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刷到凌晨两点半又点进那个永远灰色的头像,心跳猛的漏一拍——原来“想一个人”真的会上瘾,科学管这种毛病叫“情绪戒断反应”。
刷到凌晨两点半又点进那个永远灰色的头像,心跳猛的漏一拍——原来“想一个人”真的会上瘾,科学管这种毛病叫“情绪戒断反应”。
去年哈佛拿一群失恋到第七年还没缓过来的人做核磁。
片子一出来,好家伙,他们大脑奖励中枢亮得像赌场跑马灯。
研究人员说,这跟戒吗啡的路径一模一样,区别只是我们手里没针头,改刷朋友圈。
我试过。
把她的微博倒序翻三遍,最新一条停在2021.3.14。再点进她妈的主页,发现阿姨把合照悄悄从九宫格撤到了边角,心里一下就被掏空。
那一刻才懂,所谓数字遗产不过是把坟迁到了云端。
更离谱的是真有公司拿这个做买卖。
前阵子接到条广告,说输入对话记录就能生成AI替身,24小时秒回“早安”。
我骂了句缺德,反手把网址拉黑。
骗得过算法骗不过身体,凌晨两点心脏还是会抽疼。
考古的也在凑热闹。
敦煌新出的那卷《想思子》,唐朝人就写了“不见忽已九年,看星犹记眉弯”。
我算了算,整整一千两百年后,我的日记里还写着“第十一年,没改掉先看她城市的天气”。
原来时间只是把伤口养成老茧,里面照旧出血。
但真让我破防的是昨晚的乌龙。
机器吐出来的那只小鲸鱼跟她床头摆的一模一样。
我拿着塑料玩具在收银台前愣了足足十秒,后面高中生催我快点。
出门就把小鲸鱼塞进了捐衣箱,转身那刻听见自己笑了一声——原来成年人的心碎可以这么安静,没有观众,也没有回声。
说到底,不管科学家怎么用催产素和皮质醇解释,也不管AI多会模仿语气,想念就是一个没办法外包的私活。
我手机里仍存着那串倒背如流的号码,但早就学会不拨打。
明天太阳照常升起,多巴胺会掉线,记忆芯片却不会断电。
我认了,反正余生也就这样——偶尔犯瘾,偶尔痊愈,像潮汐。
来源:风声一点号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