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量减价增”四个字,已经把2023年白酒的底牌掀给你看:酒厂少酿8.5%的酒,却多赚了19.5%的钱,这账怎么算?
“量减价增”四个字,已经把2023年白酒的底牌掀给你看:酒厂少酿8.5%的酒,却多赚了19.5%的钱,这账怎么算?
简单说,就是“便宜货”没人要了,贵酒越涨越有人抢。
你以为大家在喝液体,其实他们在买社交货币。
茅台、五粮液两家就把45%的市场装进自己口袋,剩下的上千家酒厂挤在55%的缝里抢骨头。
别急着骂垄断,换你手里有飞天批条,你也只卖熟人。
资源向头部狂奔,这不是阴谋,是人性——请客吃饭,主家敢拿没人认识的酒押面子吗?
直播把最后一层遮羞布撕掉。
过去经销商靠“关系+回扣”堆销量,现在主播一句“家人们,开瓶验真”就把价格打穿。
茅台1935在抖音双11一场直播卖出去年整月量,线下烟酒店老板直接懵:我守了三个月的货,人家一晚上清完。
渠道权力大挪移,谁掌握镜头,谁就掌握定价权。
区域酒想活,必须把自己逼成“六边形战士”。
四特酒把景德镇陶瓷套在瓶身上,卖酒顺带卖手办,一瓶酒1299元,40%增幅就是这么硬撬出来的。
逻辑不复杂:本地故事讲不出溢价,那就蹭文化IP,让瓶子比酒先值钱。
别忘了,年轻人先拍照再喝酒,颜值不够,味道连出场机会都没有。
年轻市场更卷。
江小白把酒精度砍到12度,再灌进气泡,Z世代直接把它当啤酒撸。62%的新客比例告诉老酒厂:不是年轻人不懂白酒,是你不懂他们“想微醺又想发朋友圈”的刚需。
还抱着52度老配方,等于把下一届消费者推给RIO。
老酒圈更疯狂。2000年以前的茅台,一年涨价25%,比北京学区房还硬。
中国酒业协会干脆成立“老酒专委会”,给炒作加官方盖章。
真相很扎心:老酒不是拿来喝,是拿来“盘”。
你手里那瓶1998年飞天,只要膜没裂,就是硬通货,比基金账户让人踏实。
健康白酒也在撕开口子。
劲牌的毛铺苦荞酒拿到美国FDA认证,欧美超市货架上终于出现中国“药酒”。
别笑“保健”二字low,出口数据不会撒谎:海外华人买,老外也买,苦荞提取物当“东方神秘配方”卖,利润直接翻三倍。
规则很简单,谁先把“养生”讲成世界语言,谁就能在下一个十年躺赢。
连存酒都内卷。
恒温恒湿+活性炭过滤的智能酒柜,2023年销量涨210%,说明一个问题:买得起好酒的人越来越多,懂存酒的人却没跟上。
机器帮你监控挥发,酒体损耗0.1%都报警,等于给 liquid gold 上保险。
别心疼一万块柜子钱,真跑酒了,一瓶茅台就把学费赚回来。
临江王T6拿到布鲁塞尔金奖,南池翠N9砸10亿建5000口窖池,消息听起来像常规操作,背后信号才值得细品:区域酒企正用“小而美”对冲“大而强”。
全国品牌做广度,地方品牌做深度,把工艺申遗、把产区讲成圣地,就能在45%的夹板里切出自己的10%。
未来五年,这种“地方+文化+资本”的三合一打法,会比盲目全国化更安全。
给你个现实建议:买酒跟着两个指标走,一是“能直接开瓶验真”的直播间,二是“能溯源到窖池编号”的区域单品。
前者保真,后者有故事,送礼自留两不耽误。
别碰那些“包装像茅台、名字像茅台、价格却只有茅台十分之一”的擦边球,省下来的不是钱,是踩坑时间。
最后一句话,白酒这盘棋已经进入“贵精不贵多”阶段。
产量下滑不会停,利润增长也不会停,中间所有震荡,都在逼你做选择:要么为品牌溢价买单,要么为文化故事买单,想捡漏平价好酒?
窗口正在关闭。
来源:欧巴美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