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AI,对当代年轻人的一封信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7 16:08 1

摘要:有人说它是工具,有人说它是末日,也有人当笑话。但无论你怎么看,这个时代已经换了版本——人类第一次要和一种“看得见自己被淘汰”的力量共存。

作者 薛蛮子

当你刷到这条时, “AI”大概已经成了你每天都能看到的词。

有人说它是工具,有人说它是末日,也有人当笑话。但无论你怎么看,这个时代已经换了版本——人类第一次要和一种“看得见自己被淘汰”的力量共存。

我想借这一封信,认真和你聊一次:AI来了,这一代年轻人,到底在面对怎样的世界。

先说我们那一代人。七零、八零后赶上的是“增量时代”:WTO、房地产、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轮番爆发。那时的逻辑很简单——只要方向不离谱、敢下场折腾,就能混出头。即便失败了,房价还涨,城市还吸人,新平台还在冒。那是一个“普通人也能上跑道”的年代。

而现在,跑道变了。中国的互联网红利见顶,移动入口被几家巨头锁死,传统行业被过度开发,房地产讲不下去了。你出门看到的,是连锁品牌、标准化供应链、资本垄断。过去的“草根翻身”路径被封死,新赛道还没成熟。你感到“机会变少”,其实是旧路进不去,新路还没开。

AI就是在这个节点闯进来的。它不是闪电,而是加速器。以前机器抢体力活,现在开始抢脑力活——写代码、画图、剪视频、写文案、做客服、写报告,这些“需要专业”的岗位正被模型吞噬。更残酷的是,AI不会摸鱼,不会请假,还会自我进化。你花十年学的技能,它一夜长大。

有人说“AI不会取代你,只会取代不会用AI的人。”听起来对,但它只说了一半。会用AI的人不会立刻被淘汰,但岗位在缩。原来五个运营,现在一个人加系统就够;原来三层中层管理,现在一个懂数据的就能搞定。你看到的不是“别人效率提升”,而是“岗位池在收缩”。这就是为什么努力越来越“没回报感”。

这一代年轻人的焦虑,和我们当年的不同。我们焦虑的是“能不能抓住更大的机会”,你们焦虑的是“有没有起跑线”。我们犯错还能被下一轮浪潮兜底,你们一条路走错,就输给算法、输给时代。试错成本从“几年时间”变成了“被系统踢出局”。而退路也少了——考编、进厂、找稳定,都不再是安全答案。

你也许已经感到:AI带来的不只是就业变化,而是人与世界关系的断层。许多职业不再被需要,技能不再稀缺,社会评价体系在被AI重写——学历、资历、年限不再决定价值,取而代之的是你是否是系统中的“必要节点”。如果明天的世界是一套AI操作系统,你是核心进程,还是一个随时可被杀掉的后台?

我不想制造恐惧。恐惧你自己就够多。我想让你看清环境。真正的绝望,不是环境糟糕,而是你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

我们那代人的世界是“线性成长”:努力—积累—回报。你这一代面对的是“跳变式重置”:行业消失、政策突改、算法升级,一个生态说没就没。旧经验成了负担,旧安全感是幻觉。AI只是把这种不稳定推到前台,让人再也骗不了自己。

但有些东西AI永远替代不了。第一是判断——机器能给你方案,却无法替你决定;第二是责任——AI不会为后果买单;第三是勇气——所有转折,都来自明知有风险仍选择前行的那一步。

你们这一代确实更难。面对的是机构化、算法化的世界,是一个不给“瞎撞机会”的时代。但正因如此,你们更该清醒地看AI:它不是救世主,也不是屠龙刀,而是一面镜子——放大惰性,也放大天赋;放大麻木,也放大好奇。

如果一定要给建议,我想说:别急着给自己下结论。你们太容易被外界定义:学历不好、专业不对、起点太低、年纪太大、没背景……这些标签让人提前宣布“出局”。但AI时代的命运,不再由起点决定,而取决于你能否快速重启、快速学习、快速组合资源。

AI会拆掉原有的行业、职业、地域边界。你不一定得做大模型,但要想清楚:在你的行业、兴趣、能力里,AI能帮你打开什么空间?是让你独立完成一个团队的工作?让你触达全球客户?还是提供新的服务形态?如果你完全不想,只把AI当威胁,那等于主动撕掉了时代给的通行证。

我不骗你。绝大多数人不会逆袭,大多数行业不会等你准备好再重组,大多数窗口期不会再开。你要做的不是幻想暴富,而是让自己成为“不会轻易被系统踢出局”的那类人。

AI不是远方的科技名词,而是正在改写你人生账本的变量。焦虑不奇怪,但停在焦虑才危险。真正的成熟,不是盲目乐观,而是在悲观现实里依然选择乐观地行动。AI来了,世界正在重启。你不能决定浪往哪卷,但可以决定自己是被推着走,还是主动按下“重新开始”的那个人。

AI的到来,只是引爆了积累已久的变革。你以为焦虑来自技术,其实来自结构。

真正的冲击,并不是“工作会被AI取代”,而是你赖以为生的那套社会结构、分工逻辑、职业路径,正在被彻底重组。

过去三十年,我们活在一个“确定性时代”:读书—工作—晋升—买房—结婚,这是一条被社会默认的路径。每个阶段都有清晰的坐标,哪怕艰难,方向是确定的。而现在这条路断了。学历贬值、工作内卷、房价高企、婚姻推迟、社交断裂,每一环都在塌。年轻人面对的不是“机会变少”,而是“系统崩塌”——整张游戏规则表被撕掉了。

你看到无数行业在坍缩:地产的泡沫退潮,互联网红利枯竭,制造业的利润被AI与自动化压缩;你看到资本在迁移:热钱不再去烧流量,而是去算力、算法、芯片、能源;你看到人群在分层:有的人在AI工厂里造未来,有的人在直播间里卖人生。

这一切正在发生,而且越来越快。

一、结构性焦虑,不是你的错

今天的年轻人常常被指责“玻璃心”“吃不了苦”,但说这话的人往往没意识到,结构性焦虑不是心理问题,是系统问题。

过去一个行业的寿命可能有三十年,现在五年就能从巅峰到废墟。

过去努力意味着积累,现在努力可能意味着“被替代前挣扎”。

你看似在努力“爬”,但山体本身正在塌。

于是,所有的努力都显得徒劳。

这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人陷入“努力焦虑”:不是不想拼,而是不知道拼什么才有意义。

二、资本与算法的联盟,正在重写世界

旧时代的逻辑是“人服从资本”;现在的逻辑变成“人服从算法”。

资本通过算法在配置世界的资源,AI是它的执行层。

平台决定流量,流量决定命运。

你再聪明、再勤奋,也敌不过一次推荐机制的调整。

一个算法更新,就能毁掉一个行业,也能造出新的巨头。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机会越来越“系统化”——个体不再是主角,系统才是主角。

这不是阴谋论,而是事实。

在美国,AI公司市值暴涨的背后,是大量中层岗位被削减;

在中国,AI大模型融资数百亿的同时,传统内容公司倒闭潮此起彼伏。

系统在进化,人类还在习惯。

三、旧秩序的裂缝,才是新机会的入口

别急着绝望。

每一次结构崩塌,都会暴露新的空白地带。

旧的秩序固然在死,但新的秩序总会在边缘重组。

今天,最值得注意的三个方向:

第一是 “去中心化生产”——AI让个体能生产工业级内容。一个人一台电脑,就能完成过去一整个团队的工作。

第二是 “全球化能力迁移”——语言壁垒被打破,AI翻译、生成、协作的能力,让你随时能服务全球市场。

第三是 “认知资产化”——人和机器的界面越来越模糊,你输出的想法、风格、逻辑,都能成为新型资产。

但前提是:你得先接受旧的秩序真的死了。

不要用上一代人的标准去审视自己。

别再幻想“体制稳定”“公司忠诚”“铁饭碗永恒”,这些都只是历史阶段性的幻觉。

新的世界是“流动的”:流量流动、资本流动、知识流动、身份流动。

稳定变成了神话,变化才是常态。

四、AI只是加速器,不是主宰者

AI的确强大,但它不是神。

它只是让所有过程更快——好的更快变好,烂的更快烂掉。

你以为AI抢了饭碗,其实它只是揭穿了“原本效率低”的真相。

它让“能力分布”暴露在阳光下。

在这个意义上,AI不是敌人,它是照妖镜。

它把一切虚假的安全感、无效的努力、过时的知识,全都照出来。

所以,问题不是AI带来了什么,而是你有没有准备好面对它暴露的现实。

焦虑不是耻辱,焦虑说明你还想改变。

最可怕的是麻木:当你对时代的巨响充耳不闻,那才是真正的危险。

焦虑之后,重组开始。

旧秩序的崩塌,是混乱的开始,也是自由的开端。

你不可能再回到过去那个“按部就班”的世界,但你可以决定,在新的版图上扮演什么角色。

这一代人被迫站在分岔口上,但幸运的是——你们拥有前所未有的工具。

AI不是用来取代你的,它是用来放大你的。

它放大你的判断、放大你的好奇、放大你的勇气。

你要做的,不是逃离变化,而是让变化为你所用。

怎么活下去。不是情绪上的“活着”,是经济上、精神上、社会角色上的“活下去”。

因为在AI时代,活下来的人,才有资格谈理想。

首先要承认一个现实:AI革命不是互联网的2.0,而是一次“底层架构重启”。互联网是让更多人上网赚钱;AI是让更多工作消失。区别在于——它不仅创造岗位,也在“清空岗位”。如果你还在等待回到过去那个“多劳多得、勤奋有用”的世界,那就等于把自己交给了算法去筛选。

第一,别抵抗AI,要先“喂饱”它。

AI不懂你,但AI懂数据。你要学会反向利用它,把它当做“自己的工具人”,而不是“威胁者”。

我认识很多年轻人,他们天天喊“AI要抢我饭碗”,但自己从没花几个小时,去认真研究一个AI工具。你可以不用懂原理,但必须知道如何用。AI的本质是生产力的再分配,谁先学会调度它,谁就先获得“复利”。

哪怕你是做餐饮的,也可以用AI帮你写菜单、写文案、做宣传;哪怕你是老师,也可以用AI设计课程;哪怕你是创业者,也可以用它快速测试想法。你不需要比AI聪明,但你得让AI替你干活。

第二,重新定义自己的“单位”——从公司到个体。

过去你是公司里的一个岗位,现在你得学会变成一个系统。AI时代最危险的不是被裁员,而是连被裁的机会都没有——岗位直接消失。最聪明的做法,是让自己变成一个“多线程的人”:有主业,有副业,有作品,有可交易的能力。

不一定要去创业,但一定要有“可结算的价值”。

比如,一个做设计的年轻人,除了给公司打工,也可以在全球平台上卖设计模版;一个写代码的,可以写插件、写脚本卖;一个会讲故事的,可以用AI生成音频、短视频去积累流量。AI降低了门槛,也摧毁了安全区。它逼你不再依赖组织,而是依赖自己。

第三,不要再幻想“稳定”,要练习“迁徙”。

我看到很多年轻人最大的焦虑,是想找一个“安稳的岗位”,但这个词本身在AI时代已经过时。稳定的本质不是不变,而是能适应变化。

就像野外生存,固定营地最先被掠食者发现。AI让全球劳动力都在重排位置,你的安全,不在于“留下来”,而在于“随时能走”。

如果你在一线城市卷不动,可以去二线;如果在国内赛道难跑,就去海外市场;如果行业饱和,就换行业。移动,不再是失败,而是新生。

记住:AI让世界重新洗牌,而“流动性”就是新的壁垒。

第四,别指望系统会照顾你,指望同行的人。

过去创业靠资源,现在创业靠生态。

AI工具一夜更新,你不可能独自追上所有变化,但可以和懂得的人结盟。

比如程序员+内容人+产品人+AI高手,这样的小组远比一个传统公司更灵活。AI让“组织”不再只是公司,也可以是松散联盟。你要学会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互补能力,一起走。

别再想着“公司给我机会”,要想着“我能和谁共赢”。

未来的安全感不是编制,是合作力。

第五,建立自己的“迭代机制”。

这话听起来虚,其实是核心。

你要有一个周期,比如每三个月,复盘一次:

这个阶段AI工具有哪些变化?

哪些能提高我的效率?

哪个方向不值得再卷?

我自己技能有没有过时?

别怕麻烦,因为AI的变化速度本身就逼着你必须“时常更新”。

你不用学所有新技术,但你得跟得上世界的语速。

AI不会同情落伍者,它只奖励那些“愿意学的人”。

最后,我想说:

AI时代的幸运者,都是先认命的人。

认命不是放弃,而是承认:人类不再是世界中心。但正因为如此,人性反而更珍贵。当别人害怕被替代时,你要做那个“不可替代的人”。

靠思考,靠判断,靠共情,靠对未来的直觉。

当你比AI更像一个“活的人”,你就赢了。

这封信写给每一个正在焦虑的年轻人。

别害怕世界太快,怕的是你太慢。

AI不是敌人,它只是镜子,照出你最真实的状态。

能看到镜子里自己的那一刻,才是“重启”的开始。

来源:振个喵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