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时候我在想,历史到底是不是注定的?就像1935年那次长征途中,红军在贵州翻山越岭,几乎到了绝境。结果有人在旧报纸上看到一条不起眼的消息:陕北还有红军队伍在活动。就这么一句话,像黑夜里的一点火星,让整个中共中央下定决心往北走。你说这是不是偶然?可偏偏这种“碰巧
有时候我在想,历史到底是不是注定的?就像1935年那次长征途中,红军在贵州翻山越岭,几乎到了绝境。结果有人在旧报纸上看到一条不起眼的消息:陕北还有红军队伍在活动。就这么一句话,像黑夜里的一点火星,让整个中共中央下定决心往北走。你说这是不是偶然?可偏偏这种“碰巧”,撞上了“抗日救亡”这个大势,硬是把一次溃退变成了战略转折。
人常说“时势造英雄”,可时势来了,真能顶上去的人,往往也就那么一个。毛泽东的成长背景,放在今天简直没法复制——乡间私塾打底,自学啃古书,又接触新思想,一边办农民运动讲习所,一边在井冈山打游击。这种经历,融合了草根洞察、书本智慧和实战摔打,哪一步都缺不得。那时候没有MBA课程,没有党校系统培训,一个人能不能成事,全靠在血与火里自己悟。
现在当然不一样了。你看看今天的干部选任,从基层公务员到地方主官,哪个不是层层考核、轮岗锻炼?教育体系、政治流程都规范化了。这当然是进步,稳定、可持续。但某种程度上,也少了那种“乱世出豪杰”的爆发力。现在的“战场”也变了——不再是枪林弹雨的根据地,而是芯片研发的实验室、新能源车的生产线、还有每天都在变化的直播电商赛道。
我们总爱问“会不会再出一个毛泽东”,可这问题本身可能就有点过时。时代要的早已不是同一个人,而是不同的“英雄”。你在医院里熬夜做科研的医生,带团队攻克一个癌症靶点;你在县城教语文的老师,让学生第一次读懂鲁迅笔下的民族魂;你在工地上盯着图纸的工程师,把一座桥稳稳架在峡谷之间——这些都不是“伟人演义”里的桥段,但却是真实推动中国往前走的力量。
说到底,那种“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劲儿,那种“实事求是”的清醒,还有心里始终装着老百姓的立场,这些才是该留下的东西。至于谁来当主角?未必是站在舞台中央的那个。说不定就在哪个图书馆自习到深夜的学生眼里,在某个小镇青年创业失败第二次重启的计划书里。
你看,历史从不重复,但它会押韵。
来源:音乐娱乐大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