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东亚本来挺平静,但是日本高市早苗却突然跳出来“加戏”,公开宣称“台湾有事,就是日本的存立危机”,因为这句话的分量多大,简单说,她已经把台湾问题直接套进日本国家安全框架里,所以把日本自己推进了危险边缘。
最近东亚本来挺平静,但是日本高市早苗却突然跳出来“加戏”,公开宣称“台湾有事,就是日本的存立危机”,因为这句话的分量多大,简单说,她已经把台湾问题直接套进日本国家安全框架里,所以把日本自己推进了危险边缘。
面对这样的挑衅,然而如果中国还是单纯靠口头抗议、外交声明、舆论回击,那么恐怕又会出现以前那种“风波来得快,去得更快”的尴尬局面,高市早苗的话不仅不会被收回,甚至还可能被写进日本的官方文件,以致让未来的日本政策越来越危险。
所以我想说一句——这一次,必须让日本明白边界在哪里,因此钓鱼岛方向的军事化部署,可以作为直接而有效的回应。
一、高市早苗的挑衅,不是单个政客问题,因为这是日本安全战略整体右倾的外溢
不要以为高市只是“说说而已”,其实日本这些年做了哪些事,
不断推动修宪,试图突破和平宪法第九条,
而且实质性参与南海与菲律宾方向的军事活动,
并且和美军开展越来越密切的联训,
在台湾问题上逐渐把自己定义为“当事方”,
这不是嘴炮,因为这是在战略上不断试探中国底线。
高市的这句话,标志着日本已经不再满足于“口头关切”,而是要把台湾问题往日本军事体系里塞,
所以这一点,绝不能让它轻轻松松得逞。
二、外交制裁、口头谴责解决不了问题,能约束日本的永远是“实力边界”
其实日本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国家,
因为它崇拜强者、畏惧实力、轻视软性警告。
历史上一再证明,
唐朝强,所以日本乖乖遣唐使来学习,
大清衰,因此日本立即入侵亚洲,
战后一穷二白的中国,所以日本敢对中国摆出高姿态,
中国崛起后,所以日本对台海和东海的说法才有所收敛,
但现在,因为日本觉得美国全面支援它,所以又开始“抬头”了。
单靠抗议、召见大使、发表严正声明——
然而日本媒体可以轻松稀释掉压力,
三天后,它们甚至能说:“中方压力已缓解。”
所以,要让日本真正收敛,唯一有效的办法是,
让它感受到现实的战略成本。
三、钓鱼岛是最合适、最可控、最有效的“现实施压场”
为什么是钓鱼岛,
因为它有三个特点,
1. 主权明确,其实中国主权早有历史与法理依据,
这是中国自己的领土,所以日本无权指手画脚。
2. 成本可控,意味着可持续行动,不至于被误解为失控升级,
从海警执法到设施拆除、到常态化巡航,全部都是可控节奏。
3. 对日本触动最大,因为钓鱼岛是日本右派的“神经点”,
你动这里,所以日本舆论立刻紧张,但它又无法走到真正的军事对抗。
所以,钓鱼岛是中日力量对比的一面“镜子”,
一旦中国在这里推进实质性的部署,那么日本内部的论调会迅速改变,
过去几十年,中日之间每次风波,都证明了这一点。
四、中国可以推动哪些“可控而有效”的军事化部署
这里不是鼓动战争,而是从军迷视角讨论可执行、可控的现实方案,
① 加强海警与海军在钓鱼岛的常态化存在,
例如海警船持续巡航,
并且海军舰艇保持远海机动,
无人机巡逻系统进驻东海方向,
于是让“常态巡航”变成“常态压制”。
② 钓鱼岛“不当设施”的拆除或清理行动,
比如清理违法灯塔,
拆除日本单方面设置的设施,
以及恢复岛礁自然状态,
这些动作合法、可控,不过意义巨大。
③ 东海方向的防空、反舰体系优化,
包括远程雷达加强,
对舰导弹体系前移,
以及东部战区常态演训,
这些不需要夸张,也不需要大张旗鼓,但是可以让日本清楚,中国不是“说说而已”。
五、日本最怕什么?其实怕的不是中国硬,而是中国既硬又循序渐进
如果中国只是突然发一次狠,那么日本会说:“中国情绪化。”
但如果中国持续、稳定、长期、步骤清晰地在钓鱼岛方向推进部署,
那么日本必须重新计算风险。
举个现实例子,
2021年海警法后,其实中国在钓鱼岛的存在感比过去十年都强,所以日本内部的声音立即变了——因为它们真的感受到压力。
高市早苗这次挑衅,就是一个刚好可以“顺势调整局势”的时机。
六、要让挑衅者收声,必须让她看到代价
高市早苗说“台湾有事,日本有存立危机”,这是赤裸裸的越线——
不是口误,而是意图试探。
既然如此,所以中国当然不需要只停留在“表达不满”层面。
钓鱼岛方向的军事化部署,就是最可控、最有效的现实反制路径。
这不仅能让高市早苗收声,而且也能让日本内部明白,
不能随便在中国核心利益问题上玩“嘴炮升级”。
东亚的和平,其实不是靠谁喊得大声,而是靠谁的实力能守住底线。
中国不是要惹事,但是绝对不怕事,
既然有挑衅,那么就必须用实际行动回应,
而钓鱼岛,就是最合适的第一步。
来源:雾都逐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