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碎片·物灵对话·单元共生——魏更超“单元Unit”艺术展的温柔哲思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6 14:43 1

摘要:文化视界网报道在济南DU画廊,“单元Unit”魏更超艺术展的热度正持续升温。这场展览自11月7日开展以来,便凭借前卫独特的艺术风格与耐人寻味的作品内涵,持续吸引着艺术爱好者的目光,那些饱和色彩与趣味元素交织的作品,已成为不少人驻足品读的焦点。为了让这份艺术共鸣

文化视界网报道 在济南DU画廊,“单元Unit”魏更超艺术展的热度正持续升温。这场展览自11月7日开展以来,便凭借前卫独特的艺术风格与耐人寻味的作品内涵,持续吸引着艺术爱好者的目光,那些饱和色彩与趣味元素交织的作品,已成为不少人驻足品读的焦点。为了让这份艺术共鸣更显真切,11月15日,一场专属的艺术家在场导览活动在此温情开讲。画家亲自站在作品前,将自己扎根坊子的成长记忆、多年的创作历程,以及每幅作品背后的巧思与内涵,向前来观展的亲友娓娓道来,让每一件作品都在真诚的分享中愈发鲜活。

风掠过坊子百年前的铁路枕木时,总带着些细碎的回响——那是1898年铁轨铺设的叮当,是1904年胶济铁路通车的汽笛,也是70年代一个孩童仰头看火车掠过洋房的目光。这些声响与目光,最终都凝进了魏更超的“单元”展览里。他像一位认真的拼图人,把故土的肌理、成长的片段、对世界的思考,都裁成一个个独立却相连的“艺术单元”,再轻轻铺展在展厅的每一面墙上。没有炫目的技巧堆砌,没有晦涩的概念标榜,只有一份对土地的真诚、对生活的敏感,以及对“个体如何在群体中生长”的温柔叩问。走进去,像走进一场关于记忆与当下的对话,每个“单元”都是一把钥匙,能打开藏在笔触与色彩背后的故事——关于坊子,关于他,也关于我们每个人心中那些“看似零散却拼凑出完整的片段”。

一、在地为根:无主之境里的丰盈记忆

魏更超的画笔,从来离不了坊子的土壤。这片19世纪末就因铁路而热闹的土地,煤矿、医院、农田与火车道交织出“单元化”的城市模样,也悄悄在他心里种下了“局部共生”的艺术种子。这份在地性,成了他新作最鲜明的底色。他刻意去掉画面里的“主角”,让观者初看时寻不到聚焦的中心,却在每一笔色彩、每一处线条里,摸到藏不住的丰盈。

他说“看似不存在主体,其实充实其中”,这不是技法上的减法,而是情感上的加法。就像坊子的街景,没有哪一栋建筑是绝对的“地标”,但老洋房的砖缝、火车道的锈迹、农田的绿意凑在一起,就是最鲜活的生活;他的画也如此,没有具象的人物或景物当“主角”,却把童年见过的卡车轮廓、煤矿的深褐色、洋房窗棂的光影,都揉进色块里。那些看似散落的视觉元素,其实都是“在地记忆的碎片”,每一片都带着坊子的温度,合在一起,反而比单一主体更能装下故土的全貌。这份“无主之境”,不是空泛的抽象,而是把故土的灵魂拆成细碎的光,再撒满整个画面,让观者在任意角落都能遇见熟悉的生活痕迹。

二、物与灵遇:双生单元里的价值与温柔

在魏更超的作品里,寻常物件总能长出精神的触角,变成“物质与精神”相拥的双生单元。有一组作品以日常交换符号为引,轻轻剖开了资产与资本的肌理——那些用来换面包、换房屋的符号,从来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生命与生活的脐带,连缀着柴米油盐的实在与对未来的期待。当被问及“艺术品资产化”时,他没有站在非黑即白的立场,反而笑着说“这不是坏事”:艺术不该只悬在美术馆的高空,当它能与现实价值对话,不是变俗了,而是多了一种“让更多人看见其温度”的方式,就像土地能长出庄稼,艺术也能在现实里扎下根,结出让更多人能触摸的果实。

更动人的是一组综合材料作品,像一场“自然与心意”的相遇——藏着“平安”祈愿的温润物件,裹着浙江诸暨巴洛克珍珠的细腻光泽,再染上一抹与布赫拉迪酒呼应的“海洋蓝”。珍珠是自然的馈赠,每一粒都带着水域的灵气;“平安”是人心底的软处,藏着对生活最朴素的期待;而那抹蓝色,是跨越地域的共鸣,英国雷丁岛海域的矿物质,竟与他笔下的色彩撞了个满怀。这三者凑在一起,物质的质感与精神的温柔便缠在了一起:珍珠的光看得见,平安的意摸得到,蓝色的共鸣能感受到,让作品既带着人间烟火的实在,又飘着精神世界的轻盈。

三、文字与速写:当代生活的艺术镜像

魏更超与文字的相处,像一场与传统的温柔拆解。他从《论语》的厚重里摘几个字,从《诗经》的婉转里取几句诗,再从唐诗宋词的韵律里捡几段句,然后轻轻拆开、重新组合。原本带着完整语义的文字,渐渐只剩了字形的筋骨——横平竖直里藏着力量,撇捺弯钩里带着情绪。他认为这似乎可以称作是一种“断章取义”,其实这恰是当下人的生活节奏:我们在碎片化的信息里捡拾意义,在简短的句子里传递心意,就像他笔下的字,没了原有的语义,却在笔画的轻重里,藏着当代人的焦虑与从容、匆忙与温柔。那些字不再是“读”的符号,而是“看”的情绪,每一笔都是对当下生活的注解。

展厅里还有一整墙的小作品,看起来像随手画的草图,像没写完的日记——有的笔触潦草,有的色彩简单,有的甚至只画了一半。可凑近看才发现,这些“不完整”里藏着最直白的真诚:可能是某一刻看到晚霞的感动,可能是某段对“单元”概念的思考,可能是某次想起童年的怅然。这些作品不是“半成品”,而是“思想的速写”——就像我们会在手机备忘录里记下一闪而过的念头,他用画笔把那些抓不住的思绪,变成了看得见的具象。每一幅小画都是一个独立的“精神单元”,合在一起,就是他一段日子里最真实的思想轨迹,直白得让人想起自己偶尔写下的随笔,亲切又动人。

四、单元聚合:个体与群体的生命拼图

“单元”从来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魏更超对人生与艺术最直白的注解。他总说自己的“个体意识”,是被社会与群体一点点“拼”出来的——小时候用排笔蘸油漆写门头字,别人眼里是“谋生的技能”,却是他接触“文字与色彩”的第一个艺术单元;童年见过的矿山救护车、人造渣子山,别人记忆里是“寻常的风景”,却是他理解“世界多元”的第一个观察单元;甚至少年时打乒乓球的经历,别人觉得是“玩乐”,却是他懂得“坚持与放弃”的第一个成长单元。这些看似零散的片段,没有哪一段是多余的,凑在一起,才成了今天带着“坊子印记”的他。

展览里的每一件作品,也是这样的“单元拼图”:无主的画面是“在地记忆单元”、物与灵的对话是“价值思考单元”、碎片的文字是“当代情绪单元”、速写的思想是“精神轨迹单元”。单独看,每一件都有自己的模样,合在一起,却构成了他完整的艺术体系——就像一片森林,没有哪棵树是“绝对的中心”,但每棵树的根都连着土地,每片叶都迎着阳光,凑在一起才成了生机盎然的整体。这也是他想传递的:个体从来不是孤立的“孤岛”,我们都是由无数个“经历单元”拼成的,而正是这些单元与群体、与社会的联结,才让个体有了独特的光芒,让生命有了更丰富的意义。

后记

走出展厅时,夕阳正好斜照在门口,把整个展厅映得有些温柔。我忽然想起魏更超说的“看似无主体,其实充实其中”——或许这场展览,从来不是让我们看“他的艺术”,而是让我们在他的“单元”里,看见自己的片段:那些藏在记忆里的故乡痕迹,那些关于“价值与温柔”的思考,那些碎片化却真实的情绪,那些拼拼凑凑却独一无二的人生。

他用“单元”拼出了自己的艺术世界,而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在拼自己的“生命单元”?童年的某首儿歌、上学时的某本笔记、工作后的某次相遇、深夜里的某句感慨,都是拼图的碎片。没有哪一片不重要,正是这些碎片的聚合,才让我们成为了“独特的自己”,也让这个世界因为无数个“独特的单元”变得鲜活而温暖。或许这就是“单元”的意义——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联结的开始;不是完整的终点,而是在碎片与聚合里,永远有新的故事可以生长。

来源/文化视界网 作者/寿鹏瑶

摄像、摄影/袁少帅

转载请后台获取授权

艺术家简介

魏更超,艺术家,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民盟文化委员会会员。中央美术学院建筑设计同等学历硕士研究生班结业,山东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城市景观设计专业硕士毕业。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当代艺术委员会委员,展览策划部主任,山东省手工编织协会艺术顾问、执行会长。

来源:文化视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