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之“惑”:SU7维权难+空调争议,2025怎么破局?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5 22:48 1

摘要:小米之“惑”:SU7维权难+空调争议,2025怎么破局?

一、舆论漩涡:双重争议撕裂“米粉”信任

2025年的小米,正被两场贯穿全年的舆论风暴裹挟。一边是小米SU7Ultra车主持续数月的维权行动,另一边是“巨省电”空调引发的宣传合规性质疑,双重争议将这家科技巨头推向“信任危机”的悬崖边缘,也揭开了其高速扩张背后的深层隐忧。



汽车业务的争议堪称“精准打击”。价值4.2万元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曾被雷军在直播中强调“不仅改了外观件,内部结构也改了,双风道直接导向轮毂,支持轮毂散热”,这一宣传吸引了大量消费者额外付费并等待长达两个月交付。然而,车主提车后拆解发现,所谓的“双风道”仅是盖子上的两个孔,下方仅为塑料支架,内部结构与普通版几乎一致,实际用途与宣传严重不符。更让车主愤怒的是,小米给出的补偿方案——赠送价值约2000元的2万积分,与4.2万元的选装价相去甚远,且改配需重新排队等待30多周,拒绝则没收2万元定金。截至2025年5月,超过300名车主组建维权群要求无损退车,但维权过程中遭遇管辖权异议等程序阻碍,雷军“过去一个多月是最艰难时期”的表态,被指回避核心问题。

几乎同时,小米空调“巨省电”系列也陷入“文字游戏”争议。有用户爆料客服称该名称仅为产品系列名,不具性能指标意义,引发虚假宣传质疑。尽管小米大家电部总经理单联瑜回应称,该系列APF值达5.27至5.6,远超一级能效标准,且通过AI节能技术降低30%能耗,但这仍难掩宣传边界的模糊性。深圳市场监管局早已明确,宣传字体不得大于产品名称2倍,且免责说明需清晰,而中消协更指出,该系列空调待机功耗可能高出普通产品10%-15%,综合成本未必“巨省电”。两场争议叠加,让曾经坚定的“米粉”群体出现分化,社交平台上“从发烧到心寒”的声音此起彼伏。

二、模式之困:流量驱动失灵的必然结果

争议背后,是小米赖以成功的“流量驱动+性价比”模式的全面失灵。从2011年红米1代以799元击穿价格底线,到小米SU7借创始人IP引爆市场,小米始终靠“创始人IP+饱和式营销+生态链低价”的组合拳制胜,但在2025年的市场环境中,这套打法已尽显疲态。

手机业务的增长乏力是最直接的信号。尽管2024年第四季度小米全球份额仍居第三,但进入2025年后,行业同质化加剧让其优势不再。IDC数据显示,小米手机在国内市场已从第一季度的榜首滑落至第三季度的第四名,开源大模型的普及让各品牌智能体验趋同,单纯依靠“定语营销”已无法打动理性消费者。更关键的是,互联网营销模式被对手全面模仿,当荣耀、realme等品牌同样玩转线上流量运营,小米的差异化优势荡然无存,“性价比”标签反而成为技术含量不足的代名词。

汽车业务的困境则暴露了模式的致命短板。消费电子领域的流量玩法,在关乎生命安全的汽车行业遭遇“水土不服”。小米SU7上市一年半交付超40万辆的成绩曾惊艳市场,甚至有望实现季度盈利,但安徽、成都两起事故中“碰撞后起火、车门无法从外部打开”的问题,已引发公众对安全设计的广泛担忧。而前舱盖的宣传争议,更让“流量营销”的副作用彻底爆发——当消费者发现4.2万元买的是“装饰件”,曾经为小米带来热度的营销优势,瞬间变成舆论反噬的“放大器”。雷军个人抖音账号4400万粉丝的流量红利,在此刻显得苍白无力。

三、破局之问:从“流量神话”到“技术立命”有多远?

面对多重困局,小米的破局之路布满荆棘。舆论场上,“抵制黑公关”的回应被指回避实质,高管“友商急了”的表态更引发反感,这种应对方式不仅未能平息争议,反而加剧了公众的负面认知。资本市场的反应同样冷淡,尽管摩根士丹利曾给予“买入”评级,但2025年以来的持续争议,已让投资者对其转型能力产生怀疑。

要走出“惑局”,小米必须完成从“营销导向”到“技术导向”的生死转型。在核心技术领域,手机业务需加大自研芯片投入,摆脱对供应链的依赖,才能在同质化竞争中重建优势;汽车业务则需以“敬畏心”补全安全短板,优化车身结构与智驾冗余,用技术实力回应安全质疑。目前来看,小米并非毫无筹码——MIUI系统五六亿的月活用户,以及生态链积累的供应链管理经验,仍是其转型的底气所在。

宣传合规与用户沟通的重构同样紧迫。2024年《家电能效标识管理办法》修订草案已明确禁止“巨省电”等非标准术语作为产品名,监管红线日益清晰。小米亟需摒弃“文字游戏”式营销,像格力、美的等竞品那样,以公开第三方检测报告等透明化方式替代噱头宣传。在用户维权层面,更需建立高效响应机制,而非用程序阻碍维权——SU7车主的核心诉求仅是“无损退订”,若能及时回应,本可避免争议发酵。

从“为发烧而生”到“为公关而战”,小米的2025年充满挣扎。这场“惑局”本质上是互联网流量思维与成熟产业规则的碰撞,是高速扩张与品质管理的失衡。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企业的唯一目的是创造顾客。”对小米而言,过去靠流量快速“圈粉”的时代已经过去,未来的增长必须回归商业本质。

2025年的争议或许是件好事,它迫使小米停下狂奔的脚步,重新审视“技术、产品、用户”的核心逻辑。若能抓住这次契机完成转型,将资源真正投入到芯片、智驾、安全等核心领域,投入到用户真实需求的挖掘中,小米仍有机会走出“惑局”;但若继续沉迷流量神话,忽视信任重建与技术深耕,曾经的“性价比之王”,恐怕真要在争议中逐渐褪色。

来源:小萱科技每日一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