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无界 对话有声——百年故宫博物院的国际文化交流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9 14:40 1

摘要: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紫禁城内建立起了博物馆,曾经的皇家殿宇以崭新身份向公众开放;1987年12月,故宫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保护好、传承好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成为故宫人的神圣使命和共同责任。

故宫太和门广场

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紫禁城内建立起了博物馆,曾经的皇家殿宇以崭新身份向公众开放;1987年12月,故宫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保护好、传承好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成为故宫人的神圣使命和共同责任。

建院百年来,故宫博物院始终肩负着双重使命:既以珍宝典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以开阔胸襟促进中外文明交流对话。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特殊作用。”故宫博物院秉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理念,持续与各国博物馆开展合作,在互动往来中增进民心相通,通过联合考古、文物保护、展览展示等多种形式,为中华文明链接世界搭建交往之桥。

文物为媒,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故宫博物院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宫殿建筑群,藏有186万余件(套)各类文物珍品。百年来,故宫始终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互鉴,在全球举办各类文化展览,共享文化成果,共促交流对话。

故宫博物院院藏文物

1935年11月,故宫博物院组织735件文物赴英国参加“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这是故宫博物院文物珍品第一次出国展览,也是近代以来第一次以文物的形式向国外展示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以此为开端,故宫博物院先后赴各大洲组织或参与举办文物、数字、文创等展览,累计逾200次,展地遍布35个国家。

2018年,故宫博物院在希腊雅典卫城博物馆举办“重文德之光华:重华宫原状文物展”,以陈设记录为依据,将清朝乾隆皇帝青年时期的居所重华宫,按照原貌“搬迁”至雅典,展览参观人数达5万人次。同年,以“清代皇后”为主题的大型国际文物展——“凤舞紫禁:清代皇后的艺术与生活”先后在美国波士顿、华盛顿展出,高质量的展出内容与展览服务被《华盛顿邮报》誉为“一流的展览”。2018年12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对葡萄牙进行国事访问前夕,“东风西韵——紫禁城与海上丝绸之路”展览在葡萄牙阿茹达宫开幕,展览以66件(套)故宫馆藏珍品文物,向观众展现了中国明清时期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互动与文明融合。展览是博物馆推动文化交流最直观的形式,故宫博物院以展示院藏文物珍品为基础,逐步推出明清宫廷文化及丝绸之路等专题展览,让故宫这一重要的中华文化符号不断焕发新的风采。

丰富多彩的数字化成果展和文创产品展,也是故宫博物院向世界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2018年,“故宫文化创意产品国际综合展”在布鲁塞尔、悉尼等地举办,一系列贴近生活且设计新颖的文化创意产品令现场观众爱不释手。2022年,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故宫博物院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共同举办“故宫的世界——特别数字展”,展览借助“文化+科技”手段,通过高质量数字影像展现故宫建筑、藏品及其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4年,故宫博物院派员赴斯里兰卡、尼泊尔、泰国等地,开展“让文物活起来——故宫传统文化学习体验”系列活动,为当地少年儿童送去“太和殿上的小精灵”“屋檐下的缤纷彩画”等主题课程,活动累计惠及数百名学生。

故宫博物院深植文化内核,外拓合作版图,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基,探索创新传播之道,讲好文物承载的中国故事,面向世界展示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

展陈交响,打造中外文化会客厅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汇聚地,故宫博物院坚持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理念,积极引入其他国家的文物到故宫展览,并通过多种形式的双向互动,不断推动中外文明交流对话。

“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

建院至今,故宫博物院接纳了近30个国家的文物及艺术珍品在院内的古建筑中展出。2023年故宫博物院举办的“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展出203件(套)来自巴基斯坦7家博物馆及故宫博物院的文物精品,向观众展示犍陀罗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此展览影响深远,于当年10月21日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联合新闻声明》,成为两国文化交流合作的典范。2024年4月,正值中法建交60周年,“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开幕,生动、直观地展现了百年间中法两国彼此学习、相互借鉴的文化交流故事。

”璀璨波斯——伊朗文物精华展”

在引进展中,中外文物同台展出,生动体现了人类文明的交融互鉴与源远流长。从引进为主到共同策划,从单一文物来源外展到院内外藏品共同展出,故宫博物院持续拓展引进展览的合作范围、内容深度及展示形式。2024年举办的沙特“埃尔奥拉”、伊朗“璀璨波斯”,以及“历史之遇”联展,聚焦中国与西亚古代文明间的交流互鉴,体现了丝绸之路上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

2023年10月,“吉光片羽——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宫廷雕版文物展”揭幕,这是故宫自建院以来首次开设雕版文物主题展,在受限的古建筑空间内生动还原了古代雕版印刷的复杂过程,营造出古人“书房意境”的整体氛围。这种融合了文物底蕴、数字技术、教育互动的展陈理念,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斩获有“设计界奥斯卡”之称的德国红点奖(Red Dot Award)品牌与传达设计大奖。

埃尔奥拉、历史之遇、璀璨波斯展览海报

故宫博物院持续与各国博物馆开展合作,“走出去”与“引进来”开展中外文化交流,努力打造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华文化“会客厅”。

勇于创新,赋能文明传承与交流

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他强调,我们要共同倡导尊重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探讨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故宫博物院通过系统化、多维度的创新实践,增进文明对话、促进文化发展,努力构建中华文化与国际对话交流合作的创新模式,积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

人才是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资源,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传承的基础。2016年,故宫博物院以“太和”为名发起“太和论坛”,旨在促进国际文化遗产领域交流合作,推动世界古代文明发挥持久作用,并于2022年推出鼓励海外学者与故宫博物院学者开展双向学术交流的“太和学者计划”,为中外学者搭建面对面交流的平台。此外,故宫博物院还于2024年与英国杜伦大学合办全球学术讲座,共同探讨“考古与气候变化”;同年举办“2024年元代书画学术研讨会”,邀请来自美国、日本、荷兰、新加坡等国家的12位专家参会;派员赴秘鲁参加“2024中拉文明对话”大会,赴巴西参加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2024年度大会暨科学研讨会……故宫博物院与世界数十个文博机构保持着人员互访交流的合作机制,累计支持院内专家学者千余人次赴外参与藏品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展览展示策划等领域的交流活动,故宫博物院的国际学术影响力不断扩大。

在博物馆学研究与博物馆事业建设、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故宫博物院开展的国际多边合作始终走在行业前沿。2013年,国际博协培训中心在故宫博物院成立,中心邀请各国博物馆领域专家授课,为国内外文博从业者提供高质量的培训课程,现已举办17期,学员来自全球75个国家300多家机构。2015年,国际文物修护学会培训中心正式成立,由故宫博物院运行管理,目前已开办6期培训班,来自41个国家的139名学员参与了相关课程。2024年5月13日,国际标准化组织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委员会正式成立,其秘书处落户故宫博物院,这是国际标准化组织自成立以来在全球文化遗产保护领域设立的首个技术委员会。培训中心及专委会的成立与相关工作的顺利推进,体现了故宫博物院与国际组织的合作不断深化。

在文物修复和联合考古方面,故宫博物院与德国考古研究院、英国杜伦大学等国际知名考古研究机构共同开展了理论研究、测绘、发掘等工作,并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考古工作项目,推动中外文化遗产交流研究。自2018年起,故宫博物院与中亚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合作,以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为脉络,进行中亚文化遗产考古的实地调查、勘探、发掘,并协同开展了以考古成果为基础的展览、培训、学术会议。此外,故宫博物院还曾先后赴印度喀拉拉邦、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拉斯海马酋长国、肯尼亚东部沿海地区开展考古调查与发掘,为研究中国陶瓷的生产流通、陆地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外交流史贡献了重要力量。

在2019年至2023年《全国博物馆(展览)海外影响力评估报告》中,故宫博物院连续四年排名榜首。这不仅是故宫多年来砥砺前行,深耕国际文化交流、致力讲好中国故事的成果,也是中华文明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的传播力影响力不断增强的体现。

2025年5月18日是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即将迎来建院百年纪念日的故宫博物院,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不断拓展国际合作的方式与内容,持续提升文化传播的广度与深度,向着建成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华文化“会客厅”这一愿景,不断迈出坚实步伐,为共同守护好全人类的文化遗产贡献中国智慧。【执笔:故宫博物院国际交流处(港澳台办公室) 杨莹璇】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