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管双辞+10亿索赔!BBC剪辑抹黑特朗普,百年媒体为何重蹈覆辙?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7 17:10 1

摘要:11月9日,BBC炸了锅!总裁蒂姆・戴维和新闻CEO德博拉・特尼斯同一天宣布辞职,消息一出,全球媒体圈都在讨论这事儿的来龙去脉。

11月9日,BBC炸了锅!总裁蒂姆・戴维和新闻CEO德博拉・特尼斯同一天宣布辞职,消息一出,全球媒体圈都在讨论这事儿的来龙去脉。

这俩高管辞职可不是闹着玩的,背后牵扯出的纪录片剪辑丑闻,比电视剧还抓马。

事情的源头得从BBC的王牌栏目《全景》说起,这个栏目主打深度调查,这次却栽在了特朗普的纪录片上。

特朗普1月6日的演讲被剪得乱七八糟,他明明说了“和平地、爱国地发声”这句关键话,结果被节目组刻意遗漏。

剩下的片段拼接在一起,给人的感觉就是特朗普在煽动暴力,本来想这可能只是个无心的编辑失误,后来才发现,里面藏着更大的问题。

前编辑标准顾问迈克尔・普雷斯科特早就发现了不对劲,他在任的时候,不光指出了这部纪录片的剪辑问题,还提到BBC存在“系统性偏见”。

比如阿拉伯语服务被指对以色列有偏见,跨性别议题报道时有些观点被压制,他把这些问题反映给高层,可人家根本没当回事。

无奈之下,普雷斯科特只能当“吹哨人”,把内部备忘录公之于众,这才让丑闻彻底曝光。

备忘录一出来,BBC再也瞒不住了,董事会主席萨米尔・沙阿赶紧向英国议会道歉,承认剪辑是“判断失误”,确实造成了误导。

但道歉挽回不了局面,压力越来越大,蒂姆・戴维和特尼斯只能选择辞职。

戴维说辞职是个人决定,可作为总裁,他得承担最终责任,还表示会留任到继任者完成“有序过渡”。

特尼斯也说责任在自己,却死活不承认BBC有“制度性偏见”,这波又担责又不认制度问题的操作,确实有点让人看不懂。

高管辞职只是开始,更大的麻烦还在后面,特朗普的法律团队直接发函给BBC,张口就要10亿美元赔偿,还要求11月14日前撤回纪录片、公开道歉。

媒体法专家都说,这10亿美元索赔根本不现实,更像是吓唬人的手段,但不得不说,这招确实把BBC架在了火上。

更有意思的是BBC内部的反应,不少人觉得这不是简单的编辑失误,而是一场“政变”。

他们认为,这是BBC的右翼批评者和《每日电讯报》这类竞争对手联手搞的鬼,目的就是削弱BBC的公信力,推动它“去国有化”。

如此看来,这事儿早就超出了媒体失误的范畴,变成了政治和商业利益的博弈场,其实把这事放到行业里对比,就能发现BBC的处境有多特殊。

2015年NBC主播布莱恩・威廉姆斯谎报战地经历,当时的NBC新闻总裁正是这次辞职的特尼斯,最后威廉姆斯只是个人下台。

可BBC这次不一样,它是公共广播机构,靠政府牌照费吃饭,一点小错都可能影响后续的预算谈判。

英国文化大臣莉萨・南迪都明确表态,说这事儿“非常严重”,反观NBC这种商业媒体,只需要对股东和广告商负责,容错率比BBC高多了。

还有个很有意思的点,就是吹哨人普雷斯科特的处境,在欧美这边,为了公共利益“吹哨”是受道德和法律保护的。

就算他曝光了BBC的问题,后续也能去监管机构、高校或者其他媒体任职,职业发展不受影响。

可要是放在国内,这种泄露内部信息的行为,不光可能面临法律风险,还会被社会道德谴责,两种不同的语境,让同样的行为有了完全不同的结果。

说起来,BBC搞出这种丑闻真不算新鲜事,翻一翻它的历史,几乎每隔几年就会爆一次大瓜,每次都闹得沸沸扬扬,可每次整改完都没啥用。

1995年,BBC记者马丁・巴希尔用伪造的银行文件,骗到了对戴安娜王妃的采访,这事在当时轰动全球,可BBC的内部调查居然掩盖了真相。

有意思的是,当时的总裁正是这次辞职的蒂姆・戴维,后来他还得为此事道歉。

2003年,BBC报道伊拉克战争时,夸大了所谓“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情报,导致国防部专家凯利博士身份被泄露,最后不堪压力自杀。

那次事件后,时任总裁和主席都辞了职,算是BBC和政府的一次惨烈对抗。

2012年的吉米・萨维尔丑闻,更是把BBC的声誉推到了谷底,这个家喻户晓的主持人,居然在几十年里性侵了不少人,其中还有未成年人,很多暴行就发生在BBC的物业里。

更过分的是,BBC《新闻之夜》本来已经做了调查,结果被高层叫停,时任总裁恩特威斯尔上任才54天,就因为这事辞职了。

后来还有2017年的薪酬差距问题,中国编辑凯瑞・格雷西公开辞职抗议,多名女员工起诉BBC胜诉;2023年,首席新闻主播休・爱德华兹因为色情照片事件辞职,BBC又一次因为处理不及时被骂。

这么多丑闻,BBC每次都搞了整改,新增了流程和部门,普雷斯科特所在的“编辑标准部”,就是之前整改的产物。

可时间一长,这些流程就变得僵化,慢慢成了走过场,高层想绕过标准审核,简直易如反掌。

说白了,就是官僚主义让这些“看门狗”部门形同虚设,而且现在民众和业界对媒体错误的容忍度越来越低,就算这次事件没涉及刑事犯罪,对公信力的损害也不小。

现在BBC正在紧急找新总裁,热门人选几乎全是女性,可这事儿没那么简单,右翼媒体强烈要求找个外部改革者,还得是政治上偏中立或右翼的,说是要平衡BBC的“自由派偏见”。

也有人觉得找外人风险太高,不如从内部提拔,先稳定军心。

毫无疑问,不管谁来接手,BBC接下来肯定要往“绝对中立”上靠,像《全景》《新闻之夜》这种带有调查性质的节目,可能会被严格限制,以后说不定只能“读新闻稿”,不敢再“造新闻”了。

更让BBC头疼的是牌照费谈判,它靠国民强制缴纳的牌照费维持运营,接下来就要和政府谈未来的费用水平。

现在出了这么大的丑闻,政府不管哪个党派,都有足够的筹码压价甚至削减预算,预算一减,基层裁员怕是免不了,连锁反应才刚刚开始。

从戴安娜采访欺诈到这次的特朗普纪录片造假,BBC的历史教训堆起来能放一柜子,可为啥就是记不住?不是没整改,而是整改没触碰到核心问题。

官僚主义让监督部门形同虚设,公共媒体的特殊身份,让它处处受限,再加上外部政治压力,犯错成了大概率事件。

BBC的遭遇给所有公共媒体提了个醒,公信力这东西,攒起来难,毁起来易,要是不能打破制度壁垒,真正把编辑公正落到实处,就算换了新总裁,下次还可能重蹈覆辙。

至于这次10亿索赔最后会咋样,BBC能不能挺过这关,只能慢慢看了。

来源:姑苏九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