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处豫西深山的嵩县,曾因山水阻隔而发展受限,如今却凭借“生态立县、产业强县、文旅兴县”的战略布局,走出一条“因地制宜、统筹协同、片区突破”的乡村振兴之路。
嵩县举办鱼宴大赛。
游客在陆浑湖畔牛寨村打卡拍照。
中原药谷科创园实验室。
嵩县车村镇农民正在加工九制黄精。
远眺嵩县全景。张相正 摄
□王博 赵明辰 王艺茜
伏牛万重翠,陆浑千年影。
地处豫西深山的嵩县,曾因山水阻隔而发展受限,如今却凭借“生态立县、产业强县、文旅兴县”的战略布局,走出一条“因地制宜、统筹协同、片区突破”的乡村振兴之路。
“十四五”以来,嵩县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工业化理念赋能农业,以产业链思维整合资源,通过片区化布局、组团式发展,推动乡村振兴从“点上开花”到“面上成景”,实现从“靠山吃山”向“养山富山”的历史性转变。
如今,“中原药谷”“中原矿谷”“中原洱海”三大品牌交相辉映,一座传统“山城”正加速向现代化“湖城”迈进,产业强、生态美、百姓富的生动实践,在嵩州大地写下鲜明注脚。
1 科创赋能 产业文旅双翼齐飞
走进中原药谷科创园,传统中药材正经历一场“科技革命”:丹参皂苷提取物迈入临床试验阶段,柴胡精油化身为高端香水,连翘叶茶更是登上了国际航班的餐桌。与此同时,环陆浑湖的“中原洱海”文旅品牌也因药谷科创而焕发新活力——玫瑰餐厅将湖鲜与药膳创意融合,迷雾森林咖啡营地的药香气息与湖光山色相得益彰,“嵩上好礼”等药食同源产品成为游客体验“中原洱海”的独特记忆。
2023年年底,中原药谷科创园正式揭牌运营,成为嵩县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如今,园区已汇聚16支高水平创新团队,建成7个研发中心和2个重点实验室,成功开发出白僵蚕、丹参皂苷提取物等一批高附加值产品。
山西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杨宁副教授带领团队,不仅成功培育出优质白僵蚕,更与当地桑蚕龙头企业深度合作,构建起从中药材种植到医美产品研发的全产业链模式,为“中原洱海”文旅体验注入健康元素。
为系统推动产业升级,嵩县制定并实施《嵩县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深度融合。2024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70.6万亩,发布研发成果29项,生物医药产业产值突破70亿元,同比增长35%。同时,建成5个中药材GAP种植基地,开发药食同源产品50种,打造出“嵩上好礼”“豫农优品”等5个区域品牌,推出新产品35种。
“中原药谷”不仅推动了本地中药材产业的升级,更与“中原洱海”文旅品牌形成良性互动。嵩县与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签署战略协议,以“嵩药澳号、琴研洛造”模式,推动大湾区科技成果在“中原药谷”落地转化,同时将药谷科创成果融入“中原洱海”文旅体验,让游客在欣赏湖光山色的同时,感受中医药文化的魅力。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尽管阴雨连绵,嵩县旅游市场依然热度不减。“天空之境”,游客围炉煮茶,远眺湖天一色,仿佛置身云端;玫瑰餐厅将湖鲜与创意药膳完美结合,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味觉地标;迷雾森林咖啡营地试营业仅一个多月,接待游客超万人次,相关短视频播放量突破百万,成为嵩县文旅新地标。
如今,“中原药谷”与“中原洱海”交相辉映,共同构建起“一湖三环三组团”的产业文旅融合新生态,为嵩县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2 集中连片 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没有‘牛十条’,就没有今天的市场。”58岁的“牛经纪”党铁武,一边在闫庄镇中原黄牛交易市场为牛群做健康检查,一边感慨嵩县牛产业的发展变迁。
嵩县素有“九山半岭半分川”之称,村庄分散、资源碎片化问题突出。2024年以来,全县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近、资源相融、发展相促”原则,打破乡镇行政壁垒,将16个乡镇划分为5大片区、40个组团,着力构建“规划同编、设施同建、产业同兴、治理同治”的跨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
通过整合优势资源,强化产业抱团发展,嵩县实现全产业链的融合。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牛羊养殖、乡村旅游等特色富民产业,推动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如环陆浑湖片区通过“景观重塑+休闲体验+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模式,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还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增加了农民收入。
“联学联建”是嵩县县委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与干部作风转变的重要抓手,也是《实干兴嵩“队伍再造”若干举措》的具体实践。
全县深入推进“队伍再造”活动,构建县直单位包村、乡镇干部在村、农村党员联户、自治组织覆盖的“四级”联系体系,实现1.5万名党员干部联系12.5万户群众。
34个县直单位的党员干部下沉村组,与基层共建支部、共谋发展、共抓建设、共促治理。嵩县还先后组织8批次、1000余名环湖群众前往洱海、浙江等先进地区学习考察,全面提升乡村干部与群众的市场意识、艺术思维与文明素养。
在“联学联建”推动下,嵩县创新推出“托牛所”模式,并运营中原黄牛交易市场肉牛产业综合服务中心。“现在我们村的牛通过‘牛经纪’卖到全国各地,价格上去了,村民收入也增加了。”闫庄镇闫庄村村民李明远欣喜地说。
自2022年以来,全县累计建成382座“托牛所”,托管代养肉牛超过15万头。“村集体+托牛所+农户”的模式,既解决了散户养殖的土地与技术难题,又为村集体年均增收3万元以上。目前,全县牛羊饲养量稳定在15万头、30万只,连续两年被评为河南省牛羊大县培育县。
与此同时,嵩县积极创建中药材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开工建设种苗繁育基地,带动6.39万群众参与中药材种植。顺势药业晋升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皂角刺产业入选首批省级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
10月12日,在2025年中国(河南)—东盟粮农合作发展大会上,嵩县的中药材及药食同源产品备受国外客商青睐。2024年,全县丝绸制品、槲叶、双孢菇等农产品出口额突破1500万元,特色农业正成为百姓增收的重要渠道。
“我们村通过发展中药材种植,不仅壮大了集体经济,还带动村民就业,现在人均年收入增加了3000多元。”车村镇栗树街村党支部书记王明表示。
3 湖韵新生 “中原矿谷”的绿色传奇
11月12日,嵩县县委书记辛俊峰主持召开重点工作推进会,研究“十五五”规划编制和“中原矿谷”矿立方产业园建设工作。
“中原矿谷是我县工矿业向金钼氟钾新材料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是立足县域发展实际、实现财税再造的有效途径。”辛俊峰说。
“中原矿谷”建设正加速推进。在中金集团嵩原冶炼有限公司的数字化车间,监控屏幕上实时跳动着生产数据。通过与中国矿业大学等机构合作,企业攻克了黄金冶炼废水100%回用、固废减量45%等技术难题。
“自主研发的锌铜回收系统,每吨冶炼渣的经济价值增加3000元。”嵩原冶炼副总经理朱智立指着控制屏上的数字说,“技术升级不仅降低能耗,还让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
洛阳豫青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则以无碳焙烧技术告别化石能源依赖。“自主研发的烟气脱硫系统不仅能实现无烟尘排放,还能二次回收金、银等稀贵金属,综合成本比同行低15%。”企业总经理刘建有介绍,目前企业钼相关产品已供应青山控股、中信泰富等钢铁巨头。
过去,陆浑湖曾因矿产开发面临水质恶化风险,如今已成为生态修复的典范。“通过科学规划和精准治理,陆浑湖水质常年保持准Ⅰ类标准。”嵩县生态环境局局长董延春说,“野生鸟类种类从186种增至273种,中华秋沙鸭、黑鹳频繁现身,生态功能全面恢复。”
在嵩县,矿山修复成效显著。山金矿业、前河矿业推广“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技术,井下作业人数减少60%,生产效率提升40%。曾经的废弃尾矿库变身光伏发电站,每年增收800余万元。
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嵩县的发展路径清晰而坚定。
4 民生为本 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
“我们打造了五个主题院落,建设集民宿、药膳、研学等功能于一体的‘湖上云间’项目,每年接待上千名中小学生研学。”城关镇叶岭村党支部书记董广聚介绍。
嵩县坚持“以有效增加群众收入论英雄”的工作导向,持续完善“富民33条”政策体系,千方百计拓宽群众增收渠道。2024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7.8%,连续两年位居洛阳市第一。
嵩县还通过片区化组团发展,推进片区内部道路、公交线路一体化建设,实现“村村通、片片连”。同时,建设完善片区级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推动优质资源向乡村延伸。
近年来,嵩县新建、改扩建一批中小学校和幼儿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深入实施教师队伍再造计划,引进优秀人才,加强师资培训;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面推开,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实现全覆盖;建成多个农村养老服务站和日间照料中心。全县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事业发展快速推进。
“以前看病要跑县城,现在村卫生室就能看,还能用医保,太方便了。”陆浑镇岗上村村民谢普娃感慨道。
10月13日,嵩县召开农业农村“3+3”重点工作述职评议会,切实解决“改厕修路调产业”等群众关切问题。
“以前是土路,下雨天根本没法走。现在政府提供水泥沙子,我们自己出工铺路,出行方便多了。”田湖镇大安头村村民李师傅说。
“3+3”重点工作带来的变化,显著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民生改善让百姓真正“安居乐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嵩县常态化开展技能培训,推动城镇新增就业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目标顺利实现。8000余名劳动者通过培训实现从“体力型”向“技能型”就业转变,增收渠道不断拓宽。饭坡镇南庄村村民李芳说:“以前只会种地,现在学会了做糕点,开了小店,收入翻了一番。”
5 改革攻坚 亲清政商的嵩县实践
“政府把企业家当自己人,我们才能安心谋发展。”“95后”创业者、洛阳知木茶文化有限公司创始人田利丹这样说。
嵩县纵深推进营商环境综合配套改革,对重点事项开展破冰攻坚、先行先试。创新推出“首查不罚、以纠为主”的柔性执法机制,对轻微违规行为免予处罚。2024年,全县涉企罚款同比下降60%,非必要检查频次减少70%。
“以前跑审批要跑十几个部门,现在只要交齐材料,剩下的交给‘管家团’。”田利丹补充道。
“不仅解决了我们企业的问题,还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真正实现了‘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群众受益’。”河南豫青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建有说。
辛俊峰表示:“我们坚持‘对企业再好也不为过’的服务理念,引导全县党员干部以助企纾困激发企业活力,以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从“山城流金”到“湖城更亮”,嵩县在“十四五”期间的高质量发展,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是“千万工程”经验的创新运用,更是“因地制宜、统筹协同、片区突破”乡村振兴路径的精彩演绎。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嵩县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两高四着力”,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努力探索山区丘陵地区农业现代化新路径,以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推动产业振兴,建强中原药谷,打造中原洱海;以文化浸润、艺术点亮推动文化振兴;以保护优先、绿色发展,推动生态振兴;以政策吸引、平台聚力推动人才振兴;以党建引领、高效能治理推动组织振兴;以增加群众收入论英雄,片区化组团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正如辛俊峰所言:“我们始终紧扣三个关键词——生态、创新、人民。聚焦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通过改革破解发展难题,激发发展活力,推动嵩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嵩县县委宣传部提供
来源: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