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五一档”的电影只有两部影片票房过亿,电影市场可谓遭遇近年同档期“寒潮”。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水饺皇后》以微弱优势领跑“五一档”电影,目前票房已突破2亿,影片相关话题值得关注与讨论。《水饺皇后》既建构了独立觉醒的女性图鉴,也是“北上”香港影人的一种“
电影《水饺皇后》海报
2025年“五一档”的电影只有两部影片票房过亿,电影市场可谓遭遇近年同档期“寒潮”。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水饺皇后》以微弱优势领跑“五一档”电影,目前票房已突破2亿,影片相关话题值得关注与讨论。《水饺皇后》既建构了独立觉醒的女性图鉴,也是“北上”香港影人的一种“文化折叠”尝试,同时还渗透着短视频的叙事思维,这种复杂性俨然成为当下中国文化的一种征候。
《水饺皇后》属传记片范畴,以“湾仔码头”创始人臧健和女士的创业史为叙事轨迹,“励志+女性”的成长主题具有共情传播价值。影片将叙事时空置于改革开放前后的香港,臧健和(马丽饰演)带女儿到港寻夫,却不料被丈夫遗弃流落街头。臧健和为了养活女儿承受住了命运之重,并凭借自己的手艺一步步创立水饺品牌,最终实现人生的逆风翻盘。臧健和在苦难中的奋勇精神、对人际关系的温暖回馈、对自我的清醒认知等等,都饱含着一股强烈的人道主义歌咏色彩。演员马丽的表演可圈可点,突破了其所擅长的喜剧片创作范式,细腻入微的情感演绎诠释着对小人物的礼赞,也彰显出了当代中国女性的力量。
电影《水饺皇后》剧照
在这个“事先张扬”的传记故事中,女性的觉醒、互助与成长是最大的卖点。《水饺皇后》中的臧健和经历了从依附男性到自主觉醒的情感变化过程:一是臧健和与背叛婚姻的丈夫的决裂,她拒绝了当“二房”的过分要求,使得故事从“寻夫”走向了“如何活下去”;二是在事业小有起色之时,臧健和谢绝了来自华哥的示爱,主动放弃了移民海外的机会。从被迫独立生存到自我主体性的确立,这样的递进人设具备“爽感”,可与电影的目标受众实现价值共振。《水饺皇后》在“大女主”叙事之外,还承继了《水火之间》《七十二家房客》等华语电影群像叙事的优秀传统,女性力量的获取并非源自对男性世界的简单抗拒,还展现出女性之间(房东红姐、露丝、珍姐等)相互托举的温暖情感,讴歌底层互助的人性微光。影片主题契合五一劳动节的氛围,无论是刷碗、洗车,还是做饺子生意,劳动都被赋予了女性独立的氛围感,臧健和也恰是在劳动中才找寻到属于女性的自我价值。
电影《水饺皇后》剧照
香港导演刘伟强一贯以暴力美学、悬疑张力的强类型风格著称,但在《水饺皇后》中,导演抛却了港片的感官刺激,转而进行了一次颇具市井烟火气息的叙事实验。影片中水饺皇后的商业帝国从流动小摊起步,臧健和靠着拼搏的精神、对品质的坚守逐步发展壮大,开拓出广阔的商业版图。臧健和改良北方水饺的艰难历程,展现出了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智慧,这也正是“北上”影人的真实写照。我们可以认为《水饺皇后》的“内馅”就是香港市井精神,外皮则是迎合内地的口味,二者的结合凸显出了刘伟强的应变能力。然而,《水饺皇后》对女性价值的高扬、励志故事的铺陈显得过于“正确”,即便角色不缺乏苦难,但作品本身少了些契合时代、关乎社会的“刺点”,港味仅被简化为了一个互助的小共同体,对市井生活的怀旧并未描摹出香港的历史纵深感,所谓的香港精神仅是《水饺皇后》一层若隐若现的底色。我们要追问的是,此种文化折叠是否存在着价值悖论?同样讲述内地人在港故事,《水饺皇后》是否具备《甜蜜蜜》那般对社会、时代变迁的深邃思考?
电影《水饺皇后》剧照
从电影本体来看,《水饺皇后》具备了如“湾仔码头”般的速冻快餐属性,充斥着短视频的消费气质。影片貌似严格地遵守剧作规律,有着明显的触发事件、渐进式困境、危机解除的逻辑顺序,但平均几分钟就会有节奏变化,一连串强制的“高光时刻”接踵而至,这明显是为满足观众观赏短视频的习惯。在把臧健和的创业历程压缩为碎片化的场景拼贴画时,人物内心弧光变化过程与时代变迁的厚重感也就被无情地削弱了。影片中快节奏、高密度的短视频基因随处可见,比如从摆摊到水饺品牌老板的成长过程仅被简化为了一组蒙太奇;华哥白天驱赶摊贩、下班后却来买饺子的强烈反差感;母亲面对黑道欺负女儿的爆发式“硬刚”;事业小有成就之时突遭家庭变故;PPT式的时空转化方式等,这些段落就如短剧般直接而强烈,也适用于新媒体宣发,《水饺皇后》官方账号的短视频传播就能说明这一问题。
电影《水饺皇后》剧照
不仅如此,影片还在视、听两个层面增强鼓动观众情绪的能力。为贴近观众对故事“真实感”的认同,导演既插入不同年代的真实记录的影像档案,也安排了《说不出的快活》《家变》《半斤八两》《光辉岁月》《无声的吉他》等香港金曲串烧。快速流动的视听景观将故事强行分割为多个“情绪单元”,而非为叙事本身服务,此种瞬时、极简的情绪设置本质上是一种基于算法的审美规训,缺乏不同时空的内在联系。这些具有颗粒感的影像、复刻记忆的时代金曲,最终仅是作为电影情绪流水线上的添加剂。
电影《水饺皇后》剧照
以短视频风格来讲述在港的内地人故事,不失为一种务实的立身之道,这也是电影人应对市场变化的一种求生本能。从《中国机长》到《水饺皇后》,刘伟强精准拿捏住了“注意力经济”的运营之道,前者属主流注意力(主旋律电影)的范畴,后者则对应短视频注意力的时代。这种适应文化市场的能力,也正是香港影人所擅长的。只不过,《水饺皇后》也暴露出“北上”影人的创作误区:对女性议题的悬浮化处理、短视频风格的过度使用、回避历史与人的复杂性等。这部承载市场高预期却反响平平的电影提醒着创作者,真正的共情应扎根于对时代、对人民的敏锐洞察,而非简单的情绪算计。
电影《水饺皇后》剧照
于国人而言,饺子是一种极富象征性的传统食物,刘伟强以此来讲述“贫民”变“皇后”的故事,饺子在影片中既指向乡愁,也暗喻香港市井生活的调和结果,这是一种在市场压力下的折中性叙事策略。当臧健和的手工水饺变成超市速冻产品之时,人物悄然失去了时代情感的温度。在这碗由刘伟强制作的“水饺”里,究竟多大程度保留了原汁原味,抑或又添加了多少调味剂?这一问题既值得创作者自省,观众在品尝中也应有清醒的认知。毕竟,好吃的饺子既需要“馅”与“皮”的紧密黏合,还亟须食客来对之评判。
作者张伟系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
来源:中国美术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