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部名叫《特朗普:第二次机会?》的片子,因为一段剪辑片段,把BBC和特朗普都推到了舆论风口,甚至闹到了要打官司的地步,这事说起来挺魔幻的。
英国广播公司旗下《全景》栏目一部纪录片,直接在英美两国掀起了轩然大波。
这部名叫《特朗普:第二次机会?》的片子,因为一段剪辑片段,把BBC和特朗普都推到了舆论风口,甚至闹到了要打官司的地步,这事说起来挺魔幻的。
纪录片里截取了特朗普2021年1月6日的演讲片段,画面里特朗普的表述听着挺吓人,像是在号召支持者“跟他一起前往国会山,像在地狱中一样战斗”。
了解那段历史的人都知道,2021年国会山发生过骚乱事件,这段剪辑一出来,不明真相的人很容易就把特朗普和“煽动暴力”画上等号。
可事实真不是这样,完整的演讲被公开后,大家才发现被蒙了。
特朗普当时明明是呼吁支持者和平前往国会山,支持“勇敢的参议员、众议员们”,全程都在传递和平支持的态度。
本来想吐槽特朗普激进,但后来发现,原来是BBC的剪辑在“搞事情”。
特朗普本人气得不行,直接指责英国电视台歪曲了他那篇“出色且令人安心的演讲”,说这就是蓄意抹黑。
特朗普团队反应那叫一个迅速,直接放出了完整演讲片段和纪录片片段做对比。
两段内容一对照,剪辑带来的语义扭曲一目了然。
特朗普的律师团队更是火力全开,说这种不当剪辑给特朗普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与声誉损害”,还放出狠话,要是BBC不撤回纪录片并公开道歉,就提起高达10亿美元的诉讼。
10亿美元可不是小数目,换谁都得掂量掂量。
但BBC一开始并没认怂,还试图辩解。
可随着证据越来越确凿,加上内部调查也确认剪辑行为存在严重问题,BBC终于扛不住了。
他们发表了公开声明,承认剪辑有问题,但明确说了不打算在任何平台重播这部纪录片,也拒绝赔偿。
更有意思的是,BBC主席还专门给白宫发了封私人致歉信。
信里代表自己和BBC全体道歉,想着靠高层直接沟通缓和事态。
但“道歉不赔钱”的态度,让特朗普方面根本不买账,双方的争议反而越闹越大。
这事还没结束,BBC内部先乱了。
迫于舆论压力和内部治理压力,总经理和新闻部门负责人双双引咎辞职。
这两位算是事件中首批为不当编辑行为付出代价的高层。
要知道,BBC作为英国最具影响力的公共广播机构,一直把“客观、公正”挂在嘴边,甚至当成自己的金字招牌。
这次的剪辑失实问题,真的让人大跌眼镜。
我一直觉得,媒体作为传递信息的渠道,真实性应该是底线中的底线。
尤其是公共媒体,拿着公众资源,更得守住这份责任。
可BBC这次的操作,明显是突破了职业操守的底线。
有人可能会说,媒体剪辑是常规操作,为了节目效果难免取舍,但取舍和恶意篡改完全是两码事。
把和平呼吁剪成煽动暴力,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有问题的剪辑”,说是蓄意引导舆论也不为过。
如此看来,特朗普团队的愤怒也不是没有道理。
BBC的“道歉不赔钱”,其实也能理解几分。
英美诽谤法对公众人物的举证要求更高,他们可能觉得自己的行为够不上法律意义上的诽谤。
但法律底线和职业底线是两回事,就算不用赔钱,公信力的损失可不是用钱能买回来的。
回顾整个事件,从纪录片播出到完整片段曝光,从特朗普团队发难到BBC致歉辞职,舆论的反转其实挺耐人寻味。
本来想靠剪辑塑造某种形象,结果反而把自己推上了风口。
这也给所有媒体提了个醒,信息时代,真相藏不住也瞒不久,任何投机取巧的操作,最终都会被戳穿。
特朗普在多个公开场合抨击BBC的“虚假新闻”行为,这事儿也让他的支持者更加坚定了“主流媒体有偏见”的想法。
而反对特朗普的人,又担心这件事被用来政治炒作。
很显然,这起剪辑丑闻已经不只是媒体行业的事,还牵扯到了英美两国的政治博弈,其实BBC也不是第一次陷入报道失实的争议。
之前2011年的“吉米・萨维尔性侵案”报道失职,就已经让它的公信力受了一次伤。
这次的剪辑事件,相当于在原来的伤口上又撒了一把盐。
就算现在启动了编辑流程整改,增设了审核机制,公众的信任想要重建,怕是得花很长一段时间。
作为一个经常看新闻的人,我觉得媒体的核心价值就在于真实。
观众愿意相信媒体,是因为觉得能从这里看到事情的真相。
如果媒体都开始玩起“断章取义”的套路,那整个信息环境只会越来越乱。
更何况,公共媒体肩负着更大的社会责任,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公众的判断,更不能马虎。
这次的事件也引发了全球媒体行业的反思。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都呼吁要坚守新闻真实性底线,拒绝选择性剪辑。
毕竟在社交媒体时代,一条失实的信息传播速度太快,造成的影响也很难挽回。
其他媒体也该以此为戒,别等到出了问题才想着补救。
说到底,BBC剪辑丑闻就是一面镜子。
它照出了部分媒体在利益或立场面前的动摇,也让我们看到了公众对真实信息的迫切需求。
道歉只是第一步,真正的补救应该是重新捡起“客观、公正”的初心,把真实性落实到每一个编辑环节。
不然的话,再响亮的口号,再悠久的历史,也经不起一次次的透支。
来源:冷秋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