉武帝派卫山持节入朝劝降,卫右渠迫于压力表示归顺,并派太子率万余人赴长安朝见。然而,当朝鲜使团行至净水时,荀彘因怀疑其携带武器,强行要求解除武装,导致双方信任彻底破裂 。

卫右渠最终被内部主和派大臣杀害,卫氏朝鲜由此灭亡。汉武帝将卫氏朝鲜故地分为四郡,即乐浪郡、临屯郡、玄菟郡和真番郡,史称"汉四郡" 。

汉四郡的设立,标志着朝鲜半岛北部正式纳入西汉版图。四郡的地理位置大致如下:

- 乐浪郡:核心郡,治所在朝鲜县(今朝鲜平壤大同江南岸),管辖大同江下游至汉江流域,约包括今朝鲜平安南道、黄海道和韩国的京畿道 。

- 临屯郡:位于朝鲜半岛的中东部,以原来的临屯国故地为基础建立,大致包括今朝鲜江原道和韩国江原道大部 。

- 真番郡:位于朝鲜半岛中西部,在乐浪郡以东,约包括今朝鲜黄海北道和黄海南道,韩国京畿道大部和忠清北道、南道北部 。

- 玄菟郡:面积最大的郡,位于朝鲜半岛北部,管辖今辽宁东南部、吉林东部、黑龙江南部、朝鲜咸镜南道、北道以及盖马高原及其周边平原一带 。

四郡的设立,使朝鲜半岛北部正式成为汉朝的领土。汉朝在四郡派遣汉族太守和县令,推行汉朝的法律、制度和文化 。据《汉书》记载,汉朝废除了箕子朝鲜的《犯禁八条》,设立了新的六十多条法律来规范各族人民的行为 。

然而,汉四郡的统治并不稳定。昭帝始元五年(前82年),汉朝因高句丽的侵攻,不得不对汉四郡的区划进行调整,撤销临屯、真番二郡,将其下辖的郡县并入乐浪、玄菟二郡 。同时,玄菟郡也从朝鲜半岛北部迁至辽东郡境内,北徒后的玄菟郡也被称为第二玄菟郡 。

汉四郡设立后,朝鲜半岛北部的高句丽逐渐崛起。高句丽是由扶余人(中国东北地区的古代民族)建立的,其主要民族包括濊貊、扶余人和汉人 。

高句丽的崛起对汉四郡构成了严重威胁。据《汉书》记载:"后为夷貂所侵,中央政府不得不于始元五年(前82年)对汉四郡的区划进行调整。" 这表明高句丽对汉四郡的侵扰是汉朝调整行政区划的重要原因。

高句丽的扩张策略十分巧妙。它首先吞并了汉四郡周边的小部落,如沃沮、高句丽(原部落名)等,然后逐步向汉四郡渗透。据《三国志》记载:"高句丽(貂人部落联盟)正处在崛起阶段,边郡的设立妨碍了其向东方的发展,从而导致对玄菟郡的不断侵犯。"

汉四郡的统治逐渐衰落。东汉时期,汉朝对朝鲜半岛的控制力进一步减弱。据《后汉书》记载:"光武帝省都尉官的时间是建武六年(30年),这与王遵讨伐王调的时间重合,很可能是东汉重新掌握对乐浪郡的控制权之后,改变了以往的都尉统治方式,转而采取'以夷治夷'的渠帅统治方式。"

东汉末年,中原战乱频发,汉朝对朝鲜半岛的控制力进一步减弱。高句丽趁机扩张势力,逐步吞并汉四郡残余。据《三国志》记载:"高句丽大武神王二十七年(44年),光武帝收复的也是乐浪郡。" 这表明东汉初期,汉朝曾短暂恢复对乐浪郡的控制,但随后又逐渐失去控制。

三国时期,高句丽完全控制了朝鲜半岛北部,并将势力扩展至辽东地区。据《三国志》记载:"公孙度到公孙渊,公孙氏已经在辽东经营了三代之久,是辽东地区的实际掌控者。"

高句丽的崛起,标志着汉朝对朝鲜半岛直接统治的终结。然而,高句丽在崛起过程中,也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据《三国志》记载:"高句丽王大武神王二十七年(44年),光武帝收复乐浪郡后,高句丽王遣使入朝,奉汉朝正朔,称臣纳贡。"

三国时期,朝鲜半岛南部的新罗逐渐强大。据《三国史记》记载:"新罗在完成统一大业之后,于公元962年向宋朝遣使纳贡、采用宋朝年号、建立宗藩关系。"

唐朝时期,朝鲜半岛再次面临统一。公元668年,唐朝与新罗联合进攻高句丽,最终攻陷平壤,灭亡高句丽 。唐朝在朝鲜半岛北部设立**安东都护府**,负责管理高句丽故地 。

然而,唐朝对朝鲜半岛的统治并不长久。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仪凤二年(699年),又移置于新城。圣历元年(698年)六月,改为安东都督府。神龙元年(705年),复为安东都护府。开元二年(714年),移安东都护于平州置。"

唐朝对安东都护府的内迁,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营州之乱:696年,契丹首领李尽忠、孙万荣发动叛乱,攻占营州,切断了唐朝对辽东的控制 。

2. 后突厥汗国的威胁:后突厥汗国趁机控制了松漠、饶乐两羁縻都督府和营州都督府,威胁唐朝东北边疆 。

3. 渤海国的崛起:粟末苏胡子大祚荣在高句丽故地建立了"震国",后改称渤海国,成为唐朝东北边疆的重要势力 。

唐朝将安东都护府内迁,标志着唐朝对朝鲜半岛直接统治的结束。然而,唐朝对朝鲜半岛的影响并未因此消失。据《新唐书》记载:"唐朝对新罗提供政治上支持、军事上援助。"

唐朝与新罗的联盟,对朝鲜半岛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唐朝在朝鲜半岛设立的行政机构,如熊津都督府等,为后来朝鲜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

唐朝灭亡后,辽、金、元、明等中原王朝继续对朝鲜半岛保持影响力。据《元史》记载:"元朝对高丽的控制更是上升到影响高丽王位继承的新高度。1269年6月,高丽元宗被废。8月,忽必烈下诏对高丽元宗被废时间表明态度,派斡脱不花、李谔彻查此事。10月,高丽西北方面兵马宣布依附蒙古、拥护元宗复位。"

元朝对高丽的控制,打破了传统的宗藩关系,转而采用直接行政统治的方式,设"高丽行省" 。这为后来明朝与朝鲜王朝的宗藩关系奠定了基础。

明朝建立后,朝鲜王朝继续奉明朝为宗主国。据《朝鲜王朝实录》记载:"十九年(洪武三年)六月甲戍(1370年7月10日),张子温还自京师。帝赐本国《朝贺礼注》一册及金龙丝丝熟里绢各二匹。" 《朝贺礼注》是明朝规定藩国朝圣礼节的法典,朝鲜的接受表明其继承前朝传统,奉明朝为宗主国 。

壬辰倭乱(1592-1598年)是明朝与朝鲜关系的重要转折点。据《明史》记载:"壬辰倭乱,日本侵略朝鲜,朝鲜国王李昖逃奔义州,请求明朝出兵援助。"

明神宗万历皇帝出于"字小扶危"的宗藩情义和"门庭切近之忧"的现实考虑,迅速作出反应 。据《明史》记载:"明军先后两次入朝参战,在中朝两国军民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明朝出兵援朝,耗银约400万两,占"万历三大征"(宁夏、播州、朝鲜)总军费的近一半 。这场战争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对明朝国力造成了巨大消耗,为后来明朝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清朝建立后,延续了明朝与朝鲜的宗藩关系。据《清史稿》记载:"朝鲜王朝继承前朝传统,奉清朝为宗主国。"

然而,1895年清朝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承认朝鲜独立,标志着中国对朝鲜半岛直接影响力的终结。此后,朝鲜很快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

朝鲜半岛与中国历史联系的核心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政治依附性:从箕子朝鲜到卫满朝鲜,再到汉四郡、唐朝安东都护府、明朝壬辰倭乱支援,朝鲜半岛长期处于中原王朝的政治影响之下,形成了"事大主义"的政治传统 。

2. 文化同源性:中原文明通过箕子朝鲜、卫满朝鲜及汉四郡的统治,深刻影响了朝鲜半岛的文化发展。汉字、儒学、法律、农业技术等从中原传入朝鲜,形成了东亚文化共同体 。

3. 经济互补性:朝鲜半岛与中国形成了密切的经济联系。中国输出茶叶、铁器等商品,朝鲜提供瓷器、人参等特产,形成了区域性的经济网络 。

4. 地缘互动性:中原王朝通过朝鲜半岛制衡北方游牧民族(如匈奴、高句丽)与日本,而朝鲜则借力维持自身独立 。

来源:外星人自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