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八岁的小海绵,已经能把校服穿成走秀款,站在国际学校圣诞舞台的聚光灯下,用英语念完一整段莎翁台词,台下家长举起手机,第一反应不是“演得真好”,而是“这小孩怎么快一米六了”。
八岁的小海绵,已经能把校服穿成走秀款,站在国际学校圣诞舞台的聚光灯下,用英语念完一整段莎翁台词,台下家长举起手机,第一反应不是“演得真好”,而是“这小孩怎么快一米六了”。
镜头扫过去,他鞠躬,额前的碎发跟着晃,像极了他爸在《中国合伙人》里那个青涩的转身——只不过黄晓明当年是拼命想挤进成人世界,小海绵一出生就站在VIP入口。
有人算了笔账:一年学费三十多万,马术课按鞍时计费,钢琴和围棋老师上门一次就是普通白领半月薪,加上童装品牌追着送新款,他的“童年套餐”轻松破百万。
数字听起来吓人,可放在上海,这只是“中产以上、富豪未满”的基操。
真正让人心里咯噔一下的,是爸妈的分工:杨颖负责日常打卡,黄晓明专职“特长陪练”,一周两天雷打不动,连回青岛祭祖都带上马场的头盔,父子俩在田埂上练压浪,小海绵一开口就是地道青岛腔,把隔壁卖烤肠的大爷逗得直乐—— multilingual 的尽头,原来是方言自由。
教育专家隔空提醒:曝光别过度。
可现实是,品牌方早把“小海绵同款”写进季度KPI,他穿过的羽绒服、踩过的小皮鞋,48小时内全网断码。
五百多万年带货额,对一个还没办身份证的小孩来说,是流量,也是枷锁。
就像围棋比赛拿铜牌那天,媒体长枪短炮堵在校门口,他想跟妈妈分享奖杯,却只能先被拉去拍定妆照,嘴角笑到发僵。
那一刻,不知道杨颖有没有想起自己十七岁在日本做模特,冬天穿短裙站在街头,也是先学会对镜头微笑,再学会对妈妈哭。
好在小海绵暂时还“皮实”。
马术课上摔了,自己拍拍土,上马前偷偷把糖塞进教练口袋,拜托“别告诉妈妈”;围棋输了,把奖杯反过来当存钱罐,说“先存点利息,下次换金的”。
这些边角料没人拍,却更像一个八岁人类该有的样子:会怕、会馋、会耍赖,也会在爸爸回老家时,把供桌上的花馍掰一块,塞给路边流浪猫。
说到底,明星娃的剧本没有神秘滤镜,只是资源堆叠的公开直播。
有人看见人民币在燃烧,有人看见一对离婚夫妻在“鸡娃”这件事上罕见地同步。
其实换到普通小区,也能找到同款爸妈:一个负责学科打卡,一个负责兴趣陪跑,周末挤在少年宫门口等摇号,只不过他们的“百万投入”被房贷拆成三十年的细水长流。
小海绵的马术课与楼下小孩的跆拳道班,本质是同一条焦虑传送带,只是他的带子镶了金边。
下次再刷到他长高的热搜,不妨把尺子收一收。
基因彩票、教育氪金、流量围猎,这些关键词背后,不过是一个还没变声的小男生,在努力完成爸妈布置的“成为自己”的作业。
至于观众,与其操心他会不会长歪,不如先想想自己娃今天有没有户外两小时——毕竟,阳光不用按鞍时计费,方言也不用考级,却一样能让孩子长到一米八。
来源:夏日一点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