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内存被AI掏空!红米K90涨价是信号,2026年手机价格要失控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7 16:54 1

摘要:华强北这两天又开始掉书包了。店里老板边拆货边摇头:“今年存储能不涨?AI 把仓库都吸干了。”这话听上去夸张,但把数据摆在桌面上,你会发现这不是段子,这是行业实况。

华强北这两天又开始掉书包了。店里老板边拆货边摇头:“今年存储能不涨?AI 把仓库都吸干了。”这话听上去夸张,但把数据摆在桌面上,你会发现这不是段子,这是行业实况。

AI 服务器暴增,把全球 DRAM、NAND 的产能吃到见底。

这一轮涨价,远不是“晶圆涨了点”“缺货一点点”这种常规新闻。

这是十年一遇的全品类、结构性、系统性暴涨。

从数据开始说。

DRAM 同比直接飙了 171.8%。

多个主流颗粒半年涨幅 65%~86%。

SSD、DDR4、DDR5 基本全线翻倍,不挑品牌、不挑容量,只要是存储,统统往上跳。

连原来那种二线厂商清库存的“白菜价 SSD”也一起消失,像被 AI 服务器一口吃掉。

为什么这么夸张?

因为三星、海力士、美光的决策彻底变了。

它们把最赚钱的产能——HBM——优先级拉到最前排,几乎把所有资源都推向 AI。

HBM 一吨金,DDR 四块五。

厂商当然不傻。

同一片晶圆,做 HBM 单颗利润是 DDR 的数十倍。于是消费者用的 DDR4、DDR5、NAND 被全面挤压,不是减产,而是直接“停产级别”的资源撤离。

消费端的存储,就是在这种高利润竞赛里被“放生”的那一位。

如果把这张产能表画出来,会是这样一条无情的分界线:AI 上涨吸产能,消费端缺货涨价,最终全链条变成一个巨大的吸盘,所有下游厂商都只能被动跟涨。

最直观的受害者是谁?

整机厂。

一部手机的存储成本,现在普遍上涨 100~200 元。

128GB、256GB 这种以前用来“拉低起售价”的容量,现在压根不赚钱。

笔记本更惨,32GB、64GB 内存直接变成“奢侈配置”,单内存模组的成本比过去一整块主板还贵。

于是你就看到了红米 K90 的新剧情。

这不是“涨价收割”,不是“品牌升级”,不是“性价比反转”。

这是一份加粗的成本清单。

同容量比上一代贵 100~200 元。

12+512GB、16+1TB 等大容量版本普遍贵 500 元。

看上去像涨价,实际上只是把厂商被吞掉的利润补回一部分。

如果不涨,厂商只能做一道数学题:亏本?砍配置?退场?

结果已经出现了。

多家品牌开始“减少低配版本”。

很多本该发布的 8+128GB 版本直接消失,因为一旦上市就是亏。

还有“隐形减配”——比如 128GB 换到更老颗粒、SSD 换成 QLC,宣传不说,成本能少一点是一点。

再往下游走,会发现更刺激的一幕:渠道囤货。

手机、PC 经销商备货量同比暴增 23%。

逻辑极简单:越涨越抢,越抢越涨。

于是市场变成了一个“价格上升螺旋”,没有天花板,也没有刹车。

这不是第一次行业经历缺货,但这是第一次因为 AI 导致的全链条“结构性涨价”。

这点非常关键。

专家的判断基本一致:这既不是疫情后补库存,也不是某家工厂爆炸、停电这种短期突发。

而是 AI 服务器对 HBM 的需求在未来三年只会涨不会降。

一台 AI 服务器要用的 DRAM 是一台手机的几十倍。

每一块 HBM 都要从同样的晶圆里切出来。

微软、亚马逊、谷歌的 GPU 训练集群疯狂扩容,英伟达的订单排到 2026 年。

这不是需求波动,是一个全行业被 AI 重写的供需逻辑。

只要 AI 不减速,消费端就不可能便宜。

所以今天的涨价只是开胃菜。

当你看到某些新机开始“没 16GB 不好意思发布”,那不是厂商想豪华化,而是“低配做不出来、做出来要亏死”。

当你看到 PC 厂商砍新品、延迟发布,那也不是研发慢,而是“新机上 32GB 全亏”。

当你看到 SSD 价格突然比去年贵了一倍,那也不是厂商坐地起价,而是货源被服务器端吸到枯竭。

这波上涨至少延续到 2026 年。

这是业内给出的普遍判断,原因非常简单:HBM 的扩产周期长、投入巨大,短期加不起来;AI 需求又是直线往上冲。

一个永远吃不饱,一个永远不够产,中间的价格自然只会往一个方向走。

红米 K90 涨价不是事件。

是信号。

它代表的是一个新常态:AI 抢走了所有人的存储,你买的每一台电子产品都要为它让位。

未来一年,手机、PC、平板、相机,存储相关的配置都会变贵。

不是厂商想涨,而是行业已经进入一个“存储通胀时代”。

这才刚开始。

来源:报告副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