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山东,那厚重如泰山的优秀传统文化,早已不再是仅仅陈列于博物馆玻璃展柜中的静态遗产,而是如一股源自历史深处的涓涓活水,不舍昼夜地流淌在寻常百姓的日常烟火里,无声地浸润着这片土地上的生活方式、价值选择与道德伦理,展现出历久弥新的强大生命力。
在山东,那厚重如泰山的优秀传统文化,早已不再是仅仅陈列于博物馆玻璃展柜中的静态遗产,而是如一股源自历史深处的涓涓活水,不舍昼夜地流淌在寻常百姓的日常烟火里,无声地浸润着这片土地上的生活方式、价值选择与道德伦理,展现出历久弥新的强大生命力。
这股活水,首先欢快地流淌在遍布城乡的社区书屋与乡村学堂的琅琅诵读声中。当年轻的父母带着孩子一起吟诵《论语》《孟子》的千古名篇,共同感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智慧、“仁者爱人”的博大胸怀与“和为贵”的共生哲学时,文化的种子便已超越文本,悄然播撒在心田。它同样活跃在文化广场之上,随着泰山皮影戏的光影摇曳、山东琴书与快书的诙谐唱腔,将忠孝节义、家国天下的故事娓娓道来,让古老的道德规范与人文精神,在群众的欢声笑语与潜移默化中,实现代际传承。
这股活水,也强劲地涌动在“山东手造”的匠心传承与创造性转化之中。它见证着一块普通的泥土在匠人手中被赋予灵魂,幻化为“漆黑如墨、叩之如磬”的龙山黑陶;一截寻常的柳条经过巧妙编织,变身为兼具实用与审美价值的时尚家具;甚至传统的锔补技艺,也能与金缮艺术结合,让破损的器物重现光彩,并获得全新的艺术生命。这早已超越了单纯技艺的延续,更是将传统美学、哲学思想与工匠精神深度融入现代生活的生动实践。它让年轻人不仅乐于欣赏,更乐于使用、消费与分享,使传统文化成功摆脱了“老古董”的刻板印象,转变为可以装点生活、引领风尚、创造经济效益的“潮品”与“国货”。
更为深刻的是,这股活水已深深渗入基层社会治理的毛细血管之中,为解决现代社会的难题提供了古老的东方智慧。一些地方积极借鉴传统“乡约”“族规”中的自治智慧,创新推出“美德积分”、“信用超市”等模式,有效激励村民参与公共事务,涵养文明乡风;巧妙转化儒家“无讼”理念,在社区和乡村普遍设立“和为贵”调解室,将大量矛盾纠纷化解于萌芽、止息于诉前。这种将传统智慧与现代治理需求相结合的探索,使得“德治、法治、自治”相互融合,赋予了古老的儒家思想以崭新的时代生命力,也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富有特色的地方样本。
由此可见,齐鲁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绝不在于将其封存保护、束之高阁,而恰恰体现在这个“活”字上。它活在与时俱进的创造性阐释中,活在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践行与情感认同中,活在与当代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与同频共振中。当深厚的文化从书本走入火热的生活,从遥远的历史照进鲜活的现实,它便真正超越了知识的范畴,成为了塑造今天社会风貌、启迪未来发展方向、并为我们应对现实挑战提供不竭智慧的强大精神力量。这条流淌千年的文脉活水,正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所在,也是我们走向未来的坚实根基。
来源:掌握滨州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