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攻破北京时,崇祯帝为什么没有趁乱逃出城?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7 17:30 1

摘要:北京城破,崇祯在绝望中杀光妻儿,带着王承恩准备逃离紫禁城,却被负责守卫的太监、勋贵拦在城门下——他们需要在李自成手底下自保,崇祯无疑是最好的投名状。

编者按:北京城破,崇祯在绝望中杀光妻儿,带着王承恩准备逃离紫禁城,却被负责守卫的太监、勋贵拦在城门下——他们需要在李自成手底下自保,崇祯无疑是最好的投名状。

紫禁城成了修罗地狱,崇祯在自以为解决了所有体面问题后,回到宫中。此时已经二更,身边只剩最后一人,就是他最信任的大太监王承恩。两人在摇曳的烛光中,把酒对酌,谁也没有说话,一直等到三更鼓响。

崇祯仿佛被鼓声惊醒——是时候跑路了。他拉起王承恩的手:“东西准备好了吗?”王承恩点点头。二人来到王承恩住处,崇祯脱掉龙袍,换上了百姓衣装。崇祯上马,亲自持一杆三眼铳,与王承恩一起,率几十名太监出了紫禁城。

崇祯一行自东华门出,目标是朝阳门。还记得当初分派各门守备时,朝阳门的主将位置给了谁吗?成国公朱纯臣。原来崇祯一早就为这一天安排了后路,把自认为最值得信任的勋贵放在此处,还在最后时刻授以摄政重任,只能说崇祯真是机关算尽。

一行人的马蹄声踏碎了北京的夜晚,众人来到朝阳门前。城头守卫的太监,怀疑崇祯一行人是李自成的内应,竟然放炮轰击,但是炮没炮子,并不能伤人。崇祯哪儿见过这阵势,无奈只能打马回返。

在朝阳门发生的这一幕,全是不合理的地方。首先,北京城门并非完全禁止出入,前一晚,还有某太监密遣二卒,持令箭从德胜门出城,说明持有合法手续,城还是出得去的。怎么一日之后,崇祯队伍要出城,就出不去了呢?按理说,崇祯队伍不可能二话不说就冲城门,找人到城门通报一声是情理中的操作,总不能令箭、令牌甚至皇帝旨意都没带吧?如果见到这些凭证,城上的人怎么可能怀疑来人是李自成内应?

事实上,崇祯确有命人持旨意叫门,但被守门者拒绝,问曰:“兵部令箭何在?光有旨意,没有兵部令箭,不得开门,这是祖制。”这是时在城中的进士李长祥事后所记,其中细节是他从太监之间的窃窃私语听来的。鉴于各门均由太监掌握,此说可信度颇高。

兵部令箭!这是张缙彦掌握的权力。关键时刻,崇祯没有了解到这个重要信息,或者有人以此作为借口挡下了皇帝。

其次,为了阻止来人出城,城上还放了几炮,这点最为可疑。假如城上守军真的认为来人是内应,就得放真炮,放空炮算什么意思?因此,合理的解释只有一个:朝阳门守军在得到城下通报,知道来者是皇上之后,出于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受命不许崇祯出城,但他们不能明着违命,只能放空炮将皇上吓走。

被打跑的崇祯等人,又去了成国公府。既然朝阳门是朱纯臣管着的,那就找他来开门。只是成国公府上家仆回话,朱纯臣竟然不在府上,说是不知到哪儿与别人宴饮去了。在此之前,太子和定王吃了一样的闭门羹。

朱纯臣的理由过于匪夷所思,外城都被攻破了,内城危在旦夕,朱纯臣哪儿来的闲情逸致,又有多大的酒瘾,还要去吃席?这完全不合常理。唯一的解释只能是他故意闭门不见,否则皇帝当面逼着他护驾出城,他又该如何是好?

再度吃了闭门羹后,崇祯终于明白自己已众叛亲离,除了仰天长叹,一筹莫展。

(影视剧中的崇祯帝)

一行人骂骂咧咧离开,继续奔走在逃亡的路上。队伍转头南下,奔到崇文门前。崇祯没想到的是,他们又经历了与在朝阳门一样的待遇,城上守军“认为”他们是闯军内应,仍旧放炮轰人。两次尝试出城,两次被阻,这绝不会是巧合,只能是所有守军都接到统一安排——封闭城门,不许城内某些重要目标跑了。

这一段历史被当时在钦天监任职的西方传教士汤若望记录下来:“现在,皇帝顷刻之间发现,自己已经身陷太监与强盗的双重囹圄之中。他跨上了一匹马,在只有六百名骑兵的保护下,莽撞地冲向了已经大敌压境的城池正面。这个城门是原先耶稣会士的小教堂所在地,皇帝试图从这里逃走。但正是这些人,拦住了他的去路,因为他们已经将自己当成了战利品,拱手让给了敌人。”

汤若望笔下的小教堂应是万历年间兴建的宣武门教堂,也许他混淆了宣武门和崇文门,但他所记录的事与崇祯最后的行动大致相同。汤若望也认为城门守军是有意拦下皇帝以献给李自成。

至此,崇祯仍不死心,还想去正阳门碰碰运气。正阳门由兵部尚书张缙彦、刑部侍郎孟兆祥负责防守,既然勋贵、太监都不可靠,或许能指望文官。

队伍走到白家胡同,此处如今已不可寻,大致在今北京医院附近。崇祯抬头望向正阳门,一股绝望油然而生。只见城上点了三盏白灯笼,这是北京城防的信号,各门约定灯笼从一至三,分别表示轻重缓急,三盏白灯笼,是城已破的警报。崇祯万念俱灰,只得与王承恩返回宫中。

崇祯不知道的是,他获得的又是一个假消息。三月十八日晚,内城还未被攻破,三盏白灯笼是谎报军情,因而有史家怀疑守军已经有二心。正阳门是谁负责的呢?兵部尚书张缙彦!

崇祯等人回到紫禁城时,已近五更,崇祯击钟召集群臣,然而已经没有一个人前来报到。崇祯意识到,或许真的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他命宫中遣散太监、宫女。时在礼科值班的给事中申芝芳见证了这一幕——五更时宫人、内监纷纷出宫。只是他还不知道,自己的皇上此刻正步上煤山。

紫禁城的潮水逐渐退去,崇祯身边只剩下王承恩一人陪伴。这位大伴侍从崇祯三十多年,是把崇祯从小抱着长大的人。王承恩和他的前辈魏忠贤、王振一样,都是皇帝最信任的太监。穷途末路之际,君臣二人正好路上作伴。

崇祯和王承恩出了紫禁城北门,一路走上煤山的寿皇亭。亭又名红阁,是皇帝检阅内操的地方。崇祯在亭子里来回踱步,心中还存着一丝期待——有没有白衣骑士出现,勤王护驾?但显然不会再有了。

崇祯喃喃自语:“我待臣子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为何没有一个人相随?先朝靖难的时候,还有程济这样的人。”程济是预言朱棣起兵造反的人,最后南京被叛军攻破,传说程济伴随建文帝朱允炆逃出南京。

崇祯但凡聪明一些,联系到闯军进军北京至今的一系列行迹,又怎能察觉不到自己遭到所有勋贵、文武甚至太监抛弃的事实呢?崇祯最后还是心有不甘地自我安慰了一句:“想必是他们不知道我在这里,所以不能前来吧。”这句话他自己都未必相信。

来源:策略rF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