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浪潮中,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正以“产业融合、文化赋能、生态共生”的姿态,成为激活乡村经济、重塑乡村价值的核心引擎。从浙江安吉的“绿水青山”到陕西袁家村的“关中民俗”,从四川明月村的“文创陶艺”到湖南邵阳北塔区的“城乡对话”,全国涌现出千余个农文旅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浪潮中,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正以“产业融合、文化赋能、生态共生”的姿态,成为激活乡村经济、重塑乡村价值的核心引擎。从浙江安吉的“绿水青山”到陕西袁家村的“关中民俗”,从四川明月村的“文创陶艺”到湖南邵阳北塔区的“城乡对话”,全国涌现出千余个农文旅融合示范村,乡村旅游接待量突破5亿人次,带动农产品销售超千亿元。这场变革背后,是资源整合、模式创新与生态保护的深度博弈,更是城乡要素流动与乡土文化复兴的生动实践。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升级,本质是产业逻辑的重构。传统“农家乐+采摘”的初级模式已难满足市场需求,取而代之的是“农业+文旅+科技+教育”的复合生态。
“一特两辅”产业集群湖南邵阳北塔区以蔬菜为核心,构建“蔬菜种植—加工冷链—农旅体验”全链条,打造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带动全区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60万元。其成功关键在于: 标准化生产:引进龙头企业建设设施化基地,如白田村蔬菜基地获评国家现代农业技术试验站; 品牌化运营:通过“邵阳红”区域公用品牌统一营销,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场景化延伸:开发“蔬菜采摘+研学教育+亲子农耕”体验项目,实现“一产接二连三”。“村企校”协同共生的开放生态
袁家村以村集体为核心,联合企业、合作社与高校,形成“支部引领、村民入股、企业运营、高校赋能”的闭环: 村集体:统筹土地资源与利益分配,确保农民收益占比超60%; 企业:引入市场化机制,开发“民俗街区+主题民宿+文创产品”; 高校:邵阳学院等院校建立研学基地,提供技术攻关与人才培训。
这种模式使袁家村年接待游客超500万人次,村民人均收入突破10万元。“微改造+精提升”的场景革命
浙江安吉鲁家村以“家庭农场+小火车观光”破局,将18个分散农场串联成田园综合体,年营收超2亿元;四川明月村则通过“文创撬动”,将3000亩茶山竹林转化为陶艺工坊、艺术酒店与生态博物馆,吸引100余位艺术家入驻,实现“浪漫田园与文艺村落”的融合共生。
乡村旅游的灵魂在于文化,而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表达。
非遗活化:从“静态保护”到“活态传承”贵州“村超”以足球为媒介,融入苗族银饰、侗族大歌等非遗元素,单场赛事吸引超5万观众,带动周边民宿收入增长300%;陕西袁家村复原关中地坑窑、打铁铺等传统场景,让游客“穿越”回农耕时代,年文化体验收入占比达40%。节庆经济:从“季节限定”到“全年IP”
安吉以“春笋艺术节”“畲村三月三”等“一乡一节”活动,将农产品转化为文化符号,形成“月月有主题、季季有爆点”的节庆矩阵;北塔区李子塘村通过“黄桃文化旅游节”,单日售出黄桃4500斤,销售额突破5万元。数字叙事:从“线下体验”到“云端传播”
尹家峪田园综合体制作《梦回崮乡》微电影、推出“云游田园”直播,线上曝光量超1亿次;袁家村开发“智慧乡村”APP,提供在线预订、农事认领等服务,数字化收入占比达25%。
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需坚守生态底线,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动态平衡。
“微介入”开发:最小化干预,最大化保护竹泉村采用“一古一新”模式:古村保留明清石屋、古井等原始风貌,打造旅游核心区;新村按现代标准建设,安置村民。这种“保护性开发”使竹泉村获评“中国十大最美乡村”,年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双微”提升:微改造与微运营
重庆篆塘镇在珠滩村实施“微景观”工程,利用废弃宅基地建设小游园、文化广场;引入泰国五雀三角梅打造亿级花卉产业基地,既美化环境又创造收益。其经验表明:乡村生态修复需兼顾“颜值”与“产值”。“碳积分”制度:绿色行为的价值量化
安吉试点“生态银行”,村民通过保护湿地、种植竹林等行为积累碳积分,可兑换农产品或旅游优惠。这种机制将生态保护转化为可交易的资产,激发村民参与热情。
当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迈向4.0时代,其核心已从“吸引游客”转向“留住人才”,从“观光经济”转向“生活经济”。浙江德清莫干山民宿集群、成都战旗村“乡村生活综合体”等案例表明:未来的乡村,将是“工作在田园、生活在景区、创业在云端”的理想栖息地。
结语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振兴,是一场关于土地、文化与人的深度对话。它需要政策的精准引导、市场的敏锐洞察,更需要乡村主体性的觉醒——让农民成为产业的主人、文化的传承者与生态的守护者。唯有如此,乡村才能真正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诗与远方”。
来源:本草情报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