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28年3月,海南琼东县(今琼海市一部分)城门口,一颗头颅被高高悬挂。那是中共琼东县委第一任书记刘裔祺的头颅,年仅二十多岁的他,在汪洋村一次工作中被敌保安大队包围,突围时不幸中弹牺牲。
琼东县城门上的血迹虽已干涸,但烈士的誓言仍在历史长廊中回响。
1928年3月,海南琼东县(今琼海市一部分)城门口,一颗头颅被高高悬挂。那是中共琼东县委第一任书记刘裔祺的头颅,年仅二十多岁的他,在汪洋村一次工作中被敌保安大队包围,突围时不幸中弹牺牲。
敌人以此残忍手段企图恐吓革命群众,却不知道这位烈士早已在琼东大地播下革命火种。
刘裔祺(一些史料中记载为刘裔琪)是琼东县党组织、革命武装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在1927年至1928年那段腥风血雨的岁月里,他和他的同志们用生命谱写了琼崖革命史上悲壮的一页。
01 琼崖革命的艰难开局
1927年,琼崖革命形势急剧变化。四二二事变发生前后,琼崖共产党组织根据上级指示果断撤到农村,坚持斗争。
1927年6月,中共琼崖地委改为中共琼崖特别委员会,杨善集任特委书记。同年9月23日,琼崖特委在椰子寨打响了全琼武装总暴动的第一枪。
椰子寨战斗是琼崖革命史上的重要里程碑。特委书记杨善集在战斗中牺牲,彰显了当时革命斗争的残酷性。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刘裔祺作为琼东县革命工作的主要负责人,肩负起了在琼东地区开展武装斗争的重任。
彼时,琼崖的革命形势异常严峻。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琼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有5844人,其中仅琼海市(民国时期的琼东县和乐会县)就有1722人,占全琼这一时期留下姓名烈士总数的30%。
02 刘裔祺与琼东暴动
1927年9月,刘裔祺出席了中共琼崖特委在乐四区召开的军事会议,会议决定9月下旬举行全琼武装总暴动。
为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加强对暴动的领导,琼东县委成立了以刘裔祺、王明业、冯世江、黎竟民等人组成的县暴动委员会,并决定于9月23日在县城举行暴动,摧毁县城反动势力和民团据点。
刘裔祺等在掌握了敌方的兵力、装备、布防和活动规律等情况后,便在东六区墩头村召开会议,制定县城暴动方案。
1927年9月23日,在起义士兵的接应下,各连小分队按计划行动,“捣毁县署,冲入国民党县党部,击毙国民党士兵5名,缴获步枪5支,打死‘清党’委员王祚琨,打伤‘消党’委员冯学裕,敌大队长王诗教和反动县长罗让贤仓皇逃跑”。
暴动队伍占领县城后,立即散发传单,张贴革命标语,没收“清党”委员周航坚家的粮食,宣布反动分子的罪状,宣传了党的政策,扩大了政治影响。
03 壮烈牺牲
琼东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和发展,使敌人十分恐惧,因而千方百计地加以破坏。由于军事进剿难以得逞,敌人便采用更为阴险毒辣的手段,派遣特工人员化装进行破坏和谋杀。
1928年3月的一天,刘裔祺等在汪洋村一户农民家里研究工作,被敌保安大队包围袭击,在突围中,刘裔祺不幸中弹壮烈牺牲。
刘裔祺牺牲后,敌人将他的头颅割下并悬昂在琼东县城门示众。这种残忍的手段,既暴露了敌人的凶残,也从侧面证明了刘裔祺在当地的重要影响力及其对敌人的巨大威胁。
04 前赴后继的革命火种
刘裔祺牺牲后,琼东革命事业并未停止。第二任琼东县委书记冯世江,带领琼东军民在敌人的疯狂军事“围剿”下坚持斗争。
1929年11月,冯世江组织领导攻打国民党琼东县监狱,营救政治犯80多名。自此以后琼东县革命斗争再次出现喜人景象。各区、乡苏维埃政府陆续恢复或建立。
1930年4月,冯世江在琼东掀起了声势浩大的以围攻“团猪”(反动的民团和地方武装)为目标的 “红五月”攻势。
5月上旬,琼东红军连和赤卫队在冯世江、冯甲、王永瑞等率领下进攻六区旧村炮楼,歼敌29人,缴获步枪29支。
此后,又先后摧毁了汪洋、西坡、福雷、玉田园、何鲁、山溪等地炮楼碉堡,缴获一批枪支弹药,沉重地打击了敌人。
1930年7月,冯世江应琼崖特委之召到母瑞山述职,途中遇敌阻击负重伤,治疗无效而牺牲,时年26岁。
从1927年8月至1932年7月的五年间,中共琼东县委连续六任县委书记——刘裔祺、冯世江、冯甲、陈致训、杨善沐、王义权相继为革命献出生命。这种前赴后继的壮烈事迹,在全国范围内也属罕见。
刘裔祺牺牲后,敌人将他的头颅悬挂在琼东县城门上,试图吓退革命群众。然而,这种残忍行径未能扑灭革命的火焰。
五年间,琼东县委连续六任书记前赴后继,献出生命。他们牺牲时的平均年龄不到30岁,却用青春和热血在琼崖大地上点燃了不灭的革命火种。
如今,在海南蓬勃发展的热土上,这些烈士的足迹依然清晰可辨。
来源:历史探秘者一点号8
