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斯坦福那帮心理学家说得挺客气,叫“透明度错觉”,翻译成人话就是:你以为别人懂你,其实人家只听见自己想听见的版本。
你试过把心里话全倒给最信任的人,结果第二天就后悔得想咬舌头吗?
我试过,那感觉像把内裤外穿出门,风一吹才想起自己没穿外套。
斯坦福那帮心理学家说得挺客气,叫“透明度错觉”,翻译成人话就是:你以为别人懂你,其实人家只听见自己想听见的版本。
我闺蜜听完我吐槽老公,转头就劝离,劝完还补一句“我这是为你好”。
那一刻我才明白,所谓“适当边界”不是高冷,是给彼此留条活路。
数字时代更狠。
微信截图比病毒传得快,78%的翻脸都始于“我那天不是那个意思”。
我前同事在群里发了句“老板今天穿得像颗卤蛋”,两分钟后老板本人回了个微笑表情,他当场社死。
现在他学乖了,再毒的吐槽也坚持面对面说,说完空气里飘一飘,没证据,没尾巴,安全。
职场更别傻透气。
哈佛那数据我信,高管们嘴上都挂着“开放沟通”,实际比基层多藏42%的底牌。
我升经理那年,带我的大姐只教了一招:把“不”字咽回去,换成“我再想想”。
三年后我才懂,那四个字是缓冲垫,既不掉坑,也不挡人财路。
有人担心憋坏。
我试过写“烧掉日记”,每天把最脏的话写三行,写完点打火机,看着字变灰,心里腾出的空比瑜伽课管用。
神经科学说这叫“前额叶健身”,烧的是纸,练的是脑子,比半夜发朋友圈秒删强多了。
东亚人其实天生自带“腹艺”外挂。
MIT发现我们这种“嗯嗯哦哦”的团队,跨国合作冲突少三成。
我去年跟德国同事开会,他们直来直去差点掀桌,我中方组长慢悠悠来了句“或许还有另一种视角”,火药味瞬间变加湿器。
含蓄不是怂,是留余地,日后好相见。
真想保密,别挑战人性。
我给自己搞了个“72小时铁盒”:再爆炸的消息也先关三天,能忍住不说的,基本都不值得说;三天后还想说,再挑对象。
亲测有效,省掉八成回头草。
至于底牌,我把它缝在枕头里,连我妈都不知道我存了笔“跑路基金”,钱不多,足够我裸辞后买张去云南的机票,租间看得到苍山的小屋,躲半个月。
最后给你个暗号:心事也有“三不原则”——不截图、不群发、不深夜语音。
能做到这三条,基本就能在人际雷区里裸奔也踩不到雷。
别问我怎么知道的,我脚上的疤还在。
来源:吾待樱花烂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