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庆城县围绕“以农促旅、以旅彰文,以文塑旅、以旅兴农”的发展思路,深入挖掘当地丰富的农业资源、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积极创新发展“农文旅+”模式,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近年来,庆城县围绕“以农促旅、以旅彰文,以文塑旅、以旅兴农”的发展思路,深入挖掘当地丰富的农业资源、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积极创新发展“农文旅+”模式,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01
立足特色资源 找准融合发展定位
游客在玄马镇贾桥村采摘草莓
庆城县秉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发展理念,围绕“周祖农耕、岐黄中医、红色旅游、黄土民俗”四大资源优势,按照“文旅牵引、产业驱动、电商赋能、融合发展”的工作思路,主打周祖岐黄文化品牌,依托高速公路、高铁等交通优势及完善的城市配套服务,全力推动县域旅游功能与城市发展无缝对接,实现农业、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药王洞养生小镇小吃街,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
为此,庆城县委、县政府将发展旅游产业作为推动乡村振兴与农文旅深度融合的核心动力,围绕产业带动强、文化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的乡村,大力发展草莓、花卉种植等设施农业和苹果、桃子、李子等特色采摘,集中打造了一批“采摘+观光旅游”“养殖+种植”等复合型乡村振兴示范片带和样板区。其中,玄马镇孔桥村、贾桥村、玄马村,卅铺镇十五里铺村、廿铺村,庆城镇药王洞村,高楼镇杨塬村、雷岘村等省市级乡村建设示范村,集休闲采摘、农家乐、民宿、观光度假、红色旅游、康养于一体,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游人在药王洞养生小镇玻璃水滑处游玩。
02
推动产业升级 夯实融合发展基础
丰富的农业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庆城县农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做优特色农业方面,庆城县依托苹果、中药材、小杂粮等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积极推动农产品深加工和品牌建设,打造“庆州壹品”系列极具地方特色的农产品。
疯狂卡丁车
在做强文化产业方面,庆城县按照“筑巢、引凤、培育、提升”的工作思路,着力策划包装落地一批文化运营、文创、非遗等文化产业项目,推出一批精品旅游路线,打出创造性营销、精品式线路、高水平节庆、精细化设施“组合拳”,积极开发剪纸、刺绣等系列地方特色文创产品,丰富文化旅游商品市场。持续擦亮全县4A级旅游景区和旅游名县的名片,推进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在做精旅游产业方面,庆城县不断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旅游景区建设和改造力度,积极开发以生态观光、民俗文化体验、乡村休闲度假为主题的旅游线路,境内有周祖陵、药王洞养生小镇两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庆州古城、黑河大峡谷两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在此基础上,庆城县以周祖陵景区和药王洞养生小镇为龙头,以庆州古城为补充,构建起了生态体验、度假养生、高山避暑等养生业态,形成生态养生大健康产业体系。积极开展“甘肃人游甘肃”“千车万人游庆城”“特色旅游季”等主题活动,以登山赛等体旅活动、采摘节等农旅活动、文化寻根等文旅活动、“大美庆城·全民乐购”等促销活动为抓手,增加游乐、康养、演艺等参与性、体验性项目,满足游客差异化、多元化的旅游需求。
03
创新发展模式 激发融合发展活力
庆城县不断探索创新,形成了多种有效的融合发展模式。其中,推进“旅游+康养”,招引实施了岐伯故里大健康城项目,通过产业聚合、品牌引领,打造国家级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全面提升岐伯中医药品牌国内外影响力,形成生态养生大健康产业体系。
药王洞养生小镇游人如织。
药王洞养生小镇游人如织
推进“旅游+中医药”,以第一批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为依托,打造岐黄养生文化体验区、药膳一条街和南庄、玄马千亩中药材种植基地,以中药饮片、“惠萃”中药材养生茶、“一串红”蒲公英养生茶为补充,配合休闲活动,打造康复养生旅游产品。
推进“旅游+研学”,围绕岐黄中医药文化、周祖农耕文化等传统文化资源,利用庆城县综合实践教育基地,全力拓展集旅游、研学、培训于一体的旅游研学新业态。
推进“旅游+节会”,重点打造庆城旅游文化周、“岐黄周祖杯”登山比赛、赤城苹果节等活动。利用西北营销大会、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等节会,积极推介宣传,放大宣传效应。以“岐黄薪火·传承创新”为主题,承办甘肃·庆阳岐黄文化论坛相关活动,进一步弘扬传承中医药文化,助力打造“陇东南始祖文化经济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区”,助推庆城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推进“旅游+农业”,坚持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把拓展乡村特色产业、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作为重点任务,大力发展休闲采摘、精品民宿、农事体验、观光度假等,打造“以旅兴农,农文旅互惠共赢”的乡村振兴模式,形成以旅兴农、以农促旅、文旅结合、城乡互动的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
04
多方协同联动 优化融合发展环境
游客在蔡家庙乡大堡子村的大棚里采摘香瓜。
庆城县积极整合政府及社会各界资源,在资金、土地、税收等方面,出台一系列优惠和扶持政策,为农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与资金支撑。
同时,庆城县主动引进和培育一批企业参与农文旅融合项目的开发及运营,提高项目的品质与竞争力;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农文旅融合发展,举办2024中国苹果年会·庆阳苹果商贸洽谈会、农文旅融合发展百千万工程推进大会暨“数商兴农庆丰收”“我为家乡代言”农特产品促消费、农文旅融合中秋节等文化旅游活动和节庆活动,提升庆城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高楼镇杨塬村文化景观广场。
2024年,庆城县旅游接待人数491.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花费21.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8.9%、155.6%。
贺庆春 让庆阳香包成为致富“金荷包”
在庆城县,有这样一个人,她是甘肃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庆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用一双巧手将香包绣制这一非遗技艺,变成了当地妇女增收致富的“金钥匙”,走出了一条非遗传承与文旅融合发展的创新之路,她就是贺庆春。
贺庆春带领绣娘们一针一线绣香包。
出生于庆城县玄马镇贾桥村的贺庆春,自幼跟随爷爷、奶奶、父母学习手工绘画和手工刺绣艺术品制作。1984年,贺庆春高中毕业后,回村成为了一名民办教师。对香包和剪纸有特殊情感的她,经常把这些传统技艺带到课堂,丰富教学内容。就这样,贺庆春闲时绣一针、剪一刀,一晃就过了17年。2002年的秋天,贺庆春下岗了,原本平稳的生活被打乱。“当时,失去工作对我的打击很大,整个人很是消沉,感觉生活失去了方向。”回忆过往,贺庆春很是感慨。
在父亲的悉心开导和鼓励下,贺庆春振作了起来。恰逢这时,庆城县妇联组织的一场妇女勤劳致富先进事迹报告会,深深地触动了她。
贺庆春给绣娘们教裁剪。
“那个报告会对我影响很大,我从小就喜欢刺绣,而且这是自己擅长的东西,那为什么不从这里开始呢。报告会结束后,我就决定前往上海、苏州、北京等地考察手工编织和刺绣市场。”贺庆春告诉记者。凭借着一股热情和勇气,几经周折,外地考察回来后的贺庆春终于做出自己满意的产品。端午节时,她带着香包和手工编织品到城里摆地摊,没想到大受欢迎,还吸引了不少学徒,“地摊课堂”就此诞生。
随着生意越来越好,贺庆春在2007年注册了个体户,租下房子开启“生产房”模式;2012年,她注册200万元成立了庆阳市庆春香包绣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租下100多平方米的生产车间,走向规模化运营。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如今,贺庆春的公司拥有专业的设计、培训和营销团队,她们不断创新产品种类,拓展营销方式,把庆阳香包、剪纸带向全国甚至走向海外。公司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巾帼脱贫示范基地”“甘肃省乡村振兴巾帼示范基地”、省级“文化集市”生产加工基地、“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基地”等,获得15项外观设计专利证书。
贺庆春正在给学员们师范套灯笼穗。
贺庆春深知“授人以渔”的重要性,通过“订单式培训+居家就业”模式,她带领姐妹们研发设计作品14种,年生产量达6万余件;通过手把手开展订单式、随到随学接待式、网络直播等公益培训,累计开展培训80场(次),培训妇女6000多人,带动520多名农村低收入妇女月均增收1000元左右。除此之外,贺庆春还积极参加各地民俗旅游文化艺术节,推动庆阳香包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庆城县高度重视民俗文化人才培养,为贺庆春提供了许多学习交流的机会。她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不断提升自身技艺与理念。在坚守传统工艺的同时,贺庆春大胆创新,开发出“防疫香包”等14类新品,并借助电商直播拓展销路。“一针一线绣的是文化,更是老百姓的好日子。”贺庆春说。未来,她计划建设非遗研学基地,让庆阳香包成为致富“金荷包”。
来源:掌中庆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