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小米公关塌房,而是雷总的叙事撑不住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7 16:11 1

摘要:这两天,很多赋闲失业在家的老公关们又活跃了起来,隔着屏幕指点江山,教年轻公关怎么做人。

转自:气氛爼

这两天,很多赋闲失业在家的老公关们又活跃了起来,隔着屏幕指点江山,教年轻公关怎么做人。

不是因为行业复苏,而是因为小米公关一号位王化要换岗的消息传开后,大家都嗅到了“虚位以待”的味道,嘴上说着“王化辛苦”,心里想的都是:

“这个坑,谁来填?我去行不行?”

好死不死的节骨眼上,雷军连发三条微博谈“小米汽车的安全”。语气急、情绪重,不少媒体标题都给他写上,《雷军怒了》。

是不是特别熟悉?每一个被神话托举过的大佬,终局都差不多。当你站在期望的高台,所有掌声都托着你往上;但风向一变,托举你的电梯,会立刻变成通向悬崖的快车道。

小米公关从来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外宣团队”。

小米最大的公关是雷军本人,最大的叙事是雷军的IP。

这套打法在顺风的时候,是神迹。当年小米手机走出性价比旋涡、SU7首发那一夜的狂热,都证明了“网红CEO + 强叙事”的好处,让用户先爱上梦想,再接受现实。

但问题也在这:

当产品靠谱时,话术是叙事;当产品出问题时,话术就是自己挖坑埋自己。

“好看第一位”、“轮毂最难设计”……这些话被剪辑、被传播、被戏谑,不是因为断章取义,而是因为:它们恰好击中了用户对小米汽车“安全稳定性”本就存疑的痛点。

这不是公关能解决的危机,这是产品信任危机。当产品本身给不出确定性时,CEO说得再多,都没有意义。

“真正的赢家从来不用解释,能解释的都已经输了。”

王化这些年在微博上南征北战、四处挡枪,本质是一种补位:品牌说不了的话,公关来说;雷总不方便出的手,王化来顶。

当小米汽车成为舆论热词,王化说的任何一句话,都变成“小米官方立场”;雷总说的每一个词,都变成“公司级承诺”。

王化再能打,也扛不起这么重的叙事负担。雷总又不能退,因为他是小米公关体系的第一主角。

结果就是——话越说越多,解释越解释越大,争议越澄清越旺。公关越用力,品牌越危险。

产品失真,公关必死。无解。

所以说王化的换岗,不是人事调整,而是小米的叙事结构开始出现了承重裂缝。

雷总的困局,在所有企业家中最典型:

过去十来年,他一直被视为国民企业家;他的一举一动,都带着“带领中国品牌向上”的符号意义; 小米汽车已经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赛道的“重量级玩家” ;

这类叙事,在他高光时是祝福;但在他动摇时,就是拖拽。

当初吹得越神,现在的疼就越真实。你站得越高,每句话就越容易被时代放大。所有被赞美过的地方,都会在反噬时加倍疼。

这不是舆情,这是宿命。

这一年,小米汽车经历的所有质疑,本质是什么?不是营销问题,也不是黑水军的问题,而是更底层的:小米从“神话阶段”进入到了“兑现阶段”。

在神话阶段,所有故事都可以大声讲;在兑现阶段,所有故事都必须被检验。没有人刻意黑你,大家都在看:

你能不能配上自己讲过的故事?

在车祸、续航、配置、底盘等多个争议之后,小米汽车的信任阈值迅速降低——这不是公关能扭转的。

当技术和安全被置于放大镜下,所有话术都会显得轻飘飘。

这不是雷总一个人的危机,而是整个时代的症状:

过去10年,中国互联网与新消费行业靠叙事、靠愿景、靠流量走到巅峰。2024年后,全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周期,讲故事的时代结束了,兑现故事的时代开始了:

在兑现时代

口号不值钱

情怀不稀罕

CEO的个人魅力,替代不了任何一颗螺丝钉的安全。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